最近澳洲召開一個經濟發展峰會,談到可能進行的稅改,其中最有爭議的就是取消“負扣稅政策”,最大限度打擊中產投資者,向極左思潮占上風的國家看齊。澳洲本國的情況主要還是“住房危機”,澳洲房價居高不下,首次購房者和低收入人群置業很難。有智庫分析,“負扣稅政策”推高房價1-2%,加劇供需失衡。因為高收入人群可以得到地產投資在稅務上的優惠,更容易置業,導致低收入人群買不到房子,買不起房子,壓力非常大。另外負扣稅和資本利得稅(CGT)折扣每年導致數十億澳元稅收損失,財政麵臨預算壓力,稅局得找個地方“割韭菜”。
“一有風吹草動,便是驚慌失措”,於是很多人在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紛紛賣房,最大的誤區就是以為“負扣稅政策”取消後,過去合法的退稅就取消了,房產持有成本會高漲,房價會暴跌。其實沒有必要驚慌,我們先要搞清楚“負扣稅政策”是怎麽個操作法?暫且別說是不是真能取消“負扣稅”,即便未來取消了,對於投資者將會怎樣的結果?如何從現在開始調整?
其實全球OECD國家中,很多國家有類似於澳洲“負扣稅政策”的稅務減免,隻不過叫法有點不一致,退稅的形式、數量和最高額度有點不一致。這是一種投資鼓勵政策(並不局限於房地產投資一個領域),在納稅人得到一小點稅務優惠的同時,讓中產人士有積極性來參與一些投資,回饋社會,穩定社會。同時也為自籌養老,奠定一定的經濟實力。
在澳洲的“負扣稅”政策(Negative Gearing)下,允許投資者將投資資產(如房產或股票)產生的淨虧損,從其他收入(如工資或生意收入)的盈利中扣除,從而降低整體應稅收入和稅負。這一“負扣稅”政策並非稅法中的正式術語,而是對特定稅收處理的俗稱。
Gearing:杠杆的作用
什麽是“負扣稅”?
例如:假設一位年薪10萬澳元的職員擁有一處出租房產(除自住房之外的任何房產),年租金收入4萬澳元,但利息和費用總計5萬澳元,產生1萬澳元虧損。該虧損可從工作的年薪中扣除,使應稅收入降至9萬澳元,從而節省稅款,澳洲稅率是階梯型的,稅率越高,節省越多。
這一機製符合澳洲個人所得稅體係的整體原則:所有收入來源統一計算淨收益後征稅。所以在“負扣稅政策”下,一些高薪、中產,就加大力度投資,而且最大限度的借貸,產生的高額利息可以在工資稅中抵稅,而投資的起點門開非常低。也可以最大限度對舊房設施進行改造,讓折舊費用最大化。這些都可以從個人別的納稅盈利部分退稅。
要說明這不是“偷稅漏稅”的雕蟲小技,這完全是合理合法。我們宏觀和長遠來看,這些巧妙利用“負扣稅政策”的人,積累的不動產基金會越來越多,這就是投資業所說的“Good Debts”,看上去欠一屁股債,反而納稅更低,資產結構處於良性狀態。
的確很多思維敏捷的投資家,就是利用“負扣稅”讓投資健康穩步發展
當然這也是引起占比絕大多數的人不滿,這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每年的財政預算,每次的“稅改峰會”都會將“取消負扣稅”政策作為最爭議的殺手鐧拋出來。
有意思的是在1985年,執政黨的左翼工黨取消過“負扣稅政策”(主要針對地產投資),舉國上下一團糟,投資人沒有積極性紛紛拋售房產,導致租賃房產數量暴跌,而租金暴漲,反而加劇了通脹和民怨。加上政黨之間互掐,很快澳洲又恢複了“負扣稅政策”,隻是在退稅額度上和高薪人士的退稅做了限製。稅局也逐年在收緊可退稅的類別和金額。我就覺得很多九十年代可以退稅的項目,現在都有限製,比如超過多少的設施和翻新,不能在一年裏退稅,需要進行若幹年折舊,才可以逐漸退完。
“好日子”到頭了嗎?
我們暫且不考慮“負扣稅政策”是否能徹底取消?何時能取消?即便是取消了“負扣稅”,還能報銷投資房的借貸利息?還能報銷物業、保險費?還能報銷房產維護的修繕費用?顯然是可以的。因為大多數國家的稅法都是遵循一個“普遍原則”:簡單來說,假設房產產生收益的情況下,需納稅;而維持物業的正常費用(如貸款利息、物業費、維修費、折舊費等)可抵稅。也就是說,無論未來“負扣稅政策”如何改變,對於一個有租金收益的地產,要交稅,但開支一定可以有抵稅的。
需要注意的是,就一個納稅體(比如個人,或是家庭信托),取消“負扣稅政策”後,你不能從別的納稅類別得到稅務優惠。簡單來說,你在地產上的虧空,無法從工資收入的稅中抵稅,“橋歸橋,路歸路”。但是你地產的正常開支,一定可以從地產盈利的納稅來抵稅。但是對一個有多份收入,有數個類別的納稅人,肯定稅務優惠會更少。
例如最前麵舉的這個例子:
假設一位年薪10萬澳元的職員擁有一處出租房產,年租金收入4萬澳元,但利息和費用總計5萬澳元,產生1萬澳元虧損。換了“取消負扣稅”的情況下,該虧損不可從年薪中扣除,最多按照4萬封頂,跟10萬年薪的收入無關。所以不會沒有抵稅,但肯定大不如前。
當然實施起來還要看具體的細則,另外政策的延續性,不會宣布在某一天一刀切,那要引起社會動蕩,不符合經濟規律。所以也不能說“好日子到頭了”,隻不過要明白稅務動向,做一些長遠的調整。
從趨勢來看,通過高額度借貸投資房地產,再從消耗自身高稅率的人群,就要非常小心。在“負扣稅政策”下,你有高收入,現金流沒有問題,年終可以從自身的高稅率退一大筆稅金。但一旦這個優惠取消,很可能會造成財務崩潰。所以要有意識地調整,比如縮小投資戰線,注重在“少而精”上;減少借貸,采用再融資的方法;調整持有地產類別,注重在“現金流”上。
逐漸剝離“Bed Debts”
特別是人到60歲以上,在收入減少(納稅金額減少),房產偏資產增值型而缺乏一定的租金現金流(租金回報極低),要是還在期待用“負扣稅”來維持持有地產的開銷,那就更加危險,需要盡快采取措施。這也是我不久前寫的《為什麽說上了60歲需要注意調整資產結構?》所說的,抽空安靜下來做一個其實可行的規劃。
我們需要健康而穩定的投資
最後說明:
1、我不是賣房子的中介、不是持牌理財人士,也不是做貸款和會計師,隻是投資地產多年的個人經驗分享,談不上投資建議。
2、本文談到的“負扣稅政策”是澳洲的提法,各國各地都有自己類似的法律和條規,也有自己的市場規律。本文可能有一些共性,僅僅是我所在地區的情況。但這是思路:在我們做地產投資時,一定要對本地的市場、法規、稅法和未來的動態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