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楊振寧李政道反目成仇——不太“科學”的人性悲劇

(2025-10-19 13:56:53) 下一個

20世紀物理學的星空中,楊振寧與李政道曾是一對最璀璨的雙星。他們的合作成果——“宇稱不守恒定律”——不僅顛覆了物理學的基本假設,也讓東方的兩個年輕名字登上了世界的巔峰。然而,就像許多耀眼的雙星一樣,他們的光芒終究因為引力與排斥的失衡而分道揚鑣。

 

他們從親密無間到反目成仇,不是因為某一次激烈的爭吵,而是無數細小的人性裂痕在時間裏慢慢擴散,直到再也無法彌合。科學是理性的,但科學家是人——而人的心,從來不是可以用公式推導的。

 

1946年,28歲的楊振寧和23歲的李政道,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相識。兩人都是清華出身,皆聰慧絕倫,對物理學充滿熱情。那是一個中國科學家剛剛起步的年代,他們背井離鄉、隻為追尋科學的真理。楊振寧沉穩內斂、邏輯嚴密,是典型的理論派。李政道銳氣逼人、思維跳躍,常常提出大膽的假設。一個擅長建模推演,一個擅長直覺突破。這樣的組合,幾乎是天作之合。

 

20世紀50年代初,他們已經在統計力學和量子場論等領域,合作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物理學界注意到了這對“Chinese duo(中國二人組),他們的論文常被人提及為“Yang–Lee theory”(楊李理論)。那時的他們,如同兄弟。楊常稱李為老弟,李稱楊為師兄,兩人一同討論到深夜,喝著便宜的咖啡,談理想、談宇宙、談祖國未來的科學。

 

1951年,他們發表了兩篇在統計力學領域的重要論文,探討了相變理論的數學結構。這兩篇論文都意義重大——後來被稱為李零點理論,在物理學史上地位不亞於他們日後的宇稱革命。

 

然而,從那時起,一個微妙的問題出現了:署名順序。國際學術界的慣例,是按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按理說,李政道(Lee)應排在前麵。但楊振寧(Yang)年長五歲、學術資曆也略深,提出是否可以在其中一篇論文裏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麵。

 

李政道雖有不滿,但當時他對楊仍十分尊敬,便同意了。隻是,這個細節在他心中留下了印記。那一刻,原本無間的合作,第一次有了陰影。這件事後來被人形容為榮譽之爭的序曲”——當合作的光輝越盛,人心的微妙便越清晰。

 

1956年,物理學界正陷入一種惰性思維——人們普遍相信宇稱守恒,即自然界的規律在鏡像反轉下不變。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無人質疑的鐵律。然而,李政道在研究中注意到,已有的實驗數據中似乎沒有真正驗證這一假設。於是他找到楊振寧,提出:也許宇稱並不一定守恒。楊振寧聽後震動不已,兩人立刻投入研究。短短數月,他們寫出了長達二十頁的理論論文,指出:弱相互作用中可能存在宇稱不守恒。

 

這在當時簡直是異端思想。如果被證明正確,那將是對現代物理的根本性衝擊。他們把論文寄給當時最有實驗能力的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吳健雄經過一係列縝密實驗,終於在1957年初宣布——宇稱真的不守恒!物理學界嘩然。那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史上第一次有華裔科學家獲此殊榮。

 

中國沸騰了,美國驚歎了。兩人被譽為東方的奇跡。但榮耀的光,也照出了陰影。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公告與邀請中,按字母順序列出他們的名字——李政道(Lee)在前,楊振寧(Yang)在後。這原本再自然不過,但楊振寧卻提出,希望在領獎時能按年齡排列,由他先行。

 

在西方的邏輯中,這種要求顯得突兀;但在中國的文化中,年長者為尊似乎又理所當然。問題是,李政道並不認同這種禮序。他堅持按國際慣例辦事。兩人因此發生了爭執。最後,楊振寧的妻子杜致禮與李政道的妻子秦惠出麵調和,李政道勉強同意讓楊先領獎。

 

這件事表麵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湧。對李政道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儀式上的順序,而是一次人格上的被壓製;對楊振寧而言,這是他應得的尊重與地位的象征。領獎台上,兩人笑容依舊,但那已不是並肩而立的兄弟,而是隔著一層禮貌與冷漠的同行。

 

1957年之後,兩人雖然在名義上仍維持合作,但感情早已裂開。真正的決裂,則發生在1962年。這一年,《紐約客》雜誌刊登了一篇由物理學家傑裏米·伯恩斯坦撰寫的文章《宇稱問題側記》,回顧了宇稱不守恒的發現過程。文章中,多數時候提到的是,而且文字敘述似乎更強調李政道的主導作用。

 

楊振寧讀後極為不滿,認為文章有失公正,模糊了他在理論構建中的核心貢獻。他希望能修改文字或在再版時調整順序。李政道則認為文章本身並未署名,也隻是第三人敘述,不必過度反應。兩人因此陷入激烈爭論。曾經那種科學的討論,變成了指責與防衛。楊振寧認為李政道默許了不公正的敘述,而李政道反駁楊太在乎虛名。幾次通信之後,雙方徹底冷卻——不再合作,也不再往來。一段偉大的科學友誼,就這樣斷裂。

 

