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6《陽屋陰宅》

(2025-10-06 01:28:08) 下一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6《陽屋陰宅》

20231104 周六 晴陽 8 - 1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羅田馬頭四大姓:向譚羅邵,據說大都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入川的。先輩們胼手胝足,辛勤勞作,為後代創下了幸福生活。

向姓中,猶以羅田用坪向家最為有名,其住家名為“金黃甲大院”。解放後,因是大地主財產,被分給多戶貧雇農居住,成了大雜院。文運中,金黃甲大院及其墳山等封建地產和風水迷信都被破除,木板做了家具,石條修了豬圈,所有東西全被毀損,違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1973年,我當知青時曾去過,45年前了,院內人畜雜居,擁擠破爛,木結構已廢頹不堪,而石刻也被磨損,滿目凋敝。

現今的大院是重建的,有當年墊豬圈的石條,做家具的窗欞等舊日物件,收集得來。160多年的老院子修茸如舊,土木結構白灰抹壁。大院占地寬闊,前是院壩池塘鬆柏修竹,繞過照壁大門,分為正院、偏院和側院,各有月門相通,其附屬設施,如廚房糧倉靜室神堂畜圈茅廁等,酒坊麵坊紙坊油坊磚瓦坊染坊織布坊百業作坊等,則各有其位。庭院中有各種古老器物家當、數百年的老井和戲台,仿佛可見前人生活的蹤影。院周散布有奇花異草、上百年的銀杏、鬆柏和山茶樹,為大院肌體氤蘊營養,涵養著蓬勃元氣。

現在的金黃甲大院,加上周遭的墳林墓山牌坊,占地廣闊,修建得美侖美奐,看著風光堂皇。與全國大多數此類文物一樣,是揣摸遊人心態,投其所好,人工“造”出來的冒牌貨“仿製品”。現已辟為文物古跡景點,是重慶市文保遺址,也是羅田鎮盡力打造的文物旅遊名牌。

一一一一

議過陽屋,再說陰宅。

用坪壩向氏家族墓群保存完整,在重慶市內也稀見,僅清末民初的古墓就有12座之多,尤其是牌坊的石刻藝術獨具特色,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精美顯赫,當地的山水地名鑲嵌於其間的詩文詞聯之中,自成一體。從這些墓群中,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家族的繁華、顯赫和富有。

向誌揚夫婦合葬墓建造於光緒朝1885年,碑高七米寬六米,牌坊雕刻尤為細膩精美。合葬墓剛建造時,共有三重牌坊,兩旁曾矗立望柱,四圍精雕細刻,用條石圍砌,共占地1400多坪。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如今第一重牌坊已被損毀,保存下來的隻有兩重牌坊。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情景故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非常精致。原墓碑右上角雕刻有一枚海螺,能吹出“嗚嗚”之聲。墓誌銘由萬州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書寫,結構嚴謹,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但已經很難辨認。

第二重牌坊正麵,雕刻了兩幅墓聯:蓮洞花開香世界,桃園人號小神仙;千尋岩寫吉祥字,四麵山包大小城;墓聯上方還雕刻有“鍾靈毓秀”和“諧老處”字樣,也有一幅對聯:忠厚承先澤,詩書啟後人。

背後兩幅對聯:清風明月山無價,桂子蘭孫地有靈;瀠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籍人。上麵書寫著“死則同穴”字樣,也有一幅對聯: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

牌坊上還有很多題刻,其中,

方來吉題曰:此鄉富甲說君家,子半平常不必誇,最尚陰功培植厚,重勤且儉是根芽。

文生陶成題曰:自古奇逢豈偶然,人間伉儷半由天,齊眉甲子周初紀,同穴庚申守百年,白石許多秋水映,青山無限墓雲連,莫怨運極龍蛇否,更有芝蘭繞砌妍。

廩生向希賢題曰:千秋極婺並輝屯,自此同遊福地春,鷹伏岩常張玉嘴,龍回山弗改珠鱗,桃園坪靜原無俗,蓮洞花開不染塵,信是真龍多美景,靈鍾百世作王賓。

向誌揚子名向榮讓,其墓建於民國1916年,墓碑上一左一右兩個石獅雕琢得虎虎生威,各種人物花鳥圖案也活靈活現。墓的前方至今保存有一段弧形的圍台,圍台用條石砌成,上麵加蓋石簷,石與石之間契合緊密。墓碑牌坊通高九米寬八米,雕刻和建築大氣、美觀,書法與雕刻並重,有“富甲南鄉”的字樣,還有兩幅碑聯:鬣聳山頭高石馬,脈環水口鎖江龍;功雖萬字難書寫,穴傍兩城自然佳。墓碑牌坊上有民國時期川省議員、萬州同盟會會員劉聲元的題詞和親筆書寫的碑文。書法結構嚴謹,蒼勁有力,不拘一格,但因風化嚴重,字數較多,辨認不全。整個墓碑正反兩麵均雕刻人物、動物、植物等圖案,形態萬千,栩栩如生。墓碑牌坊頂上雕刻著慈祥老人和六童石像,極富詩情畫意。

