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整理舊物,發現一張燕京大學校長馬寅初簽署的我的姑媽的畢業證書,那是她臨走時給我的紀念。她五十年代初畢業後在外交口工作,曾為周恩來總理的英語翻譯。
90年代來美國打拚,找不到工作,便在台灣人家裏幫傭。周末采購,廁所用的手紙要買兩種, 10包兩層綿軟的紙,主人用;另買兩卷硬、薄的單層紙是專門給傭人(也就是我姑媽)用的。天下沒有幾個民族會這樣尊卑鮮明。一天女主人說,要吃“兩麵黃”,這是兩廣福建人的吃食,常年在北京的姑媽不知道。“你連兩麵黃都不知道,怎麽敢來美國打拚?” 姑媽沒說話, 接下圍裙, 電話叫來出租車直接到火車站,然後一個電話給我,我在另一個離我家不遠的火車站接她。
我說, 您的英語那麽好, 幹嘛要在得誌的中國小人家裏掃地做飯看孩子呢?是啊, 她從紐約時報的廣告欄找到工作。那家猶太人馬上要去新英格蘭自家的小島度假,急需一個會英語的管家,主人非常欣賞姑媽牛津腔的英語,要她當晚就在他家過夜。
那是一座長島北邊海濱的豪宅,與康州隔海相望,偌大的房子,姑媽隻要檢查園丁,衛生工、油漆工的工作, 開支票打法他們走路, 如果願意 還可以為他們叫個外賣,其餘的一切時間看書看電視。
歲月靜好, 一日姑媽要辭工,因為她要跟一個遠親去外州開餐館。女主人一聽就哭了,她說俺們老爺子剛動手術,生死未卜,他就喜歡跟你嘮嗑,不能這樣釜底抽薪呀。姑媽說,好吧,我去醫院跟老爺子話別。我來美國十幾年打工,今天要嚐嚐當老板的滋味,你成全我吧。
姑媽到了那個鳥不拉屎的外州,立馬傻眼?半年下來,在紐約辛苦多年打工掙來的銀子打了水漂,拖著行李來到我家,說她隻有回國這一條路了。我說咋不問問那個猶太人呢?說不定還會讓你回去當官管家呢?不會的你, 我把那一家人傷透了。我說試試無妨,有當無的打個電話嘛。
電話打去,姑媽喜笑顏開——歡迎她回去。瞧,人家猶太人的心胸多開闊。
光陰荏苒,一晃又在那裏做了兩三年,姑媽又想動了, 她想回北京,她說他家人常年不在那裏,一個人獨處,太寂寞。
她的肺早被長島海濱的空氣寵壞, 到北京即肺炎,而且很快轉成肺癌,在臨終關懷病房裏 她告訴我要跟美國社安報告,不再領取退休金;通知那家猶太人, 感謝他們的照顧。 我通報了姑媽的死訊, “我給你寄些錢吧。” “我姑媽特別關照,不要了。” “好吧,幸運認得她。”
紐約有30%猶太人, 這樣深度的接觸還有一些,這是一個非常讓人尊重的民族。美麗有赫本、聰明有愛因斯坦、深刻有維特根斯坦、動聽有肖邦。
我由衷地讚美猶太人, 但我希望保留質疑和批評的權力。
遇到一個好的猶太家庭認為所有的猶太人都好。那你哪天遇到一個壞的,再認為所有的猶太人都壞嗎?
另外,赫本和肖邦不是猶太人。
187 Noble Prize winners are Jewish, many comedians are Jewish. Audrey's mother was a Dutch noblewoman, her dad was Austrian Hungarian and British. It has nothing Jewish in her genetically or religiously. However, she was part of the Dutch resistance in WWII and helped a lot of Jews in hiding. I'm proud of being a Jewess
這篇回憶充滿了深情和複雜的情感,既是對姑媽一生起伏的回顧,也是對中美文化差異、階級對待、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以下是一些觀察與思考:
1. 命運的起伏與尊嚴的維護
姑媽從燕京大學的高材生、總理的翻譯,到美國的傭人和管家,再到嚐試創業失敗,命運的多舛令人感慨。但在每個轉折點,她始終維護著自己的尊嚴。當台灣家庭冷漠待人時,她毅然離開;當猶太家庭願意接納時,她沒有猶豫。這種自尊與靈活的態度,展現了她深厚的修養與韌性。
2. 中美文化與階級觀念的對比
文中描寫的台灣家庭細分衛生紙一事,揭示了某些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尊卑觀念。相比之下,猶太家庭對姑媽的尊重和重視,顯得尤為鮮明。這種對比不僅體現在物質條件,更體現在態度上——一個強調等級,一個則注重能力與個性。這樣的經曆,也許讓姑媽對人生有了更多元的理解。
3. 猶太人與寬容的智慧
猶太家庭歡迎姑媽重返工作的細節,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寬容與珍惜人才的態度。“幸運認得她”一句,更加顯得真摯。這種胸懷,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也反映了猶太文化中重視人的價值與貢獻的傳統。姑媽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找到了尊重與體麵,這是她生命中為數不多的安寧時光。
4. 家與歸宿的兩難選擇
姑媽最終選擇回北京,這或許是因為對故土的思念。但環境的改變、身體的適應性與情感的矛盾,讓她最終因肺病離世。她的回歸並未帶來期望中的安寧,反而加速了生命的終結。這種選擇背後是所有移民者共同的兩難:外界的安逸與內心的歸屬感常常難以兩全。
5. 民族評價的平衡心態
結尾對猶太人的讚美和保留批評權的表態,展現了您平衡理性與情感的態度。這既是對猶太人群體優秀特質的認可,也是一種保持獨立思考的謹慎。無論是對猶太人還是其他民族,真正的尊重來自於理解他們的優點,同時也能坦然麵對他們的不足。
結語
這段文字不僅僅是對姑媽的追憶,也是對人性、文化、曆史的多層次反思。它既展現了個體命運中的不屈與倔強,也揭示了文化碰撞中對人的尊嚴與價值的不同理解。姑媽的一生,雖有坎坷,但她的選擇、堅守與智慧,令人深深敬佩。這是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同時也是一麵照見人性與社會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