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情況通報”震驚了整個佛教界,也再次讓公眾對中國宗教信仰的現狀生出無盡唏噓。少林寺方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號稱“少林CEO”的釋永信,因涉嫌挪用侵占項目資金、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被多部門聯合調查,並於7月28日被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注銷戒牒——意味著他已不再是出家人,剃發披袈裟不過是騙局一場。
釋永信,這位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功夫和尚”,多年來頭頂“高僧”“文化輸出先鋒”光環,遊走政商兩界,實則私德淪喪、貪婪至極,連最基本的佛教戒律都踩在腳下。他不是被俗欲絆倒的苦行僧,而是徹底活成了“廟裏許願者的化身”——權財雙收、兒孫滿堂。他的“修行”成果,是對中國佛教的一記響亮耳光。
釋永信並非一般的寺廟住持,而是一個擁有“宗教話語權”的宗教企業家。他將少林寺包裝成國際IP,注冊商標、開設子公司、建旅遊地產、搞功夫演出,少林寺一度被稱為“全球最賺錢寺廟”,估值過百億。釋永信本人也如同CEO般活躍在各種招商會、論壇和官方場合,頻頻接受媒體采訪,被譽為“最有市場頭腦的僧人”。
就在金玉其外、光鮮亮麗的宗教商業化秀場背後,真實的少林寺,儼然成了一個宗教資本龐氏騙局的總後台。釋永信不僅涉嫌挪用項目資金、侵占寺產,更與多名女性保持“長期不正當關係”,甚至育有私生子——這不是一時糊塗的“破戒”,而是多年經營、精心隱瞞、係統作惡。當宗教的清規戒律被當成表演道具,寺廟變成資金池和情色窩點,所謂“佛門清淨地”也就成了名利場、情色場、權謀場的綜合體。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場醜聞並非毫無征兆。早在2015年,釋永信就被實名舉報私生活混亂、侵吞寺產,當年河南省宗教事務局介入調查,央視也做了報道。然而最終的調查結果,卻是“未發現違法行為”,事情不了了之。釋永信不僅安然無恙,反而仕途更上層樓,繼續擔任政協委員、佛協副會長,光芒萬丈。
問題在於:十年前就已揭開的蓋子,為何遲至今日才算“東窗事發”?誰在為釋永信撐腰?誰是他在廟外的“靠山”?是誰讓本應守戒持清的佛門,變成一個權力與金錢共謀的溫床?這正是此案最具荒誕色彩之處。所謂“宗教腐敗”,從來不是和尚一個人能完成的。釋永信能夠十年穩坐金殿,靠的是政治庇護、權力網絡、審查失靈,以及整套讓虛偽得以立足、讓真實隱退的製度運轉體係。
更加諷刺的是,釋永信自己並不否認人有七情六欲。早在2022年11月,他還在微博上寫下這樣一段話:“人的七情六欲生之俱來,沒有這種欲望就沒有必要修行受戒……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來克服,從而更加磨練你的信仰和意誌。”
這話看似有幾分哲理,實則是對佛法最惡劣的偷換。七情六欲固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出家”正是立誌斷欲之舉,是在俗人尚可“戒之在心”的情況下,主動選擇更高標準的苦行方式。一邊享受俗世榮華,一邊講著“修行挑戰性”的悖論哲學,這不是高僧,而是油滑政客和奸商的語術。釋永信不是不懂佛法,而是用佛法為自己的世俗欲望辯護。他披著袈裟,卻行著娼賊之實;口中念佛,心中卻是權財情色。他從未修行過,隻是扮演得像而已。
釋永信事件對整個中國佛教界的打擊是災難性的。對於那些誠心拜佛、渴望靈性慰藉的信眾來說,這起事件無異於告訴他們:你在佛前跪拜,供奉金銀,祈求平安,其實拜的是一個包養情婦、貪汙資金的“假和尚”。
更可怕的是,這種“宗教騙子”並非個案。近年來,大小寺廟“商業化”“旅遊化”嚴重,和尚名車豪宅、寺廟斂財手段花樣百出,佛教徒形象頻遭質疑。從“最牛和尚”釋恒義的金表玉鐲,到海南南山寺高價供香,再到釋永信這起醜聞,公眾的宗教信仰正一點點被掏空。
佛門不清淨,神像無靈氣。釋永信們的不止是個人墮落,而是整個宗教係統的信任坍塌。今後人們進入寺廟,是來修行,還是來觀光?是燒香祈福,還是打卡消費?這本應是靈魂棲息地的地方,如今卻充斥銅臭和假道學。
釋永信的“成功人生”可謂現實魔幻。他不僅財富自由、官運亨通,還有兒有女,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大使”。他的履曆實現了太多“在廟裏許願”的人都想要的:事業、金錢、兒孫、地位,樣樣齊全。這正是最荒唐的地方。一個披著佛衣的騙子,卻活成了普通人都羨慕的樣子,難怪有網友調侃:“我在廟裏許的願,全被和尚實現了”。
人們拜佛,是因為相信佛教有超越世俗的道德標準、有指引人向善的力量、有撫慰苦難的慈悲。而現在,“佛教領袖”親手撕毀了這份信仰契約,讓眾人看到廟門之內,比紅塵更汙濁。
釋永信事件,不僅是一場宗教醜聞,更是一麵製度失守的鏡子。佛教界未能自淨,監督機製形同虛設;主管部門久查不決,甚至可能與其形成利益勾連;媒體報道被壓製,舉報者遭打壓……凡此種種,才讓一個敗壞的住持坐大十餘年不倒,直至醜聞積重難返。
今天,人們對宗教不再懷有敬畏,對僧侶充滿懷疑,對燒香拜佛嗤之以鼻,並非是大眾世俗化的悲哀,而是宗教界自身背叛信仰的結果。要恢複公眾信仰,僅靠注銷釋永信的戒牒是遠遠不夠的。問題的根在製度、在監督、在宗教與權力之間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如果不能徹底剝離權力與宗教的勾連,讓佛教重歸清淨與自省,中國的信仰土壤隻會越來越貧瘠,寺廟隻會越來越像“景區”,和尚越來越像“演員”。
在這場醜聞麵前,我們不能隻問“他為什麽會這樣”,更應問“我們為什麽會容許這樣的和尚存在這麽久”。信仰從來不是和尚說了算,而是大眾的心靈所向。釋永信的終局,也許正是一個信仰市場“去偽存真”的開始。
釋永信 一僧一寺一袈裟, 釋永無信錢多多。
橫批:一代宗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