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 的童年:
流連忘返是童年,點點滴滴呈眼前。
無憂無慮多樂趣,回顧往事心兒甜。
什麽是金色的童年?那當然是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無憂無慮地成長。六十年代文革前的小學與現在的完全不一樣。沒有什麽輸在起跑線這一說,家長對下一代教育的態度也比較寬鬆。沒有任何補習班,做完作業後有大量的時間玩耍,自由自在地成長。可以說,這是1949年後中國曆史上僅有的一個孩子能夠自然成長的時期。對孩子來說,這意味著金色的童年。
民以食為天,剛上小學那會兒是三年自然災害,餓著肚子什麽都不好玩。隨著三自一包在農村實行,城市生活開始好轉。到了1962年左右,物資開始豐富起來,隻要有錢基本上可以買到任何東西。
比較幸運,父母都在大學教書,家裏隻有一個弟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被餓了三年先說吃的。城裏常去的餐館有三家,都在解放碑到小什字之間。心心咖啡廳,會仙橋皇後餐廳和稻香村。
心心咖啡廳比較洋氣,最喜歡的是冰淇淋,特別是蛋卷冰淇淋。會仙橋皇後餐廳的糖醋裏脊每次必點。稻香村的魚香肉絲明明沒有魚就是吃得出魚味。出了稻香村,迎麵撲來陸稿薦醬菜的香味。再到旁邊的人道美買幾塊豆腐乳,那,嘴裏全是美味。除此之外,也少不了解放碑丘三館(母親按丘八退伍解釋的,現在的丘二館) 的雞湯麵和上清寺的九園包子。還沒有多到每星期都去,不過一個月去一兩次還是有的。
重慶有從一(頤之時)排到六(陸稿薦)的六家著名餐館。為什麽特別喜歡這三家大概與父母的經曆有關。五十年代初,在哈爾濱呆了好幾年,父母被蘇聯人‘洋化’ 了,心心咖啡廳上榜就不奇怪了。父親生在潯陽江邊不吃辣,糖醋味那是皆大歡喜,魚香肉絲雖然沒有魚,起碼可以過過吃不到魚的幹癮。
吃飽了才會有心情去玩耍。家裏有兩樣東西是別人家沒有的,一是蘇聯畫報,二是黑色大唱片,都是從冰城帶回來的。道林紙印刷的畫報十分精美。沒記錯的話,應該有彩色的插頁。沒事翻著玩,洋盤一下,很小就知道高爾基和柯察金長得像什麽樣子。時不時家裏也放唱片,肯定是山楂樹那樣的流行音樂。
南京產六燈(六根電子管) 熊貓牌收音機效果非常好(文革用它收聽敵台)。每天晚上六點半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故事會。故事講得可真好。繪聲繪色使人身臨其境。半個小時的故事讓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恨不得24小時趕快過完。
除了洋玩意,還有自己的土玩意,如:拍紙塊,糖紙,煙盒,打彈子,做皇帝,玩飛刀,溜旱冰,滑滑輪車,等等。有人統計過那個年代差不多有六七十種小孩子的遊戲。
拍紙塊是最普通的遊戲。有一次到班上最窮和最‘壞’ 的好同學聶仁全家裏。他家是一貧如洗,四壁空空,啥都沒有。不過,有大跺大跺的紙塊,都要堆到天花板了。社會最底層孩子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樂趣大概都在拍紙塊上。
自然災害時期物資缺乏,香煙糖果自然也稀缺。像聶同學這樣的孩子隻能玩紙塊 ,建院重大的孩子才有糖紙煙盒可玩。糖紙中又以玻璃糖紙最為稀罕。五顏六色又透明每個小孩子都喜歡。記得大白兔好像還不是玻璃糖紙,隻是打了蠟的,算是比較好的。煙盒中記得最清楚的是大重九,好像還是三勇士。拍糖紙,拍煙盒和拍紙塊都是一樣的玩法,百玩不厭,樂在其中。
在建院大門口和教工之家前麵的壩子溜冰和玩滑輪車。大校門到教工之家是一長下坡,呼呼的滑下來真是過癮。隻是滑輪不好找,因為是工業上用的軸承,中間有彈子。幺舅在重鋼工作才有可能拿些工業費品回來,惹得其他孩子好生羨慕。
說實話,在教工之家壩子上溜冰沒有氣氛。要過癮就要去樹人小學後麵坡下的沙坪壩溜冰場,就是遊泳池旁邊。溜得一般,又要買門票,去的次數不是太多。不過,那溜冰場的熱鬧勁卻是記憶猶新。
玩得最多的還是打彈子進洞。其玩法和現在的高爾夫差不多。趴在地上用手指把玻璃球彈進洞,進多少個洞記不得了,反正是誰先進完誰就是贏家。一次性打進最好,可以接著打。四點多鍾做完作業就趴在地上,直到父母叫吃晚飯。
