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整齊的方陣在大街上次第行進;成群的飛機從遠處天空呼嘯而來轉瞬間又絕塵而去;不同種類的大型武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刺眼的亮斑……
閱兵長龍後麵是熱鬧紛繁的群眾遊行。人們簇擁著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彩車且歌且舞魚貫而過……
坐在電視機前看遊行,許多畫麵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筆者雖身處小城,但也曾親曆過形形色色的遊行活動。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在“史無前例”大運動時期的群眾遊行了。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運動的烈焰已成燎原之勢。眾多派別為了展示在武鬥中的威勢,紛紛用遊行的形式全副武裝地亮相在城市最繁華的街道。
城市裏的工人“造反團”手持長矛大刀威風淩淩立在無蓬大卡車上招搖過市。不甘寂寞的鄉下農民也人人手握三齒鎬頭,成為進城遊行隊伍中的另類風景。
這樣的畫風至今留存在腦海中且常常被激活複映。
後來,隨著元首一聲號令,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了“革命委員會”,每當各省建立這樣的“革委會”時,省府都要組織了更加聲勢浩大的群眾慶祝遊行活動。記得在當時我所在的省會主要街道中山路和解放路,同樣喧鬧無比地進行了這樣大遊行的慶典。尚屬孩提時代的我和小夥伴們當然不會錯過這家門口的大熱鬧。
“快走哇,看遊行去”!小夥伴們聽到大街上越來越響的鑼鼓聲時,像被獵人追殺的兔子似的飛一般向大街上狂奔而去。此時,大街上已是人頭攢動喧囂一片,用當年的流行俗語“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大街上已經禁行一切生活車輛。街道兩邊店鋪全都關門打烊。聚集圍觀的人群此時已成摩肩接踵之勢。街邊電線杆子上懸掛的高音喇叭裏大聲宣讀著本次遊行的偉大主題和意義。當聽到喇叭裏高聲宣布遊行開始時,所有人瞬間亢奮起來。
鑼鼓聲、鞭炮聲、口號聲和擴音器中的大聲解說混為一團,震耳欲聾。孩子們在人群裏鑽來竄去,大呼小叫地招呼著自己的同伴。各式花車的加入使得遊行的視聽效果陡然升級。花車上站著的樣板戲人物造型尤其搶眼。
遊行人群以省城的機關單位、學校和企業人員為主。紛至遝來的每一組人群都竭力展示著自家才藝的獨門絕活。路上遊行和路邊圍觀的人熱情爆棚,每人都興奮得一如中了頭彩。每當遊行隊伍行進一小段路程,人們的腳步就要放緩下來,由其中一部分人向觀眾炫出富有技巧性的各種雜耍,如舞獅舞龍、花式打鼓和“二鬼摔跤”之類,引得圍觀群眾陣陣擊掌叫好。此刻,遊行者和圍觀者同時沉浸在互動娛樂的高潮中,至於什麽“革委會”成立之類的重大意義是不是早被拋到了太平洋的爪哇國裏不得而知。
遊行隊伍裏響動最大的要數放“三眼炮”的了。那是由“工人老大哥”弄出來花樣兒。超大的聲浪遠遠傳來便震得人肝兒顫。隻見他們一撥人坐在行進的車上負責給炮筒填裝火藥,另一撥人走在地上手持炮筒點火燃放。
路邊的女人們扭著臉兒捂著耳朵看不出是害怕還是期待,但見個個呲牙咧嘴地承受著那聲聲巨響。臭小子們卻為此興奮異常,往往會追著這撥放炮的大人們一程又一程。
想來也怪,以後的日子裏雖然也見過各式遊行慶典,但好像再也沒有看到那威力駭人的“三眼炮”的身影了,著實讓人有點兒想念呢。
跟大紅大綠扭秧歌的隊伍相比,還是更喜歡洋鼓洋號的遊行團隊。僅那身雪白的西式製服和那位舞動著指揮棒神氣活現的鼓樂隊指揮,就足以讓人賞心悅目。再加上那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聲聲鼓樂,使得平日少有精神生活的人們美美地娛樂了一把。
