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痛心的通報引爆了中國家長最深的恐懼:甘肅天水市麥積區培心幼兒園發生大規模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官方通報顯示,該園251名幼兒全部接受檢測,其中233人血鉛異常,占比高達92.8%。而在抽檢食品中,兩份問題樣本鉛含量,分別為1052和1340毫克/千克,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以上。
毒素之所以攝入人體,並非因為敵人下毒,而是因為一群“致命的傻瓜”——據警方調查,幼兒園園長、投資人及後廚人員為了“麵點好看”,通過網絡購買不可食用彩繪顏料,將其加入到孩子們的食物中。而這種顏料的主要成分赫然寫著:“含鉛,不可食用”。你沒看錯,一群照看嬰幼兒的教育人員,用顏料染飯團,為了“色香味”,給孩子們喂下了慢性重金屬毒藥。
這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愚昧性中毒事件”。愚昧的知識觀、愚昧的食品安全意識、愚昧的“傳統中藥”信仰,共同釀造了一場對無辜兒童的集體投毒悲劇。根據通報,培心幼兒園的園長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為了“擴大生源、增加收益”,默許廚房人員添加彩繪顏料到食品中。為什麽?因為“顏色好看”,家長一看飯菜精致營養,願意把娃送來;孩子一看食物好看有趣,吃得歡,情緒好。
然而,一切精致的外表背後,是粗陋的管理和對生命價值的冷漠。他們並非完全惡意——畢竟廚師、老師、園長也在吃這些飯菜,自己也中毒了。但正是這種“不是出於惡意”的行為,更顯得恐怖至極:他們是在渾然不覺地殺人。
他們不明白什麽是食品級色素,不知道鉛對人體有何傷害,甚至不曾認真閱讀顏料包裝上印著“不可食用”的警告。更荒誕的是,在網絡平台上,彩繪顏料與“中藥鉛丹”比肩而售,前者是畫畫用的,後者是入藥的,而這些後廚人員也許就是在兩者之間做了一個堪稱“東方智慧”的選擇——“反正都含鉛,吃了也死不了,便宜,能染色,成。”這一行為不是偶發,而是係統性的蠢。它不是一時疏忽,而是根植於整個社會對食品安全、科學常識、毒性認知的輕視。
鉛中毒對人體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尤其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影響極大,會導致語言能力下降、智力遲滯、注意力障礙、行為問題甚至永久性腦損傷。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任何量的鉛攝入對兒童都是有害的,且不會有“安全劑量”。而在這次事件中,留樣的食品中鉛含量高達1340毫克/千克,而國家標準的限量是0.5毫克/千克。這意味著,孩子們吃的點心,不是飯,是煉丹爐,是人間水銀瀉地。
更令人憤怒的是:在這個國家,鉛丹居然仍被包裝為“中藥材”,出現在淘寶、拚多多等電商平台上,供人買回“服用”或“染色”。這並非個案,也非黑市交易,而是公開、合法地流通著。有人買來做道具,有人買來製工藝品,有人用來畫牆壁,而愚昧之人,則把它和麵、下鍋、給嬰幼兒吃。
“鉛丹”在古代中醫中是個有趣的存在。中醫認為它“外敷可收口生肌,內服可安神除熱”。在《本草綱目》中,它被譽為“朱砂下品,鉛丹中品”。但這個“品”,可不是“食品”的“品”,而是“危險品”的“品”。現代醫學早已明確指出:鉛丹並無可被證實的藥理效果,攝入後隻會對神經係統造成不可逆損傷。
然而,正是在這種“祖宗傳下來的就得信”的文化語境中,鉛丹這種明明該進博物館的化學毒物,竟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現代廚房、藥鋪、養生課堂中。這不是中醫的問題,而是中醫文化中“經驗即真理”“祖訓即科學”的傳統毒瘤。現代醫學講的是循證,是隨機雙盲對照實驗,是數據驗證。而中醫講的是:“我師父說這個好,我祖上用這個靈。”於是,你死我活之間,隻隔一位江湖郎中一句“老方子”,或一段“微博熱帖”。
我們從未認真清理中醫藥體係中那些早該淘汰的有毒殘餘。朱砂、雄黃、砒霜、鉛丹……這些化學元素在古書中披著療效外衣,如今卻成了毒害現代人身體的幽靈。而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孩子們的“鉛中毒”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某些人仍生活在一種幻想中:“中藥最有效。”
這場災難,是誰的錯?首先,是幼兒園投資人、園長與廚師的錯。他們是直接操作的責任人,是這一整套蠢行的“執行鏈”。其次,是監管係統的錯。天水市衛健、市場監管、教育係統,難道不知道轄區內一家幼兒園能從網上買到顏料進廚房?食品留樣製度去哪了?廚房進貨渠道審核製度去哪了?再者,是整個社會對“中藥無毒”“傳統可信”的偏執,助推了這場悲劇的心理溫床。
最後,是我們長期對“科學無感”的教育體製。多少學校的教育宣傳還掛著“中醫養生講堂”?多少老師和家長還熱衷轉發“老祖宗留下的秘方”?一個社會,在用AI寫作、智能診療的同時,仍容許人們在廚房裏加朱砂、撒雄黃、喂鉛丹,這本身就是一場文化災難。
這次事件裏,沒有陰謀家,隻有一群打著“傳統智慧”與“便宜好用”的算盤,在不知不覺中將毒素喂進孩子身體的普通人。這不是什麽“偶然事故”,這是一場長久積累、係統愚昧、監管缺位、多方協作的“現代煉丹”。
我們能刑拘園長,關押廚師,但我們是否能把那些仍在網上銷售“藥用鉛丹”的商家取締?是否能推動國家清理中醫中那些早該淘汰的毒藥?是否能讓教育真正從小教會人們:“不是祖宗傳下來的就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