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央銀行與人類被奴役的曆史起源--萌音新視界

(2024-06-02 19:21:23) 下一個

這是一條偉大的微博,揭示了金融寡頭資本家是如何形成和剝削世界的。[666]

 

1.) 猶太人首次定居英國

 

公元1066年10月14日,威廉一世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戰勝國王哈羅德二世,猶太民族首次踏上英國的土地。這批猶太人來自魯昂,距離威廉一世的誕生地諾曼底的法萊斯僅75英裏(121公裏)(參考地圖 2)。盡管曆史文獻中並未明確記載他們是否對英國的軍事征服抱有支持態度,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猶太人至少為這場征服提供了資金援助。作為對他們支持的回報,他們被賦予了在皇室庇護下從事高利貸業務的特權。

這一舉措對英國民眾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貴族們抵押的土地需要支付高達33%的年利率,而工人們抵押的貿易工具或動產則需承受驚人的300%年利率。在兩代人的時間裏,四分之一的英國土地落入了猶太放貸者之手。例如,林肯的亞倫於1186年去世時,被公認為英國首富,其財富規模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王亨利二世。

此外,猶太移民的到來也打破了行會的傳統秩序,他們通過在同一場所銷售多種商品的方式激怒了英國本土商人。同時,猶太人在銀幣鑄造、熔煉以及鍍銀等領域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坎寧安博士曾將自十一世紀以來猶太人在英國的活動形象地比作一塊海綿,它不斷吸取著這片土地上的財富,從而阻礙了經濟的正常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那個早期階段,政府也曾努力引導猶太人從事更為體麵和誠實的職業,以期促進他們與其他社會群體的融合,但這些努力最終都未能取得顯著成效。

 

2.)大憲章與驅逐猶太人

至13世紀初葉,眾多貴族因高利貸與沉重的稅收而岌岌可危,瀕臨土地喪失之境。1207年,基督信徒被課以高達60,000英鎊之巨稅,而猶太人雖亦須納稅,但其稅率相對較輕,且其收入與財富常被大幅低估。貴族們若從猶太放債人、國王及其代理人處借款,則須在國庫登記其抵押貸款詳情。一旦貴族陷入財務泥沼,國王便會從放債人手中購得債務,進而奪取其土地。約翰國王(1199-1216年在位)推行此等墮落且不誠之政策,其行徑被形容為“極為輕率”,且因其“揮霍無度、能力欠缺,完全受製於猶太人”而飽受詬病。

1215年,貴族們奮起反抗,終於迫使約翰國王於當年6月15日簽署《大憲章》。此憲章共計61條條款,旨在確立諸多憲法與法律權利,然其核心目的則在於廢除猶太放債人之債券,並取締高利貸與猶太人之特權地位。1216年10月19日,約翰國王駕崩,其年僅九歲之子亨利三世繼位,自1219年至1272年執掌國政。然其統治之成效與其父相比,並無顯著改進,反而在次年廢除了涉及猶太人*之19條條款。

然其繼承者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則迅速洞察到猶太人在英國社會之無立足之地,若不采取行動,恐將危及王位。因此,他於1233年和1275年先後頒布《猶太人法令》,全麵禁止各種形式之高利貸。由於此舉導致眾多猶太人無法維持生計,愛德華國王遂於1290年7月18日頒布法令,強製所有猶太人(共計16,511名)永久離境;此舉成為歐洲曆史上記錄的百餘次驅逐事件之一。此消息傳出後,舉國上下歡呼雀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驅逐與現代種族清洗之做法迥異,猶太人在繳納動產價值之五分之一及現金價值之十分之一作為稅款後,獲準攜帶所有動產與不動產離境。任何在1290年11月1日(萬聖節)之後仍滯留英國之猶太人,將遭受嚴厲懲處。

 

3.)輝煌的中世紀(13-17世紀)

