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博客

凝聚水珠,點燃火苗,反洗腦。
個人資料
正文

從川習會到薛劍事件:戰狼外交的全麵複活

(2025-11-11 17:34:07) 下一個

從川習會到薛劍事件:戰狼外交的全麵複活

 

馬青

 

一、戰狼的複活

    戰狼並非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它誕生於“大國外交”的培養皿。自2013年起,習近平不斷強調“敢於亮劍”,提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東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9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他要求外交官必須在國際輿論戰中“強硬應對”。外交係統迅速將“兩個維護”落實到位,以“強硬、對抗、鬥爭”的姿態亮相世界。

    從那時起,“責任全在美方”、“一切後果由美方承擔”等戰狼語言層出不窮。“911事件殷鑒不遠,美方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五眼聯盟)小心眼睛被戳瞎”等句子,居然出現在外交場合。外交官們置禮儀於不顧,公開辱罵西方政要與媒體,甚至在英國街頭毆打香港示威者,把吳京電影《戰狼》的姿態搬進現實,讓全世界大跌眼鏡。

    疫情期間,是戰狼外交的頂點。趙立堅在推特上暗示“可能是美軍把病毒帶到武漢”,一語震驚世界。2020年底,他又發布諷刺澳大利亞軍隊的血腥漫畫,被澳洲總理莫裏森譴責為“侮辱國家的圖像宣傳”,北京的回應卻是:“這是揭露真相。”外交從此淪為情緒表演,嘶吼取代理性,挑釁取代溝通。

    其後果是,西方媒體稱之為“恐嚇外交”、“霸淩外交”。歐盟、加拿大、日本、澳洲相繼收緊對華政策,孔子學院被關閉,投資協議被擱置,中國的國際形象跌入冷戰以來的最低穀。而在國內,這種“硬氣”卻被塑造成民族複興的象征——戰狼外交成了內宣樣板,讓被管控的民眾相信:“全世界都在嫉妒中國的崛起。”

    2021年,麵對外交孤立,習近平下令“講好中國故事,改進國際傳播,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外交部語氣一夜轉柔,趙立堅被調離,“嘶吼”換成了“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但這種退卻隻是戰術性隱身——不是反思,而是蓄勢。

    如今,它回來了。釜山的“川習會”讓中共重新找回“強硬能換紅利”的幻覺,王毅再次舉起戰旗:“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這不是個別外交官的失態,而是體製的必然延伸。當一個政權把外交當作意識形態戰場,“戰狼”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製度產物。戰狼外交的複活,標誌著中國對世界態度的徹底反轉:它不再追求理解,而是要求屈服;不再解釋自己,而是威脅別人;不再麵對問題,而是製造敵人。這場複活,不僅是外交風格的變異,更是一個政權走向孤立與崩壞之時的最後瘋狂。

二、釜山的交易與四中全會背書:強硬的底氣從何而來

    釜山會晤,讓中共嚐到了“強硬換紅利”的甜頭。美方放寬部分關稅、恢複大豆進口,而中方隻象征性地“擰鬆稀土閥門”。表麵看似重啟溝通,實則是算計與反算計的較量。華盛頓希望確保稀土供應、限製芬太尼出口,並在大選前壓低通脹;北京則意圖驗證“強硬”是否依然奏效。外交從來不僅是外交;在極權體製中,它更是一場對外威懾、對內取悅的表演。每一次會晤,既是利益交換場,也是製度自信的假麵舞會。

    在北京看來,釜山的“重啟溝通”證明了一個結論——“強硬有用,訛詐有效”。隻要足夠咄咄逼人,對方終會退讓。這一幻覺,成為戰狼外交複活的催化劑。

    不久之後召開的四中全會,為這種錯覺提供了政策背書。公報提出“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要求全黨“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將對外強硬正式納入國家戰略語言。王毅的講話,正是外交係統對這一精神的效忠宣言。他那句“以箭在弦上的備戰姿態和不畏強權的堅定意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僅是一段外交辭令,更是一份軍事化的行動綱領。外交,不再是溝通的藝術,而是備戰的信號彈。

三、薛劍事件:戰狼的集體複活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如果台海爆發武力事態,日本可能視為對本國安全的直接威脅,不排除自衛隊“訴諸武力”。次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交平台發文,語帶殺氣地寫道:“對於那些突然闖入的肮髒頭顱,我隻能毫不猶豫地斬斷。你準備好了嗎?”

    此言一出,日本輿論嘩然,被普遍視為對首相的暴力威脅。數小時後,薛劍刪帖,但截圖早已在中外網絡瘋傳。外交官的嘴,本應是橋梁,如今卻成了武器;外交語言,被訓練成意識形態的刀刃。從王毅到薛劍,戰狼實現了全麵複活——從部長的“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到領館官員的“斬斷頭顱”,同一套暴力語言在體製內層層複製、向下傳導。外交,不再是打太極,而是四麵揮拳。它用侮辱取代辯論,用恐嚇掩蓋無能,用暴力姿態偽裝信念。極權打磨的不隻是嘴炮,更是一艘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外交戰艦。

四、外交口發布戰備動員,是巧妙的風險轉移

    按理,戰備動員應由國防係統宣布;但如今,卻由外交部率先高喊“箭在弦上”。這種操作,既是巧妙的風險轉移,也是雙贏的表演:對外,用模糊威脅試探對手底線;對內,點燃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公眾視線。外交話術軍事化,變成一種可進可退的政治語言——既能製造恐懼、逼對方就範,又能塑造“強硬無畏”的國家形象,作為對內的動員工具。在這種語境下,語言不再隻是談判的工具,而成了準武器:可以震懾、試探、掩蓋失敗,甚至在必要時,替代實際行動。

五、困獸外交:從斷現金流到備戰信號

    戰狼外交的回歸,並非力量的展示,而是虛弱的回聲。外交部高喊“箭在弦上”,總領事叫囂“斬斷頭顱”,而國內,卻頻頻傳出財政告急的信號。

    河南新鄉宣布醫保“斷現金流”,居民門診限額報銷五十元;論壇上,學者提議推行“老年房產倒按揭”,讓老人以最後一套房為國家輸血。體製在對外揮舞鐵拳的同時,對內開始清點口袋裏的每一枚硬幣。

    經濟衰退與財政枯竭,讓中共越來越依賴“鬥爭語言”來製造力量幻覺。戰狼外交的囂張,正是困獸猶鬥的直接反應:它把對內的焦慮投射為對外的強硬,用“敢於鬥爭”掩蓋無能,用“備戰”話術延遲崩潰。

    2025年的“9·3閱兵”,是這種幻覺的頂點。邪惡軸心領導人並肩登上天安門城樓,畫外音喊出:“核導彈打擊範圍覆蓋全球。”那場閱兵,不是自信的展示,而是末日的表演。

    當財政崩塌、醫保斷流、老年房產被視為可支配資源時,外交強硬就成了虛弱的化妝術——一邊現金斷流,一邊戰狼外交。它越高喊“敢於鬥爭”,越說明它已經無力溝通;越揮舞鐵拳,越顯得極度心虛。

2025年11月10日 馬裏蘭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