颶風式的群眾運動漸趨平緩以後,常態下的各種慶祝遊行卻並未減少。每逢重大節日或召開什麽重要會議,常常都會伴有動員全民舉行的大遊行活動。
我真正直接參與到遊行活動中是上了中學以後的事兒。
那年月,元首的任何被突然公開的話語都屬於“最新最高指示”。這樣的指示甫一上市,民眾都會以遊行歡慶相接應。
在學校,上級的緊急通知常常在下午臨近放學的時候發布。教室裏的小喇叭和操場上的大喇叭同時響起:今天晚上八點有重要廣播,屆時全體師生到校集體收聽不準遲到!依據以往經驗,大家立馬會猜到接下來將上演的戲碼。
晚飯後返校的各班同學們規規矩矩坐在課桌後麵,靜聽各個教室小音箱裏播出的的重要聲音。
“最新最高指示”的發布迅速引發了全城的騷動,遠處的街上很快從不同方位傳來並漸次增大的陣陣鑼鼓聲。
全體在校師生自是不敢怠慢,拿鑼的抬鼓的扛旗的……一通忙亂後,遊行的隊伍便組織就緒。緊接著,長長的遊行隊伍便裹夾著鑼鼓聲和此起彼伏的口號聲溶入了茫茫夜色。
月明星稀。大家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遊行隊伍裏,嘴裏高喊著“慶祝”“萬歲”之類口號,內心充滿了的集體主義豪情。
此時,各個單位和學校的遊行隊伍從四麵八方開始向著市區中心的廣場地帶匯聚。中心廣場的人越聚越多,並不相識的同城幹部、工人、學生等彼此開始競賽鑼鼓聲和口號聲的分貝。在這裏,我想人們一定是同時產生了一種風雲際會功德圓滿的感覺。
遙想當年,國家首領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最新最高指示”也是這樣全本搬演的。不久,為了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被定義為“知青”的我們敲鑼打鼓地把自己落實到了廣闊天地。
此後多年,這種因對接“最高指示”而披星戴月全城大遊行的壯舉逐漸減少直到消失。
遊行結束,偃旗息鼓。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切照舊。
以紀念、慶祝、示威等為目的在大街上結隊而行謂之遊行。
廣義而言,在遊行的概念裏除了慶祝型遊行、示威型遊行外,還應該包括另外一種類型即“遊街”。換言之,遊街應該是遊行的另類形式,或者說是遊行概念裏的一個分支。
“遊街”是貶義詞,是一種被動行為。
實際上,如果說遊行一般是用於官宣式的慶典或用於某些群體表達某種訴求的話,遊街就是用於懲罰性的“示眾”了,所以其全稱又叫“遊街示眾”。
運動的高潮期,被稱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那些人統統被“拉下馬”來轉入被“批倒鬥臭”的模式。除了要在各種批鬥會上要接受鬥爭外,許多“黑五類”即所謂“地、富、反、壞、右”,通常都要接受被遊街示眾的“待遇”。這也是當時社會上一種頗為盛行的“革命行動”。
看遊街和看遊行完全是不同的一種心理體驗。那年頭筆者經常跑到街上直視過“走資派”或 “黑五類”被遊街的鮮活場麵。
有一次,模糊記得是在一個燥熱的午後,一場遊街發生在離家並不很遠的大街上。
跑去看時,遊街的人流已經由遠及近緩緩走來。隊伍裏混雜著稀疏的鑼鼓聲。搖搖晃晃移動的一大溜兒白色高帽子在陽光下格外引人矚目。
隨著遊街隊伍的走近,被遊街的人看得越來越清晰:被遊街者大概有十來個人的樣子,憑直覺能看出大概是一些官居高位的人。他們的後麵是長長的“造反派”的群眾隊伍。他們頭上帶著用白紙做的很高的圓錐體高帽子,每人胸前都掛著一塊大大的牌子。他們有的臉上還被塗抹著紅一塊黑一塊的墨水。高帽和胸牌上書寫著他們被用紅筆打了叉的名字和被認定的罪名。
在人們眼中這些人就是已被確定為“壞人”的“走資派”。
他們有的脖子上掛著鼓,有的手裏分別拿著鑼、嚓一類打擊樂器。
他們一麵走,一麵敲擊著手裏的那些家夥,每敲打一下都要高聲辱罵自己一句:“我是牛鬼蛇神!”,“我罪該萬死!”
