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真的不易,善待技術創新者

(2024-01-17 01:07:15) 下一個

創新,創新,創新…

近幾年來大家都在講創新,但中國的創新或創新的產品對技術的推動確有點一地雞毛的感覺,我們現在已經有超過美國數量的500強企業,在市值排行榜的前10(自宮前)也有幾個中國企業,但在技術領域確少有對世界科技有貢獻的企業(除大疆等個別外),這和80年代日本美國之爭有極大的差別,那時候日本有sony,日立,三菱,豐田等眾多在科技產品領域全球都能占主導地位的公司,發明了眾多全球第一個技術產品。

為何我們的創新企業這麽難呢?在幾個頭部企業的多重經曆讓我認識到我們的創新之路是非常艱難的。國外的高技術企業,遠點的Motorola、解體前的AT&T,施樂,Intel,microsoft,google,近的telsa,facbook等在那個時代都活的不錯啊!每個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有獨創或創新的技術, 其產品對整個世界有極大的影響。我們的創新不能說一點沒有,但你細究一下有哪些?屠呦呦有,但她至今還不是學部委員呢,而且這個治瘧疾藥的生產企業也沒變全球有名的藥企。我個人認為最重要原因是中國政府所支持的創新往往是對海外技術及產品的消化及改造,比如半導體,電動汽車、手機等,這些技術、產品或業務模式都是在海外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企業要做的是消化技術,變成自主產品在國內銷售,依靠本地化或性價比占領全球市場。中國做這些產出和成功後的風險相對是較小的,這類創新所需要做的是反向工程做突破,目的是降低進口的成本,所以隻要消化吸收海外已研發成功的技術產品,其技術方向和目標是明確的,比如建國後兩彈一星,北鬥,高鐵等技術的研發。這些替代型創新沒有方向性問題,而且是後發進入,所以企業一般都需要大手筆的資金科研或生產投入,如果投入和資金成本是國家的,後期運營就不是那麽大的問題。最大的風險是投入產出效率比較低,沒有先發定價和市場領先優勢,注定收益不會如海外的高科技企業那麽高, 有些甚至是虧損的。第二大風險是研發或生產部門可能找不到好的實現方法,這在半導體生產,傳統汽車製造領域非常普遍,說白了就是知其因而不知為,實現不了技術突破。最後一個新問題是替代型產品生產成本問題,可能因沒有銷售通路或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海外競品價格沒有優勢,這個在軟件和芯片領域非常突出, 這導致前期投入沒有回報,企業虧損落入尷尬境地。因為沒有性價比優勢在市場經濟中沒有立腳之本的。這在我們人力高企的部分行業比較普遍,比如半導體生產和軟件開發這2個人工成本高企的行業與海外比沒啥成本優勢,其他行業再看10年就未必了有人力成本優勢了。疫情發生以來的疫苗及藥品研究證明了這點,幾乎同時國外和國內的醫療企業都投入到了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研究,按中國新聞媒體的說法,所有技術方向都有投入,但實際的產出可以看到:實際的投入方向還是傳統的滅活疫苗技術路線,用了1年多的時間。但海外的疫苗研發周期表明疫苗的最快開發速度是4年 (默克的腮腺炎疫苗,Previously, the fastest vaccine to go from development to deployment was the mumps vaccine in the 1960s, which took about four years.)按西方的研發周期和測試時間是不太可能,最後看到他們走了新的mRNA技術路線,所以應該做了很多取舍。海外的研發機構也知道這個研發周期是拖不起的,需要確定了新的技術方向,美國莫德納(Moderna)和德國BioNTech公司走了新的mRNA技術路線。中國的醫療企業也許也提出過這個,但按傳統審批流程要說明可行性和預期效果確實很難,之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實際的使用中,大量數據證明了mRNA的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在保護率和防重症、死亡方麵完勝滅活疫苗,但有意思的是複星醫藥先於輝瑞拿到了BioNTech在大中華區的授權並生產了,但卻沒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隻能賣給香港和台灣去使用。

