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秋遊45》《羅田老場》巴郞

(2025-09-15 00:55:12) 下一個

《秋遊45》《羅田老場》巴郞

 

回鄉掃墓祭掃完畢,我們驅車到羅田古鎮觀光。

 

羅田場鎮,在清康熙年代就開始存在了。位於渝鄂兩地交匯處,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建南兩鎮緊緊相鄰。古時周邊無場,自古商貿活躍,輻射半徑30公裏,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川鄂兩地的各路商人紛至遝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派邊貿繁榮景象。

 

那時候,鹽鐵專賣,大量的川鹽從各地匯集在長江南岸的西沱和溪口碼頭,由背夫和挑二翻山越嶺,沿著茶馬古道,來到馬頭羅田場,然後翻過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將鹽巴等物質運到鄂湘各地。可以說,是大量鹽商和背夫的出現,才有了羅田老集鎮當年的繁盛。它曾經奇跡般的在巴鹽古道上繁華了數百年,促進了川鄂湘古代經濟文化交流。

 

民國時期,羅田曾是馬頭鄉的一部分,人民中國成立以來,羅田和馬頭分開,各自為鄉,隸屬於龍駒區。在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後,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將原來的羅田鄉馬頭鄉中山鄉和新勝鄉整合在一起,成了副縣級的羅田鎮,麵積達80多平方公裏,人口3萬多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