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幻想過這樣的畫麵:清晨潮退,赤腳走在細軟的灘塗上,太陽從海平麵緩緩升起,海風送爽,一隻隻蛤蜊悄悄從泥沙中冒出頭來。你俯身、挖掘、感受大自然的饋贈,這就是趕海,原始、真實、浪漫。
而現實卻啪啪打臉——2025年“五一假期”,山東日照,海灘上,遊客如潮。不是趕海,而是“趕車”:景區工作人員開著一輛小貨車一路疾馳,“嘩啦嘩啦”地撒下一大車蛤蜊,後麵遊客蜂擁而上,“庫庫”地搶,“啊啊”地挖,場麵堪比喪屍圍城。不是體驗大自然,而是參與一場熱熱鬧鬧的“人工海鮮投喂式行為藝術”。
於是,“你挖到的蛤蜊,可能是景區撒的”這條新聞,榮登熱搜。我們對此不禁要問:這種“撒蛤蜊趕海”的操作,到底是旅遊體驗,還是全民撒幣行為?
在這個比沙石還粗糙的劇本中,景區是導演,遊客是群演,蛤蜊是道具,唯獨缺了智商的存在。趕海,本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觀察、探索的過程,是與海洋生態係統互動的古老民俗;如今,卻成了被商業包裝的“沉浸式傻瓜秀”。
景區給遊客“撒蛤蜊”,本質上是給遊客“撒信任”:你信你是在“趕海”,我們信你不會分辨真體驗和假套路。雙方都在演,誰也不拆穿,還沉浸其中自得其樂,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智慧旅遊”。
更諷刺的是,這場活動中,沒人覺得尷尬,反而個個興高采烈、拿著蛤蜊拍照發朋友圈,“看我今天趕海大豐收”,配文還要寫“靠自己雙手勞動所得”。是的,是你雙手挖出來的——隻不過,那蛤蜊是小貨車剛撒下的。這種“撿來的幸福感”,比網紅濾鏡還假。
我們暫且拋開文化意味不談,單說景區的這番“撒蛤蜊”操作,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精準營銷手段,一種低成本製造“參與感”的旅遊噱頭。從景區角度看,這種行為的邏輯非常清晰:遊客不懂趕海技巧怎麽辦?撒蛤蜊;遊客挖不到東西不開心怎麽辦?撒更多蛤蜊;遊客開心了就會發朋友圈,帶動流量怎麽辦?撒蛤蜊、拍視頻、上熱搜,閉環營銷,完美轉化。
這不是體驗,這是養殖。這不是趕海,這是“人工投喂+客群攔截”。你以為你在趕海,其實你在完成一個商業閉環:你挖的是蛤蜊,貢獻的是熱度,消費的是智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撒蛤蜊景區,不隻是撒蛤蜊,更是撒希望你“別太聰明”的希望。
當然,任何營銷活動都離不開觀眾的“配合”。從視頻現場看,遊客圍車而上、彎腰猛挖,有人徒手抓,有人帶著小鏟子,還有人專門帶了嬰兒桶來“裝戰利品”。一邊挖一邊喊“哇今天趕海真過癮”,仿佛挖的不隻是蛤蜊,更是人生的意義。
但問題在於:你真以為你在趕海?不,是別人安排你“趕”的你;你以為你親近自然?其實你接觸的是塑料般的景觀複製品;你以為你獲得了成就感?其實你隻是獲得了一個被精心布置的“勝利幻覺”。
遊客的熱情配合,讓整個事件顯得更像一場“群體性表演”而非個人選擇。在集體沉浸的氛圍中,質疑者顯得刺耳,旁觀者被邊緣,最終,“撒蛤蜊”竟然成了“潮流”,成了“旅遊新時尚”。這種荒謬,堪比“真人劇本殺”:導演有意,演員無知,觀眾入戲,笑點過後,滿地荒涼。
從更深層麵看,這種“人工撒蛤蜊”的現象,其實反映的是當代中國旅遊文化的一種集體錯位——對自然的漠視:原生態不夠吸引人?那就造一個假的!對文化的戲謔:傳統趕海太費力?那就按劇本演一場!對智力的透支:遊客沒有體驗?那就給他們準備好答案!
整個“撒蛤蜊經濟”背後,是景區對文化的消費主義操控,是遊客對真實體驗的懶惰接受,是一個審美退化、價值混亂、真假不分的旅遊市場圖景。
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種模式一旦成功,其他景區必定爭相模仿:撒蛤蜊成功,接下來會不會有人開始“撒螃蟹”“撒海膽”?甚至“撒魚讓你釣”?未來我們去野營,是不是露營地也會提前埋好“野生蘑菇”供你采摘?從此,體驗不再是探險,而是完成景區精心設計的劇本。文明不再是演進,而是一次次為“低成本快感”讓步。
諷刺歸諷刺,問題也很現實。這種“撒蛤蜊”式旅遊,其實是整個中國旅遊產業“內容空心化”“體驗標準化”“文化娛樂化”的一個縮影。看似熱鬧,實則荒誕;看似親民,實則愚民;看似創新,實則滑坡。景區撒的不是蛤蜊,是對文化的輕薄,是對遊客智力的侮辱;遊客挖的不是蛤蜊,是對真實的放棄,是對幻想的自欺。“撒蛤蜊趕海”何其熱鬧,卻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