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洋節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才越來越被國人認識的。近年來,除了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感恩節等等之外,萬聖節(Halloween)也在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特別是被青少年所熟悉。
萬聖節是西方的一個鬼節,因此也叫作“萬鬼節”。這個節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1月的1號,頭一天晚上稱為“萬聖夜”,也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時候。各地萬聖節的內容五花八門,但主流內容是把房子內外裝飾各種妖魔鬼怪的東西,小孩兒在“萬聖夜”挨家挨戶敲門討要糖果。節日當天一些地方的人們還會妝扮成各種妖怪的形象在城市街道上舉行節日遊行,在校的小孩兒們還會開展各種各樣的遊戲活動,所以最開心的是孩子們。
01
旅美期間趕上了這裏的萬聖節。距離節日差不多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許多商場裏就開始為節日張羅起各種特定的裝飾品了,像什麽骷髏、僵屍、南瓜燈、女巫、蝙蝠、蜘蛛、恐怖玩偶、妖怪麵具、鬼魂掛件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光怪陸離。
整個萬聖節期間,很多當地家庭都會在自家門前擺放或懸掛出節日的特定裝飾物品,像前麵提到的那些令人害怕的玩意兒,總之,但凡是洋人認為恐怖的物件都會悉數登場。
通常最能感覺到節日氛圍的還是“萬聖夜”。初來乍到,家人就提醒說,晚上要是不願意被打擾,臨街的房間就先不要開燈。因為成群結隊要糖果的小孩們看到住戶家裏有人就會敲門要糖,如果不給就可以對你家“合法”搗亂,搞各種惡作劇,這就是這個節日的習俗。
聽到這些,自然也就嚴格遵囑,晚飯後關上燈,待在屋裏靜靜地聽著外麵街上偶爾傳來的孩子們跑動和歡樂喧鬧的聲音,覺得一切都很新奇。
據說,盛大的萬聖節化妝遊行是在米國東部大都會紐約,因為暫住西部,所以無緣親曆化妝遊行的狂歡盛況,隻好待在家裏腦補了,那些牛鬼蛇神紛紛出籠的熱鬧場麵倒也不難想象。
(網絡圖片)
臨近“萬聖夜”,隨便出門走走,便能看到許多住家早已把節日的恐怖氛圍拉得滿滿的。經常是路過某些住家,會驚見門前窗下早已是魑魅魍魎的地界:有的住家在窗欞和門楣上布滿了破爛的黑紗白幔,有的把紅眼睛的蝙蝠懸浮在門板上,把帶斑點的毒蜘蛛倒掛在房前的枝頭,還有的把能緩慢地扭動肢體並發出瘮人叫聲的羅刹鬼弄到門旁,令人恍惚像是誤入了魔窟或地府一般。如果是晚上出來,還能遭遇冥燈閃爍鬼影幢幢,再加上偶爾傳來的鬼叫聲,真有點令人一陣陣心裏發毛……總之,在這個檔口,各種恐怖競賽隨處可見。
開始看到這些時還有點不太理解,尋思著怎麽還有此等惡趣味?把好端端的一個家倒騰成這副“喪氣爆棚”的樣子晚上睡覺還能安穩麽?後來,當了解了更多一些時也就釋然了,開始覺得萬聖節其實也是個挺有意思的民俗。
02
據說,洋人設立這個萬聖節的初始動意是認為先人的亡靈要在這個日子口回到人間並伺機附體到活人身上以尋求再生。活著的人因為害怕鬼魂附體奪命和擺脫亡靈的糾纏,於是就要在自家門裏門外放置各種鬼怪的形象,甚至把自己裝扮成鬼的樣子以嚇阻鬼魅,躲避魂靈的襲擾。聽上去有點像個“以毒攻毒”的方案。
與歐美西方相對應,中國以及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也有類似的鬼節。
中國的鬼節是每年的農曆7月15日,名為“中元節”。而且設立此節的初衷與西方十分相似。人們認為七月中旬是“鬼門關”洞開的時節,這個期間,各種亡靈鬼魂會紛紛出動進入陽間“到此一遊”,一要感受人間煙火,也要給自己尋找投胎的生靈,並且一直要滯留到月末才能消停下來或返回陰間。於是乎,掌握法術的人為了超度這些亡靈以及普通人為了避免受到亡靈滋擾,每逢中元節到來的時候便急忙搬出一些桌子案板之類作為祭壇,擺放上各樣祭品“犒勞”四處遊蕩的孤魂野鬼,冀望盡早打發它們上路離去。這一點恰與西方萬聖節殊途同歸,可見同為人類有著頗多的相通之處。
(網絡圖片)
然而眼下中西兩處的鬼節,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在營造的節日氣氛上萬聖節歡樂的氣氛更為濃烈一些,表現出更多的娛樂性;而我國的“中元節”依然傳承著古來凝重嚴肅的氣氛。萬聖節的喜感氛圍更多地體現在這裏的孩子們身上。節日期間,我看到一個小學的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都集體裝扮成各種童話傳說裏的人物形象,穿著稀奇古怪花花綠綠的服裝做著各種遊戲,一派喜洋洋的氣氛,很難從中尋覓到這個節日裏原本的意義。
