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牛郎織女》巴郎

(2025-07-27 00:50:46) 下一個

《牛郎織女》巴郎

 

其實,在那個年代,象王曾這樣的“牛郎織女兩地分居”,數不勝數。據說,有夫妻一在南國廣洲,一在北地佳木斯,每年每人有2周法定探親假,那時坐飛機旅行還是天方夜談,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坐火車路途上倒換車等,就要消耗10天左右。甫一抵達,還未及親熱,訴說衷腸,又得急著買回程票,踏上返程歸途。當然這是極個別的情況,不足為例。

 

多數則是近距離的,象前麵提及的3位鄰居。我家也曾是這種情況,文運前父親在區鄉任公安特派員,文運中在長江水上派出所任指導員時,也是吃住在單位,十天半月才回家過個周末,鬧得弟弟妹妹們與他都有些生分了。

 

而象王曾一樣,說近不遠,但又似鵲橋阻隔,隻能每年利用探親假,雙方見麵,夫妻生活在一起,不足一月的,也不在少數,每個單位都時有見到聽到。正值青春年華,相思眷念之苦,何時能解?每當相聚,兩人相依相擁,男人嗔愛有加,女人媚眼如絲,不避鄰裏,打情罵俏,一舒銘刻心中的那份至真愛情,恨不能合二為一,兩情長長久久,永永遠遠!

 

雖然難以解決兩地分居的問題,但當時深入政治學習,人們的思想覺悟普遍較高,領導也曾關心幫助過自己的調動,但政策卡在那裏,不能違反不是?隻怪自己時運不濟,並不怨天尤人。再說,那時大家都清貧,領導群眾生活上沒有差別,都有難處,還得體諒領導和國家不是?慢慢地來吧,不懈努力,牛郎織女總會聚到一起的,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