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巴郎
有了公共廚房,現成完好的設施,人們怎會傻到當個擺設不予使用呢?完工之後,大夥兒聚在新廚房內,一邊左觀右瞧嘖嘖稱讚,一邊商量著按自願原則劃分好灶位,幾家很少做飯的人家,主動提出請經常在家做飯的人家先選擇,表達出相好的善心。沒有利益之爭,大家也益發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互相禮敬,商量中把廚房劃分了,大家都心滿意足,皆大歡喜。
公共廚房正式使用後,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社交的平台,不用再絞盡腦汁尋找理由,去與鄰居交談聊天了。機關單位的作息時間大致相同,下班後,大家幾乎同時回家,也同時拿著各樣家什來廚房做飯。有些人手腳麻利動作快,已捅開糊蓋著的煤灶,旺了火,在煮飯炒菜了; 而有的人還在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擇洗切菜,準備開始做飯。雖然手頭上動作有快有慢,但是,嘴頭上卻是早就家長裏短捕風捉影地傳抪消息,談天說地,議論紛紛揚揚了。有時一片讚同紛紛點頭,有時麵紅耳赤據理力爭,廚房內總是人聲沸騰笑聲喧嘩,歡樂氣氛高漲,直欲衝破房頂。
廚房內,除了四周一圈的灶位條案水池等設施外,中央還餘有較寬闊的空地。有人貢獻出一張舊八仙桌,還有椅子長板凳,盆花架子碗櫃掛鉤又粗又長楠竹晾衣竿。孩子們放學後,趴在桌上寫作業,或把桌子當舞台,站在上麵表演節目。那時不許賭博,不玩麻將,大人們飯後收拾了,泡上一杯清茶,坐在桌旁,聊天小憩,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