如今的中元節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內涵也在漸變,多數國民都在把它看成是緬懷祖先祭祀亡靈的日子,通過擺祭品、放河燈等活動來悼念先祖祈禱豐年,原來越趨向正麵。不過這樣下去也和大眾更認同的清明節內涵趨同,有可能失去原本的特色。尤其是中元節在內地許多地方,一直是個不溫不火的節日,甚至幾乎都沒什麽存在感,以至於被許多家庭所忽視。
為什麽一些洋節可以越過越紅火,而我們中國節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思來想去,大概除了發達國家對世界的影響力之外,一個重要因素或是由於他們對於這一節日文化內涵的拓展,在其中加入了多種相關的文化活動所致,這使得西洋節日不僅僅隻有吃喝,還具備了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文化活動的功能。譬如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這些今人已耳熟能詳的洋節無不如此。即便像鬼節這種關聯死亡文化的民間節日,也因為加入了更多民俗娛樂元素而影響力不斷擴大。
這塊“他山之石”不知我們是否可以借鑒一下。
(網絡圖片)
細想一下,每年萬聖節都把跟死亡有關的東西搬出來張揚一番,反倒使人們習慣成自然,對死亡、骷髏、亡靈之類恐怖事物反而處之淡然了,甚至逐漸成了人們生活百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
由此可見,東西方鬼節的不同之處還與東、西方人對於死亡與鬼怪文化不同的觀念有關:對待死亡,洋人的態度顯得更自然達觀一些。
旅美期間,並沒見過大張旗鼓地為死人出殯的場麵。西方人出殯的場景頂多隻在電影裏見過:少數親友聚在一起,捧著花束為逝者下葬棺槨,或有牧師在旁默禱幾句……如此而已,恬靜而安然。
美國的墓地並不都設在荒郊野嶺,很多墓園反而都在鬧市區裏。一些人家的房子緊鄰墓地,看不到什麽避諱。據說人們對與墳墓為鄰並不在乎也不害怕。在路上開車,常常不期而遇路邊大草坪中的一片墓地。墓園裏,密密麻麻的矮小石碑矗立其間,一些石碑前還放著花束——這便是老百姓的公墓:簡潔、樸素而敞亮。這與一些東方國家相比,顯示著迥然不同的文化差異。
03
體驗和觀察中外“鬼節”文化,會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群居然都不謀而合地選擇通過舉辦儀式來驅鬼避邪祈願福祉的活動,這的確有點耐人尋味。很認同的一個說法是:這一相同的行為模式均來自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沒錯兒,在大自然麵前,人類顯得何其卑微、孱弱和渺小!
當下,“敬畏”一詞好像正越來越成為人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追根溯源,這個詞的倆字似乎應該顛倒過來詮釋才更合理,也就是“畏敬”,應該說是先有“畏”而後才有“敬”,由畏生敬。
這要追溯到早期人類麵對無法解釋和抗拒的各種自然現象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問題。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命運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各種隨時到來的巨大天災等。麵對這些,人類除了害怕就是無能為力,由此產生了祈求上蒼赦免罪過保佑平安的普遍心態。我想,這不僅是各種祭拜鬼神的現象應運而生的原因,也或許是各種宗教濫觴的源頭,皆來自於懼怕所生出的敬畏,又由敬畏而導向崇拜和祭祀的邏輯流程。
在中華傳統文化裏,神鬼本是一體兩麵,對人既能護佑也能降災,所以才有了“敬鬼神而遠之”的古訓。例如對大型凶猛動物的崇拜就是首先來自於懼怕,即所謂“由畏而敬”。具體來說如國人敬畏的龍和獅子這兩種猛獸:龍的形象應該是來自巨蜥加蟒蛇;麒麟的形象大概來自於雄獅加虎豹。總之都因其體型龐大麵目猙獰可怖從而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受到敬畏的圖騰級神獸,既讓人們由恐懼而生敬虔,又從敬畏將其奉為神明,最後用來祈福避邪。這一點,從皇家到民間很早就統一了思想。而曆代皇帝都把自己人設成天龍的化身,自稱“真龍天子”,意在把民眾對神獸的敬畏轉移到自己身上達到震懾萬民的效果。
(網絡圖片)
除了巨獸以外,舉凡對龐大不解之物的敬畏也可以由此推而論之,諸如通過對山神、海神、風神、雷神等物的祭拜,無不是祈求神靈息卻雷霆之怒護佑萬民平安。