為何我們的創新目的隻是替代進口呢?隻為了減少對國外龍頭企業的依賴嗎?為何我們這點和國外的創新企業出發點是不同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可能和我們的製度有很大關係,大家可以發現重特大技術投入大部分是國家做政策製定和投入,這塊落地和實施很多也要以國企背景企業為主,比如好多年前汽車製造(2,30是年前汽車製造絕對能算是高科技領域)都是國企和合資企業主導的,民企連資質和牌照都沒有,這和西方的市場經濟和風險投資方向是不同的。這塊前蘇聯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樣板,當你以國家為主製定產業和創新政策的時候需要找一個比較穩妥並可參照方向,如果憑一個想象或不清晰的技術原型做巨額的投入決策那失敗的風險是很大的,這對國家投入為主的技術投資是不合理的。比如前蘇聯在電子化方麵的研究方向是電子管和晶體管,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方向已經開始向走向芯片集成了,前蘇聯研究方向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子管和晶體管已經被證明可用,需要做的是產品化,而芯片是一個新的,還沒有被市場證明,隻是看上去比較美好,所以蘇聯人理所當然的不投。所以在顛覆性技術出現前景或明或暗時候往往不被國家主導投入看重。同樣,日本一些行業在90年代開始隕落也是這個原因,沒有看到新的技術方向還在朝舊有的技術做投入。

國家不投顛覆性技術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有很多領域也證明很多新技術或產品不一定有市場前景或產品的可替代性,比如柔宇科技做的折疊屏技術到了,但那麽多年也沒被市場完全接受,企業自身經營也受到挫折。所以創新的失敗幾率是相當高的,這個工作理所當然應該由風投來承擔,由企業做風險判斷,Motorola搞無線電通訊和手機時候全球還沒一個產品參照物,隻有無線電的原理在那; Intel和MS做PC時候是沒有x86指令集和DOS操作係統的,隻是計算機理論在,而且那時候的競品其實有好幾個(當時做PC有好幾家公司,IBM PC也是後來者); Google做Android,Linux做開源時候大家都認為OS應該都是封閉的,靠license收費。因為有風投和開放的環境導致他們願意去冒險並做創新的嚐試。這些例子很多,所以創新應由企業和風投主導,國家扶植模式,但我們政府確是倒而行之。所以現在在電動汽車領域國內領先的大多是諸如比亞迪,理想等民企,國營企業反而是陪跑者。

創新成功與否其實與技術人員有很大的關係,商業成功與否與企業家有很大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但技術創新其實更難,所以海外很多創新性企業家其實都是技術人員出身,他們對技術的把控是他們能成功的關鍵。這幾年中國有很大改觀,現在成功的企業越來越多的是技術人員出身,比如大疆,騰訊,百度等,但之前更多的是商人。最近看了聯想內部人寫的聯想發跡的書,主要講聯想發跡時候的故事,矛盾的焦點是倪光南和柳傳誌之間的事情,其實倪光南對聯想的技術貢獻是很大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聯想漢卡開發之外,其實他還支持做了聯想PC的286,386,486,586主板,現在大家認為主板不是那麽高科技,但那時候沒有通用主板芯片,BUS總線,主板芯片和接口都要自己設計,還是有很高的技術含量的,那時候大陸的PC廠家還沒有自主設計能力,隻有台灣和美資企業有,所以引入時間相比海外產品要晚半年,聯想自主做主板和主機設計和生產拿到了半年的時間差。除此以外,倪還利用漢卡和PC技術做了激光打印機的漢卡板,可以適配HP打印機以及量非常大的ASIC芯片組,甚至還做出2000門的程控交換機並一單就賣了100多萬,把本先拿回來了,這些都幫聯想賺了不少錢而且在那個時代算是技術比較靠前的企業,為何沒有堅持呢?一個重要原因是PC銷售在那個時代每年以百分比2-3位數的增長,做PC銷售更賺錢並且量更大,而那時候銷售型企業更容易獲得成功。作為商人的柳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走了貿工,而且現在披露的信息看沒有留股份給技術人員,這也導致聯想離技越來越遠的原因。話說回來,創新分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但中國很多成功的企業更多的關注在商業模式上,道理很簡單:那樣更容易存活或賺錢。比如淘寶的成功離不開它的交易方式創新,這幫助它打敗了易趣和其他商家,那時候在信用卡和信用體係不健全情況下需要有一個雙方都認可的交易模式,它借鑒了外貿的信用證交易流程,這和馬雲早期做阿裏巴巴外貿業務有關係,因為他和他那個行業的人都知道這個秘密,隻是沒人用在中國內貿和ToC業務,大部分人隻是不知道而已。商業模式創新麵臨一個最大的難關是抄襲者眾多而且門檻頗低。過去20年每過幾年都會碰到xx大戰,比如團購大戰,外賣大戰,賣菜大戰、藥酒大戰、淨水器大戰等等,最後經過激烈的拚殺隻存活下幾個勝利者做行業的資源整合。之所以那麽多競爭者主要還是進入門檻低,拚人力和係統的多。國外企業也有類似經曆,但你很少聽到操作係統大戰、芯片製造大戰的話題,這些企業有一個天然優勢,高科技企業數量稀少,進入門檻相對較高,就幾個競爭對手,沒有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技術創新或技術路線上的方向上就麵臨比商業競爭更大的挑戰,我們現在很多企業都受困於這個導致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一籌莫展。完全沒有方向。