在中世紀的輝煌時期(13至17世紀),英國經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增長與繁榮。隨著放債人的消失、高利貸的廢止、稅收政策的寬容以及國家債務與利息支付的免除,英國社會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那個時期,勞動者們平均每月僅工作14天,便能享受到長達160至180天的悠長假期,這樣的生活狀態無疑令人羨慕。

據當時著名作家威廉·利弗休姆勳爵所述,“15世紀的人們收入頗豐”。事實的確如此,當時的工資購買力與生活水平之高,直至19世紀末才被超越。勞動者們不僅能夠為家人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還能享受到相當優越的生活品質。他們身著質地優良的羊毛布料,餐桌上不乏肉類與麵包等美食。

此外,眾多工匠在業餘時間自願貢獻自己的技藝,共同參與了英國眾多宏偉大教堂的建設。這些大教堂不僅見證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更強化了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則:文化的繁榮離不開閑暇時間的滋養。在那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代,英國社會得以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方麵取得雙重的輝煌成就。

 

4.) 英格蘭黃金時代的終結

17世紀,這個昔日的光輝歲月最終卻以悲劇收尾。

至1492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鑒於猶太人長期涉足高利貸及不道德商業行為,毅然決然地將大批猶太人逐出西班牙國境。隨後,這些猶太人紛紛選擇荷蘭作為新的棲息之地。盡管當時荷蘭已是海上強國,但那些以阿姆斯特丹為基地的猶太放債人卻懷揣著更為宏大的夢想,渴望重返英國,以拓展其放債帝國的版圖。

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統治時期(1558-1603),一些改信基督教的馬拉諾-西班牙猶太人陸續定居倫敦。他們中的許多人投身於金匠行業,接受黃金存款並進行妥善保管,進而發行遠超過所收黃金數量的黃金收據,實則是以此為形式的帶息貸款。這些收據逐步演變為欺詐性部分準備金銀行製度的雛形,最初以每年8%的利率借貸給王室或財政部。然而,據日記作者兼海軍部秘書塞繆爾·佩皮斯的記載,這一利率後來急劇攀升,甚至高達每年20%至30%。商人所支付的利率更是驚人,往往超過每年33%,盡管法定利率僅維持在每年6%的水平。工人和窮人則成為這些高額利率的受害者,每年需承受高達60%、70%乃至80%的利息負擔。據小冊子《英格蘭銀行簡介》的作者邁克爾·戈弗雷所述,由於金匠破產及其職員失蹤,銀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金額高達兩百萬至三百萬英鎊。

這場金融風暴,使得英國數百年的經濟繁榮戛然而止,令人扼腕歎息。

 

5)克倫威爾和查理一世國王的弑君事件

清教徒領袖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1658),他的“新模範軍”在物資和裝備上,得到了總承包商兼傑出動員家費爾南德斯·卡瓦哈爾(Fernandez Carvajal)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益於阿姆斯特丹猶太放債人的慷慨資助。在此期間,荷蘭猶太社群領袖瑪拿西·本·以色列曾向克倫威爾遞交了懇切的請願書,期望通過支持克倫威爾的經濟安排,換取猶太人移民至英國的許可。然而,克倫威爾與德國穆爾海姆猶太教堂的通信卻揭露了他背信棄義的一麵。

1647 年 6 月 16 日

克倫威爾致函Ebenezer Pratt:

“作為對我們經濟支援的回報,我將大力提倡接納猶太人遷入英國;然而,在查理國王尚在人世的情況下,此舉難以實現。我們不可草率行事,對國王進行未經審判的處決,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理由。因此,我提議采取更為隱秘的手段,即暗殺國王,但我本人不會直接參與刺客的安排。若有機會,我亦願協助國王逃離險境。”

1647 年 7 月 12 日

Ebenezer Pratt回複克倫威爾:

“一旦查理國王被驅逐出境,且猶太人獲準入境,我方將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然而,暗殺行動風險過高,不宜輕舉妄動。我們應給予國王一個逃離的機會:若其被捕,則將麵臨審判與處決的境地。我方支持將是慷慨的,但在審判開始之前,討論任何條件都顯得毫無意義。”