牌坊正麵右邊雕刻著向希賢撰寫的詩文:明月有虧缺,河山有竭裂,莽莽數千年,人誰無死別,令人紀念者,惟有名不滅,讓公素為人,剛直可屈鐵,家富甲南鄉,公益心最熱,衣冠敦古樸,言行仿前哲,笑彼勢炎炎,舉足逞詭譎,轉瞬墜家聲,猶湯沃殘雪,詎如公善守,忠厚傳家訣,玉樹與芝蘭,庭階相羅列。

左邊雕刻著向廷海撰寫的詩文,多已脫落,開篇有“自古皆有死,死者長已矣”句,中間部分脫落,已經難以辨認,結尾句為:激濁揚清者,應入鄉賢祀。

牌坊背麵兩幅碑聯:天造石爐香不斷,地開蓮瓣花常妍;來龍莫謂城山小,唳鶴直同井水涼。

向榮讓墓左右側是其子向光鬆之墓,顯得更為氣派。墓碑用高八米、寬六米的整石板雕刻而成,墓碑四周被鬆林和竹林環繞,墓碑雕刻也大氣生動。

一一一一

向誌揚是羅田古鎮有名的大地主,他的發家史極富傳奇色彩,至今仍為羅田人津津樂道。向誌揚從小聰明有主見,但直到他的父親去世時,家境也隻能算是中等小康。一天,向誌揚正為新修糧倉打地基,這時,村裏的一個放牛娃,用芊(扁)擔挑著一擔柴草來到地基旁歇息,閑來無事,便取下芊擔來測量糧倉地基的長度,手裏一邊量,口裏一邊數道:“一芊擔,兩芊擔……”一直數到“六芊擔”才量完。這時,剛從屋裏走出來的向誌揚聽到“六千擔”,頓時喜上眉梢。那時的“六千擔”就是指可以收取六千擔地租的田地,廣闊可達數百頃。向誌揚覺得這是一個發家的好兆頭,他立馬把放牛娃請到屋裏,讓老婆給他煮了一大碗荷包蛋吃,走時還特地打發了一塊銀元。令人稱奇的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到向誌揚去世時,他的地租麵積果然超過了“六千擔”。

經過後人的繼續經營,向家土地越增越多,涵蓋了萬縣的龍駒走馬等區和利川縣的謀道建南等區。當時向氏家族掌舵人向茂軒,是一個傾向進步的開明紳士。他有6個兒子,開有六吉堂幫會,為人比較正直,不許當地人吸食鴉片。六吉堂在川鄂邊界的名聲和威望都很高,免費為當地窮人配製中藥,提供飲食;在通往利川、恩施的茶馬古道上免費為過往客旅提供茶水、草鞋、燈籠等;還在新田鎮買了一艘船,免費在長江上擺渡,博得百姓良好聲譽。

臨解放時,土匪猖狂,為了剿匪,有一隊解放軍戰士不請自來,暗中住進了向家的魚木寨,夜裏,當地的土匪“棒老二”前來搶劫,被解放軍設伏打死了好幾個。後來“棒老二”認為是向茂軒有意放水,尋仇放火燒毀了魚木寨,向茂軒也因此與他的土匪老俵黃美育結仇。黃美育自感受辱,內心仇恨,伺機報複,發誓要讓向茂軒家業破敗。

時任羅田古鎮的譚鄉長,能力平庸,向茂軒就在背後給他撐腰打氣,多方麵支持他,並對他許下諾言:凡是見到“向茂軒”的私章就如同見到了本人,一切按章辦事,可以任意支取錢糧。這時,黃美育見有機可乘,施展暗算,便與向氏族長向全章串通,買通了譚鄉長,暗中在大量的空白條子上蓋上“向茂軒”私章,與鴉片販子從事交易,再與時任縣長勾結,緝拿了向茂軒。據說向茂軒曾是蔣經國的同學,當時蔣聽說後,急忙派人趕往萬縣,不料卻遲到了兩個小時,縣長親自下令槍斃了向茂軒。解放後,向全章等因陷害開明紳士被人民政府處決。

世事變幻,雖然向茂軒的冤仇得申,但人已死去,又複何益?

========================

巴郞 記於 20240122

 

 

古鎮院落

 

古墓牌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