在中國做企業成功的往往除了特上遊資源壟斷型或牌照企業外,量大型企業在市場往往更能占據主導地位,幾乎所有行業都是這樣,互聯網企業能成功的都是靠量大的ToC,王興說中國下一個商機是ToB行業,會出現類似MS,oracle,AWS等一大批世界級的商業企業,但即使阿裏雲以ToB為銷售對象的企業也活的不盡人如意,電動汽車還在戰國時期,後麵幾家的銷量和特斯拉一家差不多,和當初傳統汽車製造一個情形,中國製造行業是典型拚量的行業。這個特點決定了創新企業不能在量上有快速突破,隻考慮質量等其他因素就隻有死路一條,這已經形成一個規律了,而量和性價比有直接關係,最後結果你應該就知道了。而高端麵向ToB企業就麵臨量不是那麽大,比如ASML一年就生產幾台,高端的小型機或8CPU以上的服務器一年就幾千台的量,這些行業研發和生產成本都要平攤到銷售身上,這也決定了我們創新企業在這些量上難突破的企業會生活的非常艱難。

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往往與國家在基礎研究上的突破有很大關係,根據有記載的統計,中國大陸對基礎研究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是最低的,僅為5-6%,意大利和法國在2017年的基礎研究占所有研發支出中是最高的,占25%,(投入比例高,但量小)美國的比例在2007-2016的十年平均為17.3%(因為體量和基數較大,所以投入也最多),韓國和英國的比率與之大致相當,日本的比例非常穩定,在13%左右,中國台灣的比例在2003年達到11.7%的峰值,之後持續下跌,在2016年降至8.2%,2017年中國基礎研究存量資本估計為560億美元,不足美國的8%(7230億美元)*(摘自《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  劉遵義著)

物理學和化學是基礎學科中最重要的2個主要學科,支撐了人類科技基礎學科的發展,我們以諾貝爾獎累積獲獎作為比較,中國在1957年由楊政寧和李政道獲得物理學獎,屠呦呦於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物學獎,現在為止隻有3個人。當然美國也不是天生是冠軍,在1901-2018年間物理學方麵一共授予了210位科學家,在1947年前德國是是累積獲獎最多的,之後被英國超越,美國直到1960年才超過英國,霸上冠軍也隻有62年。同樣,1901-2018年間化學獎一共授予了181個科學家,德國人的優勢一直維持到1981年,之後才有美國人保持,美國人是在1946年超過法國,1951-1967年與英國並駕齊驅,時至今日才保持了41年冠軍,從中可以看出西歐在化學科技領域有雄厚的基礎。就目前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麵的投入和曆史來看,在數量上超越至少要50年以上。給大家一個對標,美國在1907年才獲得物理學獎,但累積獲獎人數要超越德國要到1955年,超越英國要到1960年,之間用了53年,這還是英德經曆了一戰二戰後痛苦經曆的結果。(摘自《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  劉遵義著)