他們的決裂在科學界引起巨大震動。曾經的楊李組合分道揚鑣,成為物理史上的一樁奇案。之後的歲月裏,楊振寧繼續在理論物理領域發光發熱,在楊米爾斯場論等方向取得了更深的成就。李政道則轉向實驗高能物理,培養了一代學生,也在學術界獨立站穩腳跟。

 

但他們的關係,再無交集。在無數國際會議上,他們總被安排在不同的會場。媒體偶爾問起,他們都隻淡淡一句:過去的事了。其實,兩人都無法真正釋懷。楊振寧晚年曾感歎:科學的合作,需要的不隻是聰明,更需要寬容。李政道則在一次演講中意味深長地說:科學發現屬於全人類,但人心,卻常常比宇宙更複雜。

 

時間是最好的冷卻劑。到了21世紀,兩位老人的生命都進入黃昏。2003年,李政道的妻子秦惠去世,楊振寧親自送花圈致哀。這被外界視為他們關係緩和的象征。幾年後,在一次紀念宇稱不守恒五十周年的學術會議上,楊振寧和李政道罕見地同台出現。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微笑握手,閃光燈此起彼伏。雖然沒有多言,但那一握,像是穿越四十年的冰層。

 

202484日,李政道在舊金山家中辭世,享年98歲。楊振寧寄去挽聯:政道兄千古,合作永銘心。人們忽然意識到,那段糾纏半世紀的恩怨,其實從未真正消散——隻是化入了歲月的塵埃中。

 

回望楊振寧與李政道的一生,我們看到的不隻是科學的輝煌,也看到了榮譽背後的人性糾葛。科學追求真理,但科學家終究是人。他們會計較署名,會在榮譽麵前感到不平,會因為一句話、一篇報道、一個順序而耿耿於懷。但這並不羞恥。正因為他們是人,才有熱情、才有執著,才有那種要去撼動宇宙法則的勇氣。隻是,人性的鋒芒若不被時間打磨,也會割傷最親密的夥伴。

 

諾貝爾獎章仍閃著金光,但世人更願記住的是——在那段曆史裏,中國的兩個年輕人,憑借智慧與信念,讓世界看見了東方的科學之魂。至於誰先領獎、誰名字在前,在宇宙的尺度裏,終究不過是塵埃。他們都已證明,科學可以超越國界,卻難以超越人心。這,才是楊振寧與李政道故事的最深悲劇——也是最令人唏噓的人性真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揖謝誠信兄交流!

挽聯裏這個“兄”的稱謂,或許是按照中國傳統,“人死為大”吧。叫“政道賢弟”怕是不合適出現在挽聯上吧。

誠信 發表評論於 2025-10-20 07:59:38
@阿留 :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meticulous elaborations on 楊振寧先生's career achievements and life experience in various posts. They altered my cognition of this GREAT scientist and great Chinese.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為啥是”政道兄”呢?

Refer to this: "人們忽然意識到,那段糾纏半世紀的恩怨,其實從未真正消散"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阿留 :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meticulous elaborations on 楊振寧先生's career achievements and life experience in various posts. They altered my cognition of this GREAT scientist and great Chinese.

紅米2015 回複 悄悄話 顯然論文排名不具有對稱性.
銀月亮 回複 悄悄話 楊振寧的楊–米爾斯場論工作其實在宇稱不守恒之前。如果仔細了解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的交往,就不難知道楊振寧更大度一些,思想也更深遠一些
Donald_Trump 回複 悄悄話 理論物理有多少是偽科學的成分?或者說它無法不斷地推動核工程迅速發展以至於商業意義非凡,或不輸芯片,生化,醫療和製藥!
是否理論物理建立在一個太為原始的模型上,用數學物理把一個理論帶到藝術水準上來炫耀? 所以我質疑它的真偽性。
Billzhou 回複 悄悄話 我始終搞不明白:
這兩位大儒為何反目為仇。
一生老死不相往來。
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怕冷 回複 悄悄話 這老楊的中文不咋地嗎,明明自己比李政道教授大,為啥是”政道兄”呢… 楊不了解,沒見過,李教授咱見過,一起吃個飯,朋友都是他的弟子,喜歡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科學研究論文一般按各人對論文的貢獻重要程度排名。這個重要性隻有業內人才說得清楚,當然可能也有同等重要或講究友情又或按文章裏的說法按西方姓氏字母排序這種情況。合則合作,不全則分。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結句尤佳 “他們都已證明,科學可以超越國界,卻難以超越人心。這,才是楊振寧與李政道故事的最深悲劇——也是最令人唏噓的人性真相。”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1951年,他們發表了兩篇在統計力學領域的重要論文,探討了相變理論的數學結構。這兩篇論文都意義重大——後來被稱為“楊–李零點理論”,在物理學史上地位不亞於他們日後的宇稱革命。然而,從那時起,一個微妙的問題出現了:署名順序。國際學術界的慣例,是按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按理說,李政道(Lee)應排在前麵。但楊振寧(Yang)年長五歲、學術資曆也略深,提出是否可以在其中一篇論文裏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麵。"

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兩篇文章,合作者各掛一篇一作,皆大歡喜。而且統計物理是楊的領域,李博士期間是搞天體物理的,很明顯是楊帶進這個領域的,一人一個公平合理。而李自己的回憶裏,卻對此耿耿於懷,以至於而後有一段時間沒有和楊合作。這裏麵有青年時代的李,利用字母順序打自己小算盤的痕跡。年輕人嘛,可以理解,不過確實埋下了後來裂痕的種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