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廚房》巴郎
這家屬樓裏,一共住了8戶人家。從前,除了在食堂搭夥就餐的外,每家都在室內修了柴灶煤球爐子,做飯炒菜等,除中餐多在食堂就餐,早晚則在自家開夥。這樓上又沒有天花板封頂,家人們的說笑聲、烹飪時的炊具碰撞聲、柴火煤煙味,都衝天而起,彌漫在房樑屋頂之間,徘徊著久久不散。
大家平時都忙於工作,回家又火急慌亂地做家務,男女老少一齊動手,吃完飯後好趕著去單位,參加晚上的政治學習。那時,強調“愛國如家”“政治掛帥”,職工們要積極投入本職工作,從周一到周六,每天早8點到晚6點,中午1小時午餐,都在努力完成業務定額。吃過晚飯,略事休息,又得去參加學習。政治學習從晚7:30起,到10點鍾結束。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洗洗後趕快睡覺,明天又得早起上班。
所以,鄰裏之間,在樓道走廊對了麵,不得不笑笑問個好打個招呼,或者在曬台上,晾曬衣服,碰到一起三言兩語聊聊天外,平時並沒有多少社交往來,因為事兒忙,時間不允許。
而今在幸書記大力操持下,為家屬樓修建了公共廚房,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很少往來”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甚至可說是完全地被顛覆了。公共廚房的設計,為樓內各家著想,沒有尊卑上下之別,沒有有人占便宜有人吃虧,一律公平對待,眾生平等,不搞特權。每家都有專用煤柴灶和灶台,共用長案板和洗池,不須排隊候用或爭擠搶鬧。少了利益攸關,大家不由自主地彬彬有禮起來,遇事時互相禮讓,商量討論,氣氛變得融洽。
大家心裏無限感概,這真與從前是有天淵之別。要不說要靠攏組織依靠集體呢,若憑一家之力,休說修建這大一間廚房,就是砌個這樣的鍋灶案板水池,怕不得花用大幾百塊人民幣?而今,公司免費為大夥兒設計修建,堂皇氣派,而且包括在了3塊錢一月的房租內,並不額外加收費用,說是公司給的隱形福利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