最近網上看了一些資料發現中國近30年在全球競爭中迅速拉近差距的主要集中在電子相關行業,比如PC,手機、軟件、互聯網產業等。經過40多年建設初期最想超越的汽車,重工業製造等行業隻在中國做替代部分成功,但離走入海外,變成全球品牌還相去勝遠。一般一個創業企業發跡始於一個小的技術突破或對一個新技術的掌握,這塊短期內對老的行業和產品有一定的優勢,可能是性能上或成本上的,但在中國有一個特麻煩,美國等發達國家較少碰到的問題,中國買家很難接受一個高溢價的產品,除非是無法替代或性命攸關的商品。業界通俗的說法是你要有性價比,大白話是你要比別人便宜,這是比較讓人傷透腦筋的話題。早先的oracle,microsoft,intel,AWS kindle等老牌企業我們不多說,新興的企業特斯拉汽車、facebook,adobe,AWS等企業的產品銷售價或手續費其實都不低。Tesla就他的製造品質比BBA要差很多,但價格確很接近,比國產的中低端的電動車也要貴不少。即使比較傳統行業,比如銀行,再傳統不過的行業,國外的發達國家銀行的手續費都高於國內,隨便一個匯款的托收費都要10美元,paypal也收不少手續費,但他們都能接受。說白了國內的科技企業的產品賣不上價格,隻有靠量才可能活的好,而我們很多企業的限於國內體製,大部分的銷售對象都是國企為主的政府機關,你隻有做到比競品更便宜才能采購入圍。這也是不看好國內做ToB企業的原因,他們不具有投資價值。這也是為何大家都比較喜歡toC的行業,比如騰訊,阿裏,百度等能盈利的原因,而靠ToB的行業則在苦苦掙紮。因為投資的關係看了一下科創板和深圳創業板的股票,發現上市3年後等到員工持股可以兌現的時候基本都跌破IPO的價格,這對以創新和成長性為目標的股市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感覺有新一輪割韭菜的感覺。國外政府,企業或風投所支持的創新是和我們有一些不同,你看到外電報道美國政府的雲計算采購項目,AWS,Azure和oracle拚的比較凶,都在數億美元,甚至上了10億美元就不難理解了。我說了解的初創企業,他們政府旗下的基金除了有初始投資外,在營收上是直接給業務的,我了解的一個大數據初創企業成立7年,CIA的一個單子就占他們的50%營收,palantir今年上市了,它政府業務一直占40%以上,足以養活他基礎研發,這也是這些企業有生命力的地方之一。我看牙時候牙醫和我說:”我們這有幾種材料你可以選,國產的,韓國的,日本的,德國的和瑞士的,你要哪種?國產我們不太敢用,怕出問題你找我們麻煩.” 瑞士的補牙材料是韓國的10多倍,是德國的1倍多,德國的是韓國近6倍,那時候給我整暈乎了,天真的問質量咋樣?他說他說不好,因為因為你要用幾十年,不敢保證的,最後隻能選一個最貴的,買個心裏安慰。

中國企業如何才能走向創新?

技術或行業的創新很多情況有一定的偶然性,開始的顛覆者通過一個充分掌握的技術奠定行業的護城河,再逐步樹立一個行業或公司,這也決定了靠國家的計劃往往是辦不到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個創新在哪,那也就無從做計劃。國家需要的是對創新的IP保護和市場的開放。Tesla剛做電動汽車時候並不被人看好,而且汽車製造對資金和生產工藝的要求很高,它從年產2w輛到50w輛經曆了8年,一開始的時候車賣的賊貴,到現在它的價格也是豪車的入門價位但內飾和配置確簡單了很多,所以它起步時候不是那麽好。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和參照物:創新首先需要定義好一個目標和需求,給出一個明確的問題並讓科學家或企業家來解決。新興行業創業者往往是要解決的一個明確的問題,比如LED燈泡發明是因為想解決電到光的能耗問題,原先的原理因為發熱把能源消耗過多導致產生光的損耗太高,但那時候LED還不能完整的生產出紅黃藍三色發出白色光,這需要科學家加強基礎研究來解決。同樣電動汽車要解決電池管理和效率問題,人類用油氣是因為能量密度高,在tesla成功前,我們電動車的續航一直不行,所以我們一直在堅持油車,但國產化油氣車搞了30年也沒趕上傳統企業,tesla給了一個新的方向,經過幾年的研究把續航問題基本解決了。所以創新需要先立題,再由企業和工程師解決而不需要計劃解決路徑。