“牛鬼蛇神”和“罪該萬死”是運動中最常聽到和看到的兩句口號。
“牛鬼蛇神”們自辱的咒罵必須不斷重複,否則會當場受到嚴厲嗬斥甚至毆打。高高的白帽子和稀稀落落的鑼鼓聲如同出殯一樣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圍觀。整個場麵看上去既令人新奇驚詫又感覺滑稽可樂。
那一刻我才第一次知道一些人原來可以如此公然地對待另一些人;也見識了鑼鼓這類玩意兒除了用於舞台唱戲和遊行慶典外還具有這等功效。
在遊街者後麵的革命群眾隊伍中,人們舉著三角小旗憤怒地呼喊著最時興的口號。
在後來的閱曆中,得知戴高帽批鬥遊街並非那個時期的首創,而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既有傳承。早年間的“土改”鬥地主時也是如此而行的。
高帽子的高度,似乎並沒有特定標準,完全是隨機性的,它隻取決於組織者對該次遊街行動的熱情程度。
為了不使高帽被戶外的風吹倒吹壞,除了製作時需要一份執著的匠心外,還要用線繩把它牢牢地係在遊街者的頭上,從而確保革命行動的圓滿成功。
也許是出於快捷實用,曾見過有的高帽製作人就地取材,把廢紙簍倒過來糊製成高帽後直接扣在遊街者的頭上。
在運動最初的幾年,對被指定為“牛鬼蛇神”的“走資派”批鬥之後拉出去遊街示眾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它遍及全國城鄉,如同後來的很多人飯局之後去K歌一樣成龍配套。
遊街示眾的方式,當時用的另一個詞叫“遊鬥”,就是邊遊街邊批鬥的意思。此法在後來打擊各種反革命罪犯的公審大會後得到廣泛應用。
如果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一般不會再用戴高帽的形式了,或許覺得有點兒過於“三俗”了吧。典型的裝束是要在死囚犯後脖領子裏插的一隻箭型的銳角朝上的牌子,牌子上同樣顯示出罪犯用紅筆打了大叉的名字。我想,這應該同樣是繼承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另一支脈。
遊街,除了行走的“走遊”之外還有乘車的“車遊”。
經常能看到遊街者被五花大綁立在無蓬卡車上麵,在一片高喊著“打倒XXX”的口號中呼嘯而過。
這種“車遊”的創意和慶典遊行中的彩車發明者是否同出一人無從考證。
“車遊”似乎多用於刑事犯。行刑的車隊通常會緩緩駛過城區的主要街道。這種行刑的“車遊”雖然不再敲打鑼鼓,但高音喇叭還是少不了的。其用途是要播放短促有力驚心動魄的口號。
受到“車遊”驚擾的市民們或駐足路邊默然圍觀,或打開窗戶像驚弓之鳥一樣探頭張望。有時候偶爾還能看到某個死刑犯居然還轉過頭來與路人對視,臉上露出怪異的笑。
遊街性質的遊行在“改開”後雖然被立法予以取締,但這種施虐型惡趣味似乎已經滲透在了某些國人的骨子裏,在現實中從未絕跡,氣候稍一適合馬上就會死灰複燃,且看口罩期間一些地方“大白”的醜行便是例證。
多年來,慶典遊行和閱兵遊行一直延續不斷,每逢“大日子”,群體性躁動的街頭遊行往往會如期而至,人們對這樣的街頭大秀毫不陌生。
民間自發式的遊行實際上更接近遊行的本原,或者宣泄某種情緒,或者表達某種訴求,而像外國那種節日裏純為尋歡作樂搞的嘉年華式的街頭遊行並不多見。
對於遊行,不管是圍觀也好參與也罷,少兒時代那股對遊行的熱情和興奮是真的找不到了。有時也想,從某種角度來說,直接目睹或參與一次遊行大概也算是一種人生體驗吧(可不包括遊街嗬)。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