當時,查理國王被囚禁於北安普敦郡的霍爾姆比府。1647 年 6 月 4 日,雖遭500名革命者的逮捕,但隨後竟得以逃往懷特島,然而不久便再次被捕。1648 年 12 月 5 日,下議院作出了妥協的決定:“國王的讓步對於和解來說是令人滿意的。”

隨後,克倫威爾在普賴德上校的協助下,對下議院進行了徹底清洗,僅留下50名“殘餘”議員,最終這些議員以壓倒性的多數正式投票決定對國王進行審判。令人驚訝的是,竟無一位英國律師願意承擔起草針對國王的指控書之重任。最終,這份重任落在了荷蘭猶太人艾薩克·多裏斯勞斯的肩上。查理國王被迫參與了一場在高等法院舉行的形式審判,其中三分之二的法官成員竟來自軍隊的平等派。盡管查理國王堅決拒絕認罪,但仍被判有罪,並於1649 年 1 月 30 日遭受了極刑。

隨著猶太人第二次大規模移居英國的序幕拉開,英國銀行(一種具有中央銀行雛形的金融機構)也應運而生,這一模式為後世全球中央銀行體係的建立提供了借鑒與模板。

 

6.)英格蘭銀行的成立

1694年6月21日星期四,該銀行的認購名單終於得以公之於眾,其資本雄厚,高達1,200,000英鎊。令人矚目的是,僅至下周一,這筆巨額款項便已被全額認購,彰顯了其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和信譽保障。

該銀行對外宣稱的主要宗旨,是以每年8%的優厚利率,為威廉國王提供無上限的貸款支持,以資助國家戰爭,特別是與未實行高利貸製度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間的軍事衝突。因此,該銀行每年將享有從王室獲得的豐厚利息收入,高達100,000英鎊,此外還額外收取4,000英鎊作為行政費用。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該銀行還獲得了發行高達1,200,000英鎊無黃金擔保的銀行票據的特權,這無疑進一步提升了其在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與地位。

在上市之前,法律界的權威人士克雷斯韋爾·萊文茲對銀行的章程進行了嚴謹細致的審查,以確保其符合其隱藏的深層次目的——即通過允許憑空創造國家貨幣和交換手段並收取利息的方式,實現對英國人民的長期剝削。這些憑空創造的貨幣,無一不伴隨著複利的沉重負擔。萊文茲本人,作為一名擁有猶太人或馬拉諾人背景的傑出法律人士,他曾在律師界和司法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然而,英格蘭銀行的成立並非一帆風順,眾多人士對其持反對態度。其中,以金匠和放債人為首的反對力量尤為強烈,他們敏銳地洞察到,英格蘭銀行的成立將終結他們以黃金收入為基礎的部分準備金銀行所依賴的高利貸模式。地主和鄉紳們則對利率可能上升表示擔憂,因為他們擔心英格蘭銀行將掌控國家的貨幣供應,從而影響經濟穩定。此外,還有人指責英格蘭銀行將以低利率偏袒某些特定商人,從而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最大的擔憂在於,英格蘭銀行可能變得過於強大,成為商業世界的基石,甚至可能對國家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擔憂並非杞人憂天,英格蘭銀行最終確實成為了所有後續中央銀行效仿的典範,其影響力深遠而持久。

 

7.)永久的戰爭與債務枷鎖

自此之後,一種令人痛心的現象逐漸顯現,即頻繁發動非必要的戰爭,此舉不僅加劇了國家債務負擔,更助長了放債人利益的膨脹。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這些戰爭往往針對那些實施無息國家銀行係統的國家,北美殖民地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這種針對國家銀行係統的戰爭與推行銀行家高利貸製度的做法,在現代曆史上屢見不鮮,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敗的沙皇俄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再到近年來2011年遭受打擊的利比亞,無一例外。

