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兵到四中全會:戰時模式開啟
作者:馬青
從閱兵到四中全會:戰時模式開啟
作者:馬青
從9.3閱兵到四中全會,鼓點越來越密。中國,正悄然進入戰時模式。
四中全會公報提出「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宣告「鄧小平時代」正式畫上句號。公報沒有明說「以備戰為中心」,但這九個字的順序已經說明一切:中共將先在意識形態與社會控製層麵完成全麵動員,再以戰爭續命。建設,退到最後。如今,取代「發展是硬道理」的,是備戰成了「硬道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以經濟「高速發展」換取執政合法性;如今,經濟崩潰,這條路線徹底斷裂。和平發展退出主舞台,戰時模式正式登場。「備戰」被寫進中央全會公報,等於政治宣言:放棄發展,聚焦打仗。
這一宣言並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已有一連串鋪墊。9月3日的閱兵、10月1日的「十一」晚會、10月6日的中秋晚會,再加上《解放軍報》的「八一銳評」——四場「節目」層層遞進,從武裝展示、文化動員,到思想灌注,共同構成了一場多方位的全民戰備心理預熱。
9.3閱兵是第一波視覺衝擊。名義上是紀念「抗戰勝利八十週年」,實則是一場毫不掩飾的戰爭動員。兩棲突擊方隊和登陸突擊方隊開過長安街,解說詞叫囂謊言:「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三架直升機在空中懸掛出這三句口號,另有三架伴飛直升機——像新時代的督戰隊,確保方向正確、標語無誤。閱兵的每一個鏡頭都在強調「能打仗、打勝仗」。核導彈方隊出現時,畫外音高喊:「打擊範圍覆蓋全球!」這些鏡頭不僅是對外威懾,更是對內暗示:戰爭,已箭在弦上。
接著,開始文化加熱。央視「十一」晚會從歌頌虛假繁榮,轉向煽動「忠誠與犧牲」,聚焦「一家三代接力從軍」——從爺爺吉鴻昌,到孫子,誓言接力、目光堅定。吉鴻昌,國民革命軍抗日名將,1932年加入中共,次年被國民政府處決。建政後,他被塑造成「紅色烈士」,其複雜的歷史與個體信念,被體製徹底抹平。這場晚會,將一位追求民族獨立的軍人,變成戰爭動員的工具。故事的核心,不是「家國溫情」,而是「世襲忠誠」。節日成了宣誓儀式,娛樂成了政治佈道,舞台成了全民備戰的課堂。
中秋晚會延續「十一」晚會的戰備主旋律,隻是換上更溫情、更具催眠力的外衣。整場主題,不是「團圓」,而是「歸隊」。主打歌《歸來》原是電視劇《歸隊》主題曲,該劇講述一支抗聯小隊歷經艱險重返戰場——戰場之「歸」,取代家園之「歸」。歌詞溫柔,卻透出血色,那句「年輕的血液在滾燙」,不是在歌詠青春,而是在召喚炮灰。
另一首《五月的鮮花》,唱道:「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一句話就把未來的侵略包裝成正義的「自救」。隨後,「堵槍眼」的人造英雄「黃繼光」被再次喚醒,用來激發「獻身的崇高」。
《歸來》、《五月的鮮花》和「黃繼光」影像交織——一個象徵「重返戰場」,一個象徵「戰爭正義」,一個象徵「捨身赴死」,共同完成了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動員。扯出人造英雄黃繼光,不過是為將來的犧牲鋪墊,讓軍國主義製造的死亡與「為國捐軀」的榮光劃上等號。
這場晚會,用懷舊包裝愚忠,用抒情掩蓋備戰。
溫情的旋律,成了最柔軟的軍號。
文宣係統在情緒調色板上使勁潑墨的同時,軍方在思想係統發號施令。10月6日,《解放軍報》發表題為《始終繃緊戰備弦》的「八一銳評」。這篇評論特意選在中秋假期發布,內容卻完全圍繞「愛國」與「備戰」,與節日氣氛背道而馳。其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將「愛國」轉化為「備戰」,把節日變成戰爭動員的舞台。
四中全會把「備戰」正式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麵,「建設」退居其後。閱兵是恐嚇,晚會是洗腦,軍報短評是口令,而四中全會公報,則是「黨國一體」體製下的總動員令——至此,備戰不再隻是軍隊的事,也成了全民的政治任務。
從視覺、文化、思想到製度,整個國家機器在同一方向轉動。和平發展退場,備戰成為新的政治中心。宣傳機器開始心理催眠——讓民眾相信戰爭不可避免,甚至值得期待。「發展是硬道理」,成了過去式。一個以備戰為常態的國家,正在重新訓練它的順民去適應寒冷——讓他們學會在炮火的陰影下,繼續鼓掌,繼續歌頌。
2025年10月25日 馬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