為了在各種祭拜時指向更為確切,建殿設廟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人們按照自身的大體樣貌對祭拜的神靈塑形造像,然後焚香、獻祭、跪拜、祈願。殿堂廟宇裏的金剛塑像,宮殿裏、財主家大門口或墓穴前方擺放的獅子雕像等等都是順著這個理念而來的。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智慧地對鬼怪的畏懼選擇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通過裝神弄鬼來阻遏邪靈的侵襲。人類各種用巫術趕鬼的行為不妨可以看做是不同族群普遍采用的一個“以毒攻毒”的招數。至今在一些保留著原始習俗的部落裏仍然可見祭祀活動中把人塗抹和裝扮的鬼怪模樣,然後通過擊鼓、舞蹈等形式來煞有介事地驅趕意念中的妖魔鬼怪。有句俗話倒是可用來形容這一現象,就是“打不過你就加入你”,在加入中來保全自己。
即使中國最大的節日——農曆新年,傳說原本也是人們對抗鬼怪的大日子。除夕夜燃放鞭炮就是全民“天涯共此時”一起動手驅魔趕鬼。
由此,聯想到兒時筆者住的家屬大院裏就曾有過大家一起在同一時段驅蚊滅蚊的舊事。蚊蟲雖小,吸血傳病猶如為害四方的小妖擾人惱人。記得那會兒是按照統一通知,每家每戶在規定的時間內用統一領到的粉狀滅蚊藥分別於自家屋中同時點燃。點燃後的滅蚊藥會瞬間釋放出大量有毒煙霧,隨後大家馬上緊閉門窗到外麵等待煙霧散盡,然後方可各回各家。這種“集中力量打殲滅戰”驅蚊大法,目的是為了提高滅蚊效果,避免因分散滅蚊造成蚊子“串門”躲藏的不佳狀況。這好像與萬聖節、中元節人們集體行動趕鬼鬥鬼的世相十分吻合。遙想當年,呆在那個大院的蚊子們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萬萬也想不到人類會放出這麽一大招來對付它們的。
再來看看中國老百姓每當過年時家裏貼的形形色色的門神,差不多都是半人半鬼的樣子。門神中最典型的要數打鬼的鍾馗了,那模樣本身就是一凶神惡煞。這大概也就對了,非凶不能鎮惡。另外觀察國人的日常生活,至今還能看到有些人家粘貼或懸掛著M畫像,也有的在汽車裏掛著其頭像小畫片,據說都是借其陽間威勢來避邪的,有著畫符保安的功效。這些似乎都能成為上述說法的佐證,也和萬聖節中洋人家門口擺設的各種惡魔厲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裝妖扮鬼和設置靈異之物都是為了驅邪以自保,“師夷之長以製夷”,古今中外剛好都想一塊兒了。
(網絡圖片)
04
美國作為一個多種族移民國家,國民中包括來自各國各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各族群眾都會用本族群特有的方式緬懷逝者祭祀亡靈。對於萬聖節,感覺包括華人群體在內的其它一些族群並不太在意這個節日,特別大張旗鼓地過這個節的主要還是來自歐洲國家的人群。當然,久居此地的其它少數民族的人們也在逐漸被本地文化所同化並漸漸融入其中,尤其是早年移民美國的後代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這裏的萬聖節也一直發生著演變,世俗化、娛樂化和商業化已經逐漸成為這個節日的一個重要特征。許多鬼怪形象都已變得越來越卡通或搞笑。人們日常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婚禮或音樂會之類場景也在匯入這個節日的文化當中,並且看上去已經毫無違和感,與驅鬼漸行漸遠,與快樂越來越近。置身這樣的萬聖節節日裏,大家更多的是享受它的Happy(歡樂)而非恐懼。
在2023年萬聖節到來之際,偶然發現上海一些年輕人除了弄一些傳統萬聖節的裝束外,特別加入了大量中國特色——他們在街頭居然瘋玩起了頗具創意的中式的cospaly(角色扮演),裝扮成一些完全“中國風”的話題人物或影視角色:有扮成身著清朝官服的僵屍的;有扮成防疫期間的“大白”的;有扮成電影裏“戰狼”的;有扮成帶著紅領巾的外國政客的;還有象征性地直接把A股難看的指數披掛在身的……即搞笑又接地氣,引得路人會心一笑並紛紛圍觀拍照。
(網絡圖片)
魔都這種本土化的“中式萬聖節”令人眼前一亮。從中既能看到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以及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之後,轉手又很牛把它獨樹一幟地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特質。試想照此下去,或許能成就一個中西文化接軌融合的節日典範也未可知呢。
(記於2023年萬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