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村莉莉

自然風光,動物人文,路途見聞
正文

法國城堡(上)—現實的卡爾卡鬆

(2025-07-25 22:40:14) 下一個

歐洲的城堡大多雄據山頂,遠離人群,自帶一種神秘感,對於我這樣好奇心不老的旅行一族,有著無窮的吸引力。

 

十幾年前第一次去歐洲,德國的新天鵝堡,布拉格郊外的卡爾斯坦城堡,在我眼裏,都是童話一般的存在:塔尖上閃爍的星光,是仙女調皮的眼睛。牆垛上的黃褐褶痕,是騎士交錯的身影。城堡裏的主人,那曳地長裙的女王和英武瀟灑的王子,和我們從來不屬於同一個平行世界。

 

這次要去的法國,是歐洲城堡的正宗產地。可怎樣從浩如煙海的城堡中選出目標,似乎是一個難題。浩如煙海不是我造的詞,盧瓦爾河穀城堡遊那個花白頭發的法國導遊告訴我們,法國總共有四萬座城堡,浩如煙海一點都不誇張。

 

南法火車上隨拍

 

卡爾卡鬆城堡首先從煙海裏跳了出來,這個似乎自帶故事的名字一下就抓住了我。它是中世紀城堡,有兩千多年五百年的曆史。規模大,內有街道與商鋪,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還有更重要的,是保存完好。

 

不方便的是地理位置,城堡坐落在法國西南的奧德省,偏據一偶,離其他著名的景點都相隔甚遠,必須要專程拜訪。對著交通地圖勘探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在一個叫尼姆的小城落腳兩晚,拿出其中的一整天乘火車拜訪。

 

本來隻想利用尼姆的交通樞紐功能,沒想到歪打正著,一腳踏進了一個有著羅馬文化曆史的旅遊城市,它曾被《米其林旅遊雜誌》評為最高級別的“三星級推薦”。 其實,法國的小城大多不會令人失望。

 

預定的旅館在中心廣場邊上,步行能看到主要的景點。五分鍾走到尼姆鬥牛場(也叫競技場),十五分鍾走到方形神廟。乘公共汽車一個小時去郊外,還能看到世界文化遺產加爾橋,遺憾那座世界最高的羅馬渡槽橋,因為我查的交通信息出錯沒去成。

 

尼姆競技場Arènes de Nîmes

 

 

它大約建成於公元70年,1863年改建為鬥牛場。也用於其他公共活動。建築為橢圓形,長133米,寬101米。設有34排座位,能容納24000名觀眾。(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這座競技場隻比意大利羅馬的競技場晚了二十年,規模也要小很多。沒預留白天的時間進入參觀,我隻在外麵轉了一圈。從外牆上看,它完全沒有破損,比羅馬那個大競技場保存的好太多了

 

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

 

它建於西元前十六年,長二十六米,寬十三米,位於一個方形的封閉廣場中。由三十根科林斯式柱形成的柱廊包圍著內部神殿。四世紀後,這裏成為基督教的教堂。二零二三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法語裏,“尼姆”是泉水精靈‘Nemausus’的名字),這個小城到處可見造型別致的噴泉流水。

 

尼姆火車站

 

從尼姆坐火車到卡拉卡鬆兩個小時。

 

卡拉卡鬆火車站,有點像尼斯的車站。

 

火車站在卡拉卡鬆的下城,是建在城堡之下的居民區。麵積有六十五平方公裏,人口有四萬六千多人,也就是一小鎮的規模。

 

下城的街區大都是兩三層的樓房,牆壁是各種土黃的色彩,淡雅大氣。櫥窗裏的的擺設講究精致,低調中透著不俗的品味。

 

 

下圖裏這座漂亮建築,當時以為是個市政廳之類的,回來把照片放到網上一搜才發現,這是一座女子學校。不由感慨了一下:第三世界的摩洛哥老城菲斯,房子都破舊,最美的建築是一所中專學校。發達國家的法國,這般漂亮的建築也是學校。那麽,“再窮不能窮教育”是說誰呢?

 

出了下城,就能看到奧德河,河上架著一座14世紀的石橋,古意十足。

 

看過卡爾卡鬆的位置介紹,從伊比利亞通往歐洲大陸那條狹長的道路上,比利牛斯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山脈中仍有許多直搗歐陸的通道,卡爾卡鬆坐落其中,扼守著歐洲的咽喉,自帶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從橋上往上望,越過一片陡峭的山坡,層疊的城牆,城垛,圓形的塔樓和尖錐形屋頂一一展現在眼前。城堡的造型和磚石材料,看起來是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並且高高在上,有著虎踞龍盤的威風。讓人們在仰視時感受到了它的震懾力量。這種氣魄,讓我想起了形容人物的一個詞,叫”不怒自威”。

 

 