最喜歡的遊戲是‘做皇帝’ 的遊戲。力氣大抱塊大磚頭對著最遠代表皇帝的石頭砸去。當皇帝好是好,但不能笑,一笑就變成了犯人。當皇帝不好玩,就砸代表其他職位的石頭,又有權力又可以笑。基本上沒有當過犯人。
中國有句老話說,從小看大。有個玩伴鬼點子特別多。專門出怎樣整犯人的主意。後來文革中,也是專門出餿主意的軍師。主意多說明腦袋瓜靈光。若幹年後出國,從訪問學者混成了博士生。而後,又混成了某著名大學的正教授。真是應了開頭那句話。
小孩子當然喜歡小動物。這可是孩子們的天性呀!可惜現代社會中這種天性都被抹殺了。幸運的是,長在那個年代的大學校園裏,母親也十分開放。不僅養過雞,鴨,鵝,也養過蠶,兔子,小貓,就差小狗了,那時城市裏是不準養狗的。
剛敷出來小雞,黃絨絨的一團,像一個絨球,非常可愛。放點米在手心,雞娃飛上來站在手指上琢米,弄得手心癢癢的,十分舒服又有趣。記得有兩隻特別喜歡飛上來,後來,一隻是黃黃的小母雞,另一隻是高高的蘆花大公雞。大公雞的羽毛五彩繽紛非常漂亮,人見人愛,隻是每天清早打鳴,吵人睡覺。
小鴨子和大白鵝又是不同的樂趣。清晨小鴨子排著隊,一搖一擺的到坡下的水田裏尋食,傍晚一聲吆喝又排著隊回家。大白鵝的蛋是又大又重,弄得人愛不拾手。不過,凡事都有兩麵性,好是好玩,也要給小家夥們做清潔。
其實養蠶也是其樂無窮。看著米粒大小的蠶寶寶在楊槐樹葉上蠕動,一天一天的長大。沒有多久就吐絲成繭。生命就完成了一個周期。如果蠶寶寶吐出彩色的絲,那就意味著好運,讓人非常高興。
除了這些樂趣,長在建院也是非常幸運的。六十年代看歌舞表演和體育比賽應該是一種奢侈。而在建院這些都不是奢侈。院長石昌傑,雖然是三八式老幹部,卻十分喜歡文體活動。在他多年的努力下,學校歌舞團含話劇團在六十年代初已經達到專業水準,甚至在某些方麵超過重慶市歌舞團和市話劇團。建築係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比那些從小進入歌舞團的匠人要高出一大截。1965年建院歌舞團還在全國各大院校進行了一個月的巡回演出。曆史上,這大概也是空前絕後的了。
星期六下午,歌舞團在我家坡下幼兒園的壩子排練。反正沒事,經常從坡上梭下去看稀奇。印象深刻的是楊文柱老師的楊琴,心想是不是敲楊琴都姓楊。周末晚上,大禮堂經常有歌舞表演,最後一個節目總是各族人民大團結。蒙古舞,新疆舞,朝鮮舞,一個接一個。六十年代,話劇 ‘烈火中永生’ 風靡全國。歌舞團的話劇水平也非常高,看得人熱血沸騰。
永遠忘不掉的是那報幕員。她身材高挑,氣質優雅,麵如桃花,一口普通話不僅說的標準,而且帶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應該說她才是真正的明星。文革後期有幸與各位老師們同台演出,接受熏陶,受益非淺。
除了演出,大專院校裏經常還有各種體育比賽。父親教研室張得三老師的空中換手上籃十分不錯。感興趣的還不是他的球技而是他弟弟是不是叫張得四。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弟弟。記得省體操隊來推廣體操,體操器械放在大操場上,運動員在露天做示範。
星期六晚上教工之家經常都有‘勃察察’,也就是交誼舞。母親非常喜歡跳,從來不缺席,每次都跟著去玩。在大人中間,穿來穿去,還有糖果可以吃。鄰居馮伯伯的號聲嘹亮,有時也下場跳兩曲。在建院多才多藝的還真是不少。最恨的是 ‘馬蘭花開’ 這首舞曲。曲子非常悠揚,是跳慢三步的,隨時都能哼出來,隻是此曲一響舞會就結束了,快樂時光也就沒有了。。
人是自然和環境的產物。童年的點點滴滴許許多多對一生影響極大。所以電視劇編導最喜歡 ‘童年陰影’ 這個詞來形容人犯錯誤。回顧人生,也屢屢看到童年留下的各種痕跡。如,一生都喜歡文體活動:體育方麵有蘭足排乒乓羽毛球,外加遊泳。文藝方麵也小號吉他手風琴,外加交誼舞。這些不都是童年的痕跡嗎?
與同齡人相比,非常幸運。吃得飽穿得暖,學習沒壓力。享受不同的遊戲和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又有養小動物的樂趣。人世間,還是比這更好的童年嗎?
花無百日紅,一聲巨響神州大地烏雲密布。不覺之間十年浩劫開始了,‘金色’ 的童年也隨之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