在中國的創新分2類,一類是國產化,複製國外技術或產品減少對外國的依賴,這類創新是老外對我們最嗤之以鼻的“創新”,道理非常簡單,我們隻想著反向工程去實現別人已有的技術並實現量產擴大化,也就是媒體所說的中國工程能力,因為這個對整個人類的科技進步不是那麽大。對科技人員來說複製和實現國外已有的產品其實是反向工程和工業化問題,這類企業是沿海外成功公司做反向”抄襲”實現市場發展,他們是否能突破外方的市場壁壘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如果隻是在國內市場打轉轉那基本會半死不活的境地。這不得不說我熟知的2個startup公司,一個是基於開源社區代碼做大數據平台,現在轉變成一個基於大數據平台的數據庫提供商,並借現在已經炒過熱的AI概念;另一個startup先期掌握了一個核心算法能實現SSD固態硬盤製造。第一個startup因為在初始階段先他人之先掌握了開源代碼並知道其中的弊端,有針對性的做了優化並用其他的開源平台做了堆砌實現商業化用途,所以從出生起麵臨2個繞不過去的檻:開源平台日漸被大家接受,熟知的人和公司會變多,並且開源社區發展永遠比商業公司快,因為開源的開發者數量是商業公司無法競爭的。你的獨特性和性能優勢會日漸被超越,你如何麵對這些競爭對象?第二個問題是在中國因為法律限製,我們可以號稱自主產權並掌握核心科技,賣商業軟件的價格,但在發達國家,因為法律體係比較嚴苛,基於開源平台的你隻能收取服務費,這也導致走出國門的難度異常的大,否則麵臨巨多的法律訴訟風險。局限於國內銷售就麵臨我前麵所說的問題,軟件在國內的甲方眼裏是不值錢的,從華為的高斯,fusioninsight, 阿裏的odps,oceanbase,國產的MPP數據庫沒有一個不在虧損的邊緣掙紮。另一個初創企業比大數據公司的境地要好很多,但也麵臨巨大的風險,因為frash芯片不掌握,成本非常依賴上遊廠家,類似電動車成本非常依賴電池供應商一個道理,而海外強力競爭對手都是芯片和成品一體的廠商,雖然性能和價格不太行,但好在定價權在手,所以不是太看得上中國的小競爭對手,從國際化角度看,它在海外的銷售已經做的非常出色了,但體量小也沒能撼動國際大廠的壟斷地位。所以這類國產化類創新企業是否能借上市契機轉型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這些創新屬於小步改良,目標還是替代海外技術,我們很多上市企業屬於這種類型,循環割韭菜節奏。同樣在特斯拉成功後,很多中國的新能源車廠一窩蜂的進入這個行業,整個市場進入高度競爭,你發現你的先機已經失去了。最近看了比亞迪和一些車廠的財務報告,2000多億的收入的利潤才30多億,而且其中還包括政府的稅收補貼和返還,這樣的利潤率是不足以支持長期的研發投入的。寧德時代2022年半年的1130億的營業額的利潤才81.68億,這個利潤率要電池大幅度再降價是很難得。

另一類是真正的創新企業,開發的技術是之前沒有的,比如真正的創新藥,中科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等,這類創新是真正開創全新領域的創新,值得鼓勵和投入。隻是可惜的是這類創新成功概率在個位數甚至更少。我們國內很多大廠其實是有心做這些的,政府可能不需要投資,在稅收方麵做些抵扣或支持就是最大的支持,政府在實際支持上乏善可陳,2021年國家取消對幾個互聯網大廠的軟件的稅收優惠,這間接的也打消了他們做基礎研究的熱情。最研發和研究其實很累人的,而且需要養很多“閑人”,研發和leader要看大量的資料和論文,這會占用他們的大量時間,這些背後工作往往在領導眼裏是磨洋工和無用功之說。

創新除了物質經濟投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開放和公平的環境,隨著蘇聯的解體,曆史開始以真實的麵目體現在眾人麵前,從中我們知道蘇聯在建國後科技方麵進步是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的,因為那時候西方被經濟危機搞得缺錢,所以輸出了很多製造和加工技術,特別是重工業方麵,那時候蘇聯斯大林時期賣了很多珍寶,特別是古油畫,很多冬宮的藝術品就此流落到美國,你去Washington DC國家美術館可以看到這些沙俄時期的東宮收藏。之後落後一個因素是科技管理製度問題,另一個很大程度是技術封鎖導致的,美國西方為主的技術封鎖和禁運給他們造成很多麻煩。大家知道美國的隱形戰鬥機F117開始的原理是從蘇聯的一個工程師論文得到啟發的,但那時候蘇聯的電子控製係統落後,沒法讓外形怪異飛機具備飛行升空條件,這需要通過複雜的控製係統來實現飛行,但美國的工程師沒有這個問題,他們基礎研發和電子裝置的領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樣現在科技是全球相通的,但我們的防火牆把很多有用的信息都屏蔽了。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在互聯網競爭時代,你們發現中國這個行業和海外的技術壁壘是相對比較接近的,往往海外一個新的技術或理念出現,國內在3-6個月內一定有人做複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廠商的領導者都有辦法“翻牆”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他們才能先知先覺的去實現複製,這些並不是自己“想”出來的,google-baidu,AWS-aliyun,FB-Whatapp-微信…,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

