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青煙一縷入大漠(五十)大足石刻-1978

(2025-05-03 16:15:16) 下一個

大足石刻-1978

四二年前登寶頂,汗流夾背像雨淋。

大殿空空好寂寞,佛爺吾拜見真情。

在朋友圈發了我記憶中的磁器口 一文後,老朋友發來一張照片,讓猜是哪裏。一秒鍾的時間告訴他是大足石刻。為什麽能夠秒回呢? 那是因為四十二年前的七月份,做為唯一的遊客在寶頂山上度過了兩天。 至今難以忘懷。

77年高考過了獨木橋,有幸進入了高等學府的殿堂。78年暑假,沒有回家而是在宿舍讀書。突然係裏來問願不願意代表四川省招生辦公室到永川地區對英語專業的考生進行口試。

選擇我去其實是有原因的。高考時,在文化宮口試成績為A。相對純正的口音得益於七十年代初韓義門教授(出自金陵大學)的效音和劉洪惠老師(美軍翻譯)的教導。在77級同學中,口語算是前列。這樣的機會求之不得,當然願意。何況還是代表省招生辦公室。

在大足縣進行完口試後,順便問縣招生辦的工作人員有什麽稀奇的東西。被告知寶頂山和北山上有剛剛新開發出來的石刻。也就是刻在山上的佛像。寶頂山比北山開發的要好一些。以前聽說過敦煌石刻,沒想到大足縣也有。就約搭檔朱蘇(工農兵學員,留校老師)同去寶頂山看看石刻拜拜佛,但他說這麽熱的天氣,交通又不方便,幾塊破石頭有什麽好看。讓我自己去,他在縣城等我,再去下一個縣。人與人不同,境界不一樣,不能強求,那隻好獨自前往。

時值文革結束不久。人們都在為彌補文革中失去的寶貴時間而奮鬥。旅遊這個現在很普遍的詞語當年並不在人們的詞典中。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個詞,也不明白其含意。其實我也不明白,隻是年輕想到處看看而已。

從大足縣城開往寶頂山的班車每天僅有一班。口試完差不多12點鍾,這時班車差不多該回縣城了。隻能等第二天的班車。問有沒有其他辦法。縣招辦的人說有是有的,隻是要自己爬上山去。聽說前幾天有幾個學生爬上去了。具體辦法是坐車到山腳下,再自己走上山去。爬山大約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當時二十多歲,年輕氣盛。反正呆在縣城也沒事,冒一次險吧!

汽車開了一個多小時後,就把我仍在農田邊,離山腳還有一段距離。下車時,司機指著旁邊一座不太高的山說就是那裏。七月份的下午三四點鍾,正是烈日高照,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甚至可以說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四周除了農田,連一棵樹都沒有。又沒戴草帽。太陽直接火辣辣地照在身上。

心想這下子怎麽辦才好? 想回縣城都不知道上哪裏坐車。此時隻有華山一條路,走吧。走了很久才到山腳下,山也是光禿禿。往上爬更是熱,渾身汗流浹背。山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誰會在這個時候出來呀! 沒人問也不確定方向對不對。山看起來並不太高,怎麽覺得老爬不到山頂。天開始漸漸黑了,終於看見房子了。上去一問,沒錯就是此地。

在縣裏已經打聽過山上有地方住。結果是一個招待所。接待處隻有一個看起來比我小的女孩-接待員小王。住宿是要介紹信的。給她看了省招辦的介紹信後,說是一家人。問她為什麽是一家人? 說因為招待所是教委(教育局)辦的。招生辦和教委不是一個係統嗎! 聽起來好像的確也是。

問有幾個人住宿,說三十幾個房間就我一個人住。又問她平時呢? 說平時人也不多。招待所除了她還有一個領導和一個大師傅做飯。爬山爬累了,招待所有稀飯饅頭鹹菜,吃完後擦擦身就睡覺了。

第二天的打算是上午看石刻,中午乘班車回縣城。前晚已經問過小王,地方不大一兩個小時就夠了。石刻就在招待所幾步路的地方。有一個簡單介紹說石刻是從北魏時期傳入四川的,與四大石窟齊名,等什麽什麽。

沒有遊客,沒有講解,沒有喧嘩,沒有圍欄,沒有任何裝飾,隻有那佛爺們一個個靜靜地等待著詢問他們的故事。可是,來得突然,加上文革中這些都是四舊,上學時又沒有學過有關曆史。那,又能問他們什麽呢? 隻能看著他們,心想你們告訴我吧! 印象深的是那千手觀音。其他的大概是與之無緣記不得了。地方的確不大,一個多小時就逛完了。不知道現在的佛像會不會多一些。

中午時分還沒去車站,小王就告訴我下不了山了。暴雨把上山的公路衝壞了。隻能再多住一天。中飯在招待所解決,當然是沒有大魚大肉。飯後,小王說陪我去後山逛逛。其實她也沒啥事兒。後山也有一些佛像,比較零亂,路還沒修好,比前山的差。說實在的,沒有什麽好看的。走累了坐下了聊天。沒敢告訴小王我是學生。不必畫蛇添足。小王說她家裏也是老師。家不在山上,上山就是為了工作。

既然沒有班車,那當然沒有人上山。沒有幾個人像我一樣爬上山的。夜晚來臨,山下一片漆黑。山風倒是略帶寒意。隻有我這個唯一的遊客獨享著那山上的清靜。

次日起來無事,到街上去逛了逛。嚴格的說,根本就不是街,就一個停車的壩子和兩家賣東西的店鋪。反正無事,又去石刻逛了一逛,就算是給觀音和佛爺們道個別。無聊透頂,但其實佛爺們也很寂寞。既然是佛,總是需要有人來拜吧! 拜佛時,有幾個農村小孩也過來看熱鬧,還有小雞兩三隻。班車來了,給小王和佛爺們說了聲再見,下山了。

四十二年彈指一揮間。寶頂山山上隻有一個遊客的時代早已是一去不複返了。再不會有人坐車到山腳,然後汗流浹背地從山下爬到山頂,觀音和佛爺們也不用擔心沒人聽他們的故事,山頂那塊做為車站的平壩早已是鶯歌燕舞。我,如果可以選擇,還是喜歡四十二年前的寶頂山,那是最樸實和最真實的藝術世界和極樂世界。

2020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