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莎翁的悲劇《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

(2024-05-14 04:02:07) 下一個

5-25-23 微信朋友圈

今天的插圖是莎翁的悲劇《Troilus and Cressida》。提到大文豪莎士比亞,我們就立刻想到就是他的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再加上我們皆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又稱五大悲劇)和他的抒情長詩《十四行詩》。在他主要的37部戲劇中人們劃分出16部喜劇12部悲劇其他為曆史劇。今天介紹的這部《Troilus and Cressida》屬於悲劇寫於1602年出版於1609年,主要講述了在特洛伊戰爭期間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的愛情故事,莎翁通過兩人的愛情悲劇,闡述了美好理想在殘酷現實中破滅的主題。插圖埸景為王子Troilus向Cressida表明自己對她的愛,而她則向王子闡述自己的處境與立場。

全劇簡要內容是:希臘軍隊圍攻持洛伊城十年不下,戰爭陷入僵局。其中原因還有希臘將領之間內鬥,阿喀流斯因對阿伽門農扣押戰俘不滿而拒出兵。此時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羅斯將自己和投奔西臘的特洛伊人卡爾斯遺棄在特洛伊的女兒克瑞西達相愛的秘密告訴了狡詐的大臣潘達洛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提出與一個希臘將領單挑,希臘方以抽簽決定埃阿斯出戰,此舉激起阿喀琉斯的嫉妒與不滿。希臘人提出隻要特洛伊人交還他們的王後海倫就可撤離(海倫與特洛伊王子帕裏斯的私奔導致了特洛伊戰爭),對此王子赫克托與妹妹同意接受,而帕裏斯和特洛伊羅斯則堅持應繼續戰鬥。卡爾卡斯要求用特洛伊戰俘交換自己的在特洛伊的女兒克瑞西達,讓她回到希臘軍營,交換後克瑞西達在希臘軍營受到熱烈歡迎。此刻埃阿斯雖接受赫克托的挑戰,但因他們是遠親,故赫克托拒絕交戰,盡管如此,希臘人仍將埃阿斯當成英雄而稱頌,阿喀琉斯為此憤怒。俄底修斯領著特洛伊羅斯偷聽克瑞西達與狄俄墨得斯的調情,特洛伊羅斯恕而要將狄俄墨得斯殺死,兩人決鬥但均未受傷。特洛伊戰爭全麵升級,赫克托殺死了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為此阿喀琉斯重返戰場,他與手下施計包圍並殺死了赫克托。特洛伊羅斯告訴特洛伊人要戰鬥到底,為榮譽而戰!

由於此劇的人物和人名較多,可能劇情混亂難懂。我稍梳理一下兩位主要人物及情節。特洛伊羅斯身為特洛伊國王的一個兒子真心摯愛著克瑞西達這位投靠了希臘人的特洛伊祭司的女兒,他沉溺於愛情,但為特洛伊的利益,答應戀人離開自已。他是一個堅定的尊嚴與榮譽維護者與理想者,他為榮譽和尊嚴而生而戰,當父兄們準備接受希臘人建議歸還海倫而停戰時,他據理力爭反對將海倫送回給希臘人,認為這事關榮耀,要堅持戰鬥,方可策勵特洛伊的偉業。而克瑞西達也深深地鍾情於特洛伊羅斯,為愛情她犧牲父女情留在特洛伊,但視戰爭為崇高的事業與榮譽,為此可貢獻一切。”莎士比亞認為在戰場上充滿恥辱與恐怖,自然秩序和理想道德崩潰的時候,愛情也就變成了遊戲,安排了她也隻能"生活在希臘人中間,做一個傷心的克瑞西達”。如同莎翁自己揭示那樣:在愛情的遊戲裏,隻有自己才是惡魔的巨人!

將理想道德應用於現實中,是文藝複興時代人文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與表現,但兩者自古至今從未相融過,這就是悲劇履履產生的原因!我們當今的一切不也是如此嗎?不否認人類及社會都在進步,可許多事情的本質是變不了的!我認為將理想付注於現實中,這種幸福如同鋼絲上的平衡,是困難重重與短暫的。所以要隨遇而安,還是抗爭與奮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當今的社會則是為現實存在!

謝謝分享。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請選擇論壇.'); } else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