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長生不老。但是,一個人隻有沒有感情/欲望,才能長生不老。
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麽要長生不老呢?不就是為了享受著人間的一切麽?如果我們沒有的感情/欲望,我們怎麽享受呢?
“長生不老”與“享受人間的一切”,是單選題:如果你“享受人間的一切”,你就會有“喜怒哀樂etc”情緒,你就不會長生不老。相反,如果你想要長生不老,你就應該放棄“享受人間的一切”的目的。
所以,就出現了“大話西遊”裏麵的經典橋段:孫悟空為了長生不老,必須放棄與紫霞仙子的纏綿。
無欲無求就不應該有思想了。沒有了思想,一個人就變成了一個個的隨機的原子,劃歸到自然界,與光同塵了(出處:老子,道德經)。或者說,就在那一刻:“麵容枯槁,形如死灰”(出處:莊子,齊物論)。
這跟人死了,有什麽區別?人死之後,就沒有了任何思想(跟電腦斷電了一樣),人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降解,歸於自然麽。這不就是活脫脫的無欲無求麽?
“心無旁騖“與”社交訴求“
一個人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或者尋找對象,他/她會四處尋覓,費盡心機,絞盡腦汁兒。
但是真正的能夠形成影響力的社交是:你自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然而然,就會有人來與你社交。
問題來了:你怎麽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呢,比如,事業有成,積累很多財富,身材美貌氣質佳(身體上的成就,也需要無休止的鍛煉/保養/調理)?
你需要心無旁騖的去追求,你才會有超凡的成就。
悖論來了:如果你已經是”心無旁騖“了(出處:孟子),那你還有什麽”社交訴求”呢?心無旁騖本身就是擯棄了所有,包括社交訴求!
邏輯推理來了:你有了社交訴求,那它就不會讓你”心無旁騖“,你就不會有”相當的成就“,你也就不能完成社交訴求了。。。
小結
上麵這樣的悖論,在人的一生中,不勝枚舉。
人不可能做到“無欲無求”。死人可以。但是人死了,也就不是長生不老了。
人也不可能做到心無旁騖。你沒有社交訴求了,你就可以心無旁騖了。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
老子,莊子,如來,穆罕默德,耶穌,等等,他們都是悟出了”無欲無求“的道理的”超人(或者超人群體)“。但是,如果他們是人,他們就會有欲望。作為超人,他們隻是做到了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各種欲望。
他們確實是人(或者是一群人, e.g., 有人認為老子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人),而不是神。神是無欲無求的,如果他們無欲無求,也就沒有著書,廣招信徒的必要了。一旦神想著關心每一個凡人,他就有欲有求了,他就不能長生不老了。這與他/她是神矛盾。抱歉,有點兒繞。
如此,我們可以窺見:所有的宗教,都不可以全信(包括我喜歡的老莊)。但是,這些宗教卻能幫我們悟出很多道理,減輕很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