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當地人喜歡的特色飲食,所謂的“特色”說白了就是有點不一般,甚至有點“出格”。比如說江南一帶的臭豆腐,東南亞一帶的榴蓮等,當地人很喜歡,可是外地人對這些東西很難接受。我們華人很喜歡鹹魚,凡是沿海地區,都有當地人喜愛的特色鹹魚品種。我記得以前插隊時有種鰳鯗,非常鹹,魚肉裏麵都是小刺,可是味道非常好,下飯很經得起吃,一小塊鰳鯗,可以“開葷”一個星期。
到了海外看到華人商店賣很多香港食品,香港人的海貨非常豐富,我們嚐試過很多以前江南沒有的幹鹹海貨。我以前在“慢燉鍋”一文介紹過“柴魚”(見《巧用慢燉鍋:“柴魚”燉排骨》一文),相信很多江南朋友沒有試過,味道不錯,有特色。
還有一種香港鹹魚叫“鹹馬鮫”,非常鹹,非常臭,可是味道非常好。這是一種真空包裝的港式鹹魚,可以用來做“鹹魚肉餅蒸蛋”,相信吃過的朋友印象很深。海外很多港式快餐店,大排檔都有一道經典的炒飯“鹹魚雞粒飯”,就是用鹹魚末和雞粒炒的飯,味道也不錯。有趣的是有次我和一位東北男孩租客去吃便飯,我說:我不懂,你點吧。於是他就為我點了“鹹魚雞粒飯”。所以不要小看現在的年輕人,個個都是吃客行家。但是鹹魚的味道重,做菜炒飯時要注意周圍不同飲食文化的朋友,否則會引起別人的不快。
很多年前,我們公司有年舉行員工的聖誕晚宴,老板在意大利街(Lygon street)上的一家意大利餐館請客,那條街都是正宗的意大利餐館。大家坐好後,上來的開胃前點是烤麵包和一小碟橄欖油,裏麵泡著一小條鹹魚。意大利人用麵包夾著小鹹魚,蘸著橄欖油開胃。我喜歡鹹魚,用這個吃法很好吃,兩口就沒了。左邊的同事捅捅我的胳膊,把他的一小碟鹹魚推了過來,我以為他太友好了,舍不得好東西給我吃。可是還沒吃完,右邊的女同事也把小魚遞了過來,再後來正前方的兩位也是一樣。這就令我奇怪了,問他們為什麽?原來他們從來沒見過這個東西,嗅嗅味道怪怪地,看我在吃,就都推給我。我想他們多少有點惡作劇心態:你連這個都敢吃?我們等著看你上衛生間。當然我來者不拒,把小魚都吃了。可是我沒那麽傻,那幾碟橄欖油要是都下肚,真要上衛生間不可。
後來我看一些西人的烹飪節目,這種小鹹魚英文叫Anchovy,我查了字典,就是咱們的“鳳尾魚”。我們很多人吃過鳳尾魚罐頭,那是油炸後燒酥的,不屬於這類小鹹魚。這類小鹹魚應該是沒有烹飪過的,隻是用香料和鹽醃製好,浸泡在橄欖油裏麵。這個Anchovy在地中海國家很受歡迎,象意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國家的民族,極其喜歡這些小鹹魚,所以傳統意大利餐館把這個東西當成“前點”是有道理的。當然這個小鹹魚有點鹹,但很香,西人廚師用來烹飪,做披薩餅,拌沙拉,甚至在做湯的時候放一點作為調料,或是和一些香料放在一起進入粉碎機,打碎成為糊狀做澆汁,用處很多。當我了解了這些,心裏反而覺得以前的西人同事們太“老外”了。所以朋友們要是遇到這種機會,一定要嚐嚐,不要錯過機會。
我曾經用這個Anchovy做過披薩餅;拌生菜沙拉時用一點鹹魚剁碎後拌在一起,不放鹽;最簡單的辦法:用一塊麵包,上麵放一點鹹魚碎,再放一點奶酪碎,烤一下。美味簡單省事。
西洋鹹魚Anchovy是用這種魚做的:鳳尾魚
香酥鳳尾魚罐頭不能算“鹹魚”
超市有賣瓶裝Anchovy
注意: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無論中式還是西式醃製的鹹魚,對身體健康都不好。盡管鹹魚味道好吃,不要長期吃,我們自己現在也很少吃。
但現在很多西方烹飪方法,會將魚鱗一起吃,因為魚鱗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keratin)和膠原蛋白(collagen),並含有少量的礦物質(如鈣、磷等)。
比如西餐廳有些三文魚的製作是帶魚鱗的,味道和營養都不錯,當然對華人朋友可能不習慣,那就別吃魚皮和魚鱗。
可以連頭帶肚裏的東西一起煎?
還是應該把頭和肚裏的東西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