英格蘭銀行於1696年正式成立,令人咋舌的是,在短短兩年內,其流通的紙幣價值便高達1,750,000英鎊,而黃金儲備卻僅占其中的2%,即36,000英鎊。1707年5月1日,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結盟,這一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愛丁堡皇家鑄幣廠控製權的渴求,而這一目標最終在1709年得以實現。這一曆史事件不僅揭示了權力與金錢的交織,也預示了未來金融戰爭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複雜關聯。

 

8)貨幣改革家拿破侖

拿破侖在1804年至1815年間,以法國皇帝的身份統治著這片土地。他深知金錢的運作之道,它總是藏匿於地下,通過代理人之手默默流轉,而這些代理人往往對其真正目的茫然無知。他洞悉,國際金錢的流動,是每一個外國敵手、每一位君主、每一個政黨的背後支撐,即便是那些曾掀起革命的雅各賓派亦不例外。他曾一語道破:“給予的手總是高於索取的手。金錢不分國界,金融家們亦無愛國與邪惡之分,他們的唯一追求便是利益的最大化。”

對於法國經濟的運作方式,拿破侖有著清晰而獨到的見解。他將自己的經濟體係詮釋為:運用政府的各項資源,包括財政資源,以造福於民,為上帝增添榮耀。他堅信,這一體係的根基並非物質財富,而是精神價值;它所維護的並非某個政黨的利益,而是國家的繁榮;它所倡導的並非貪婪的私欲,而是高尚的愛國主義;它所依賴的並非恐懼的驅使,而是忠誠的信仰。

在拿破侖看來,經濟的基石無疑是農業——它承載著人民的生計,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工業則緊隨其後,它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與舒適,是國家進步的推動力。對外貿易則位列第三,它僅限於農業和工業的盈餘部分,用以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他堅信,“對外貿易應當服務於農業和國內工業的發展,而非使後者屈從於前者的需求。”

拿破侖的起初目標不僅在於實現法國的財政獨立,更在於確保國內消費品生產的自給自足。

(未完待續)

納粹的銀行家:寡頭金融銀行家與納粹戰爭

 

"據秘密戰爭文件的披露,德國在英格蘭銀行內似乎擁有堅定不移的盟友,這一發現無疑在金融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這些文件直指英國金融機構的核心,引發了對當時權勢滔天的人物之一——前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蒙蒂'·諾曼爵士忠誠度的深刻質疑。學者們普遍認為,這些檔案將揭示,在蒙蒂爵士的領導下,英格蘭銀行不遺餘力地助力戰爭機器運轉,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尚未有電視和媒體的年代,諾曼的名字已然家喻戶曉。他以傲慢不遜的態度、火爆的脾氣以及對當時政治領袖的輕蔑而聞名於世。他堪稱銀行家中的翹楚,矢誌不渝地追求建立一個由像他一樣的中央銀行家組成的網絡,擺脫政府的束縛,獨立運作。"

 

"然而,關於英格蘭銀行具體參與程度的細節仍被重重迷霧所籠罩。盡管當時的文件令眾多曆史學家深信不疑,認為該銀行在其威嚴的行長領導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遺憾的是,瑞士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曆史學家們至今仍未能獲取到能夠揭示更多細節的記錄。"

 

"國際清算銀行,作為一戰後為平息德國向盟國支付戰爭賠償金的製度而應運而生的機構,無疑是各國央行之間的橋梁與紐帶。然而,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其董事會會議更是一個匯聚了全球最具權勢金融人物的談判場所,成為了一個他們可以遠離政客和政府官員紛擾,自由交流思想的私密俱樂部。在二戰前夕的幾年裏,蒙塔古·諾曼爵士無疑是國際清算銀行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之一。"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已遭入侵,而蒙蒂·諾曼卻毅然決然地批準將其黃金轉移至德國國家銀行。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當時的緊張局勢,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牛頓指出,諾曼的這一協議並不令人意外。'蒙蒂·諾曼和倫敦金融城的主要商業銀行都竭盡全力協助支撐德國金融體係。畢竟,德國人欠英國銀行巨額債務。'這一揭示無疑為我們理解當時複雜的金融格局和國際關係提供了新的#地球是個球#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the-nazis-british-bankers-127588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