對工程師而言,除了信息閉塞外,另一個頭痛之處是國內“抄襲”和IP保護問題,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深有體會,不想多講,隻說一點,如果有大廠用到你的創新,千萬不要去大廠的所在地區打官司,你看看騰訊在深圳,阿裏在杭州,京東在北京的訴訟勝訴率就知道了。反過來你也要同情一下外企,他們在中國和國內企業打官司也是痛苦的很,你不相信你看看apple在中國交的和解金額就會覺得肉痛的很。同樣,海外也有同樣情況,你看看小米,oppo等在印度和其他銷售國家交的錢就知道了。

 

企業能否通過創新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家,這點我要表達一下和媒體不同的觀點,最近網絡黑柳傳誌,馬雲比較多,柳在改製中沒有照顧技術人員並個人拿的太多了確實是事實,而且在技術前景不明朗前提下他沒有看到PC的沒落,選擇了做大並收購了IBM x86銷售和生產體係。但lenovo畢竟是現在所有PC品牌中除了台灣企業唯一在全球都有銷售的企業,全球的銷售,生產,運維體係也是IBM花了很多資金和人力建立起來的,這點lenovo能傳承下來,17年下來能保持全球前3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如果你不理解,你自問一下國內還有哪個企業花了這麽多錢收購了那麽大塊業務17年下來還能健康的活著?至於高管拿錢多是企業自己的問題。這說明一點,企業成功非常依賴企業家的進取心,這點是毋容置疑的,有些窮國一直起不來很重要原因是他們連被企業“剝削”的機會都沒有。

最後說一下公平競爭問題,其實78年改革開放後的40年是一個國家開放競爭的時代,現在除了國企主導的幾個行業都是充分競爭,現在大家認為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80年代前中國的市場並不是統一的市場,是地域分割非常厲害的地方經濟,地域間的交易非常依賴關係和條子,並不是市場經濟,經過40年建設終於打破了這個地方保護主義。因為隻有競爭壓力才能激發底層企業做變革實現超越,隻有大市場才能實現商品的高效流通,外企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鯰魚,之前個別新能源汽車騙補新聞出來後大家發現也沒啥好辦法,因為有些是國資的,你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罰錢他們也不心疼。但特斯拉國內建完廠你就發現不一樣了,它頂配車型是拿不到補貼的,媒體黑一直沒停過,但2021年的銷量明顯和第二名拉開一個數量級(特斯拉936172輛,比亞迪 593745輛,廣汽 123660輛… 摘錄: https://new.qq.com/omn/20220107/20220107A07ZNL00.html)。如果沒有這個鯰魚消費者要被落後者蒙蔽多少年?

       再說一個和疫情有關的技術創新問題,我們核酸檢查需要去醫院或定點地方,排隊真是一個頭疼問題,這還有一個交叉感染潛在風險,而且檢測等候時間長。美國現在一天要幾十萬到100w呢,我很好奇他們咋整的,排隊測出來的嗎?因為家裏人在那這幾天中招了,就微信問他了,他說到處都有賣測試盒的,可以自測或弄完鼻屎寄過去,發過來照片發現測試盒非常簡單,和驗孕一樣,鼻子黏貼棒,弄完和測試劑混合一下,看一下2條線幾分鍾就知道結果了,還有二維碼上傳匯報結果,價格也就10-20多美元,對中國中產還能接受,如果這個引進國內多好,全員核酸檢測是不是就不用大規模排隊了?以中國的生產能力引進的話,價格幾十元也可以做到。但不知為何,我們現在還沒有。另外疫苗和特效藥我們還依賴國產的,如果能引進,讓市場去說話,讓消費者和患者去選擇並競爭難道不好嗎?在疫苗研製上中外的科學家們在創新和時間競賽上也展現出不同,中國通過一年的研發最後拿出來的是傳統的滅活疫苗,查看滅活疫苗的曆史可以看到,最短的研發時間是默沙東腮腺炎疫苗,花費了約4年時間

創新不易,但成功隻眷戀那些孜孜不倦者,但運氣更重要。

 

*碼字不易,如要引用請注明出處並聯係本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魅力野花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太長,像人民日報社論, 或者習大大人民大會堂發言。
道理就一點: 不革新就自生自滅。
mm6799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有新冠測試盒,藥房有賣,比美國便宜
現在有些成功的私企民企也有 "國風投"的股份。
同意支持博主觀點:善待技術創新者
ahniu 回複 悄悄話 善待創新者是對人的尊重。
農民看人是牲口,人口。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沒有私有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