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作為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其由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考試製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當時就已經有了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實踐。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董仲舒首次將這兩個字連用,形成了“考試”一詞。考試的目的在於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以便選拔出適合擔任特定職位的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考試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例如,隋朝開創了科舉製度,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進入官僚係統,這一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科舉考試采用平等競爭、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形式,比世襲製度進步得多,為世界上曆史最長的考試製度。
高考作為普通人“鯉魚躍龍門”的橋梁,也是升官發財、階層上升唯一的途徑,每一年吸引著無數的應試考生。曾經有一個安徽的考生把高考比作“過關進階”的遊戲裝備,可以進城“拱”城裏的“白菜",古代更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
2024年的參加高考的人數是1342萬,各地為了防止高考作弊也有奇招:
高考前,多地多部門強調防範高考作弊,嚴打涉考違法犯罪活動。
例如,今年廣州高考通過對智能安檢門進行升級完善,強化對“放在屏蔽袋中的手機”、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陶瓷耳機等新情況的識別和預警。
今年,湖北襄陽高考安檢門特別增加一個小台階,考生過安檢門的時要有一個抬腳的動作,安檢更徹底,防止手機藏在鞋底。
遼寧錦州實現“智能安檢門”升級完善,增加對手機屏蔽袋、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陶瓷耳機等違規物品檢測功能。全市智能安檢門安裝15厘米高的腳踏板,嚴防考生將手機藏匿在鞋底帶進考點的現象發生。
此外,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機關已陸續偵破一批組織考試作弊案件和涉考詐騙案件。公安機關、教育部門發布提醒,考生要嚴格遵守考規考紀,切勿攜帶手機等任何電子設備進入考點考場,以免觸犯考規考紀。
記得郭德綱的一個相聲:古代科舉,得在考場吃喝拉撒三天,一人一個”鴿子籠“般的小房間,不交卷不能回家,吃飯自帶幹糧,廁所也是房間內解決,困了就眯會,入考場前,要經過嚴格檢查,發現”夾帶“會處以極刑,考卷若被飯粒、墨汁弄汙也會作廢。高考成功也成了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讀的奮鬥目標,自古以來,多少人為之歡喜為之憂,有人高官得中,高馬披紅,有人鬱不得誌,瘋瘋癲癲,客死他鄉。
三十二年前,因家庭變故,本來要抑鬱退學的我,被一個學長提供的信息,進了省會警校的人才大專班,也沒有參加當年的高考,人生就這麽懵懵懂懂從畢業後協警,後來到北京”北漂“一十六年,幸遇貴人提攜、經個人努力也進入了一家國企改製公司,成為公司的三把手。老大女兒因從小學習不太專注,她喜歡美術,就讓她讀了一個”2+3“,兩年美術中專再加三年設計大專,也沒有參加高考,後來來美國後,社區大學學得牙科助理,現在已經就業,每小時18元。老二在國內上的就是國際學校,本來是準備燕郊的一套房賣掉讓她去加拿大上本科,可被人”忽悠“陪老婆大人來美國生孩子,見識了一個普通華人教會的孩子們上藤校的10%,35%去了霍普金斯,50%的孩子去了馬裏蘭大學帕克分校,才決定全家移民,老二來了直接上的高一,現在本科護士專業還有一年畢業。
據目前為止,命運使然,我們全家都沒有參加過高考,沒有經曆過高度緊張的命運時刻,也不知道是否就是一種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