城堡尖錐形的屋頂是中世紀古堡的標誌,被人們稱為胡椒罐。這些“胡椒罐”多是黑色的,但東門城堡上的胡椒罐有幾個磚紅色,形狀和尺寸有別於其它,遊人參觀城堡多會從這個門進入。

 

進入城內,就等於踏進了中世紀世界。石塊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僅有四五米寬。石頭房屋沿街而築,風格古色古香。整座城堡的街道、房屋,都掛著它原始麵貌的圖片或照片,展示它們的變化和發展,讓遊人在對比中了解到了它們的前生今世。

 

 

城內的伯爵堡Château Comtal是一座“堡中堡”,圍繞著城堡有一條護城河,和五座塔樓。這原是特倫卡韋爾伯爵們的府邸,幾經變遷易手,伯爵堡被加固成了一個防禦嚴實的內堡。

 

伯爵堡旁邊有一小塊空地,擺著幾張讓遊客休息的桌椅。街旁的小吃店裏,居然有賣現炸的西班牙油條。西班牙油條有點類似中國油條,是我們在海外懷念家鄉味道的替代品。過了一把癮後,我溜達著又回到了城牆附近。

 

下二圖:伯爵城堡

 

 

回來整理相片時才發現,城內街巷雖然規模不小,還有聖納澤爾教堂,但自己並沒拍幾張照片。那雙重的城牆和塔樓像是巨大的磁鐵,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給吸引了過去。

 

擁有內外兩層城牆,是卡拉卡鬆獨特的亮點。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羅馬人吞並了此地的部落後,曆經羅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 十字軍等的反複攻占,直到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下令修建第二座城牆,就把卡拉卡鬆城的防禦功能做到了極致。兩個城牆之間,寬的地方能跑馬車,行人在上,視野相當開闊。城牆的周長足足三公裏,在城堡內牆步行,也能走上一陣子。

 

 

城牆上俯瞰下城

兩層的城牆上共有52個塔樓。均勻的分布在城牆的各個方位。按照設計,城垛上通常駐紮著一千多名弓箭手,不留任何盲點。即便入侵者攻入了第一道城牆,內牆上的弓箭手仍然可以成功的抵抗並消滅來犯者,不過這個設計並沒有真正用在實戰中。

 

前邊提到卡拉卡鬆城堡曾幾易其主,期間也發生了不少的殺伐爭戰。最具傳奇色彩的,要數法王查理曼大帝和卡爾卡夫人之間的對弈。在阿拉伯人占領古城堡時期,卡爾卡夫人的丈夫戰敗身死。為了守護卡爾卡鬆,她故布疑陣,把僅剩的半袋小麥拿去喂了一頭豬,然後把豬從塔樓上摔到城外地上,查理曼的士兵發現豬滿肚子都是小麥,便以為城堡裏糧草充足,再加久攻不下沒了士氣,便撤了兵。

 

卡爾卡夫人率領民眾歡慶守城勝利,吹響了號角。在法語裏,吹號的動作叫Sonne,卡爾卡的名字加上這個後綴,就成了城堡的名字衍傳到至今。

 

一六五九年簽署的比利牛斯條約,以西班牙割地賠償結束了標誌著十年法國和西班牙戰爭。魯西永省並入法國境內,卡爾卡鬆城堡失去了保衛邊疆的橋頭堡功能,從而軍事作用大大降低。

 

十九世紀中期,已經衰敗的卡拉卡鬆城堡在以考古學家,曆史學家梅裏美為首的幾人呼籲和推動下,免除了被拆掉的命運。政府委派著名建築師維歐勒.杜克負責修複城堡。維歐勒去世後,他的學生和另一位建築師接手,直到十九世紀末,修複工作才全麵完成。一九九七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梅裏美曾在卡拉卡鬆住了一個月,寫了一篇《法國的南方之旅》。在書中,他這樣形容卡拉卡鬆;堡壘,塔樓,城垛,成片的葡萄園,舒緩的河流和蔭翳的小徑,讓人無比的驚歎。

 

昔日的沙場成了葡萄園

 

這段描述被後人廣泛的流傳和轉述,容易讓人把這座城堡想象成浪漫的世外桃源。事實上,卡拉卡鬆城堡是為保衛疆土而生,它的建築藝術和軍事功能緊密聯係,它的風格是厚重威嚴,實用大於浪漫。它的主人,不是嬌生慣養的豌豆公主,而是像卡拉卡夫人那樣集智慧和勇敢為一身的巾幗英雄。

 

站在兩道城牆之間登高望遠,容易讓人發思古之幽情;貼近城牆上方的城垛,耳邊會響起當年的“弓如霹靂弦驚”。遙看牆外無際的田野,滾滾的黑雲壓下,“馬作的盧飛快”。“沙場秋點兵”的豪邁仍在,那些英勇鏖戰的騎士們卻早已遠去。唯願他們忠誠勇敢,謙卑憐憫,捍衛榮譽的騎士精神如日月星辰,永遠的照耀在這座雄偉城堡的上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