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叫,喜事到。”這句話流傳了千百年,人們早已把喜鵲作為吉祥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更增加了人們對喜鵲的好感。喜鵲的食物80%以上為害蟲,15%是種子及瓜果。
澳洲的喜鵲叫鍾鵲(bell-magpie)因其洪亮的具金屬音的鳴聲和像喜鵲的黑白兩色羽衣而得名。鍾鵲又名澳洲喜鵲,其體形和習性都與鴉、鵲類相似,但是並不屬於同一類。
在池塘邊拍了幾張澳洲喜鵲的照片,請大家仔細看看:澳洲喜鵲與中國喜鵲是否有不同之處?
小喜鵲口渴了,媽媽說:自己找水去
這水真好喝
請同胞一起來喝水
大喜鵲想找蟲子吃
爸爸、媽媽在等孩子們
喜鵲是紫薇花園的常客,它們在前花園悠閑漫步,尋找食物。我們出去散步,也常常在馬路邊、公園裏,草地上或樹梢上與喜鵲不期而遇。有時也能見到全身黑色的烏鴉,但數量遠沒有喜鵲多見。
澳洲的喜鵲並非全然黑色,黑白分明的羽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們身姿挺拔,常棲立在草地、電線或籬笆上,仿佛警覺的守衛。清晨時分,喜鵲的鳴聲悠揚婉轉,音色豐富,被譽為“會唱歌的鳥”,常用不同的聲調彼此呼應,像是林間的合唱。它們聰明而機敏,能辨認人類的麵孔,對熟悉的人親近溫和,對陌生或靠近巢區的人則會毫不猶豫地俯衝驅趕。以下為網圖:
每到春季繁殖期,喜鵲護幼心切,常見它們振翅疾飛,驅逐入侵者。根據Magpie Alert網站的數據,僅去年就已經報告了:3800多起喜鵲攻擊事件,其中受害者最多的就是騎自行車的人!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已經記錄了超過750起路人遭遇襲擊的報告,其中已有63人因此受傷!盡管如此,人們依舊喜愛它們的歌聲與靈動,將其視作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鳥類之一。
ChatGPT說:澳洲喜鵲(Australian magpie)與中國喜鵲和美國喜鵲名字相似,但其實並不是近親,它們在外形、習性和文化意義上都有明顯不同:
1. 科屬差異
澳洲喜鵲:屬於伯勞科(Artamidae),學名 Gymnorhina tibicen,和烏鴉、伯勞更近。
中國喜鵲:屬於鴉科(Corvidae),學名 Pica pica serica,和烏鴉、鬆鴉是近親。
美國喜鵲:也屬鴉科(如黑嘴喜鵲 Pica hudsonia),和中國喜鵲同屬近親。
2. 外形區別
澳洲喜鵲:黑白分明,體態敦實,腿粗有力,嘴粗短。
中國喜鵲:黑背白腹,尾羽修長優美,顯得輕盈。
美國喜鵲:比中國喜鵲大一些,尾巴更長,羽毛常帶藍綠金屬光澤。
3. 行為習性
澳洲喜鵲:以美妙的歌聲著稱,聲調複雜,極富旋律感;繁殖期會攻擊人類。
中國喜鵲:叫聲清脆卻單一,被視為“報喜鳥”,喜歡在村落附近築巢。
中國喜鵲
中國的喜鵲,羽毛黑白分明,尾羽修長,翅膀展開時閃爍著藍綠色的光澤。它們常棲息於村莊屋簷、樹林枝頭,清脆的“喳喳”聲仿佛傳遞著喜訊。在中國文化中,喜鵲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寓意喜事臨門。記得童年時在農村奶奶家生活,出門遇到喜鵲叫會很開心,仿佛馬上會有喜事臨門的感覺。而遇到烏鴉在頭頂叫喚,就覺得有點晦氣,趕快對著它“呸呸”兩聲。這是村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迷信說法,其實並沒有任何道理和依據。
相關博文
不好意思,給您這兒添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