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梯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
《曆史的陰謀——從希臘出發追索西方虛構曆史》
01 中華文明西傳歐洲——第二、第三、第四中國
上篇已證明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中華鋼鐵冶煉術西傳,直至歐洲,就像四大發明等無數中國發明西傳一樣,是中華文明西傳的一部分。
一般都說有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但其他三大文明,都處於高溫亞熱帶沙漠氣候(圖1),不適宜於農業。而農業文明是所有人類文明的基礎。沒有農業文明為基礎,航海文明是空中樓閣。上天眷顧中華,唯有中國的黃河長江這個世界最大的兩河流域,才真正養育出人類最主要的古代農業文明。
事實上,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和兩河巴比倫蘇美爾地區,4-5千年前都是在海裏(另有專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遺址是英國殖民官員約翰·休伯特·馬歇爾(John Hubert Marshall)在1920年代,靠鋪砌紅磚,才新建偽造(1920年哈拉帕開工,1922年摩亨佐-達羅開工)(另有專論)。這三個“古代文明”都是西方曆史學為了矮化中華文明而虛構出來。
中華發達的農業,養育了大量人口,才有可能向東(朝鮮)、向南(東南亞),也向西移民。
匈奴西遷歐洲,西突厥人西遷西亞,蒙古人西征中西亞直至歐洲,是北方中華族裔向西遷徙最著名的三波。
另外,原居住於甘肅敦煌祁連山地區的中華族裔大月氏人,敗於匈奴,便向西遷至大宛(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繼而南下到大夏(阿富汗),占罽賓(巴基斯坦北部“犍陀羅”),最後進入印度,創建貴霜王朝。這段曆史,《漢書》《後漢書》記載得清清楚楚,無可置疑。是中華大月氏人開創了“犍陀羅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後來蒙古人也沿同樣路徑去印度:16世紀印度建立的所謂“莫臥兒王朝”其實是“蒙古王朝”)
之後,同樣居住於河西走廊甘肅昭武縣的另一支華夏族裔,也西遷至大宛,在那裏建立九個小國。為了不忘本,不忘故土,都以昭武為姓。所以大宛地區,今天的中亞,曾有一個名稱叫“昭武九姓”(圖2)
大宛地區有一個小兩河流域:藥殺水和烏滸河(錫爾河和阿姆河),被稱為“河中地區”,土地肥沃,有農業。
中華文明從漢代起,就往西影響大宛地區。唐代更是把大宛昭武九姓地區,今天中亞的四個斯坦(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加上哈薩克斯坦南部,囊括進了中華版圖。甚至占波斯一小部分,設波斯都督府。(圖3)
中國的天文學、數學、醫學、造紙術等向西傳播,首先第一站是來到大宛。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D. de Villepan)明確承認:西醫的直接祖宗,是大宛人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阿拉伯本名叫伊本·西納——ibn Sina,是“中國之子”的意思!西方數學祖宗花拉子米,西方天文學祖宗比魯尼,也是大宛人(見《另一個世界》,168頁),都是受到中國文化的直接影響。
波斯人把大宛地區叫作“圖蘭”,意思就是“中國”(圖4)。普契尼歌劇《圖蘭朵》,意即“中國公主”:圖蘭是指中國,朵即公主。後來俄羅斯人稱這塊地方為Kidan(契丹),也是“中國”的意思。
從唐代算起到元朝末,大宛地區(昭武九姓)直接受中華文明教化,屬於中國文化圈近700年,堪稱“第二中國”。
13世紀蒙古人西征,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在波斯(伊朗)建立伊爾汗國,疆域包括伊拉克兩河流域,敘利亞北部,還有大半個土耳其(圖5)。在這片從波斯直抵地中海的遼闊土地上,旭烈兀大力引進中華文明,請來了大量中國學者建造天文台,設立圖書館,引進中醫中藥和中國繪畫……13-14世紀,整個波斯伊爾汗國興起“中國熱”,將中華文明的影響直接推至地中海,宛然有“第三中國”之意。
14-15世紀,中華文明之風再往西播,那裏是歐洲,已是“第四中國”!
把歐洲稱為“第四中國”,並非我發明。法國著名學者艾田蒲(Etiemble),1989年出版《中國的歐洲》(L’Europe Chinoise),闡明自16世紀歐洲耶穌會士“發現”中國之後,將大量中華文明成果搬回歐洲,以致今天的歐洲,應該稱為“中國的歐洲”。請注意這個“的”字,可不就是“第四中國”?
第二中國(圖蘭)和第四中國都是別人說的。我隻是在二四之間,指認了一個第三,邏輯上沒有瑕疵。
這個“一二三四中國論”,還可以表述為“三個兩河流域說”。人類文明主要發源於黃河長江“大兩河流域”,向西傳播經過大宛“小兩河流域”,再經過伊拉克“中兩河流域”,最終傳向歐洲……
歐洲其實是亞歐大陸的一個半島。法國詩人瓦雷裏也稱歐洲是“亞洲的一個小海角”(petit cap de l’Asie),長期處於人類文明的邊緣地帶(圖6)。
正是有了蒙古人西征,使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交通空前暢通,中華文明之光,經由大宛、波斯阿拉伯,照亮了當時處於荒蠻狀態的歐洲。
中華文明,通過波斯阿拉伯文明為中介,催生了西方現代文明。這一曆史事實,任何客觀的西方曆史學家都承認。
1513年葡萄牙人豪爾赫·阿爾瓦雷斯(Jorge Álvares)來到中國,是第一個來到中國的近代歐洲人,開辟了歐洲直達中國的海路航線(圖7)。由此開啟了西方“發現中國”的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
1513年是個分界線。之前,中華文明都是陸路(陸上“一帶”),通過波斯阿拉伯地中海,也通過俄羅斯東歐平原,緩慢地影響歐洲。
之後,16世紀末開始來華的耶穌會士,通過海路(海上“一路”),快速搬用中華文明科技知識回歐洲,直接激發大西洋五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在17世紀的現代崛起。
這個分界,很有趣地可以用歐洲國家“茶”的發音來直觀顯示(圖8):陸上“一帶”國家都發“cha”。我去過伊朗土耳其,當地人都用字正腔圓的發音發“cha-i”。而海上“一路”國家,除了葡萄牙人跟廣東人打交道發“茶”,後來的西班牙和荷蘭更多跟福建人做生意,都發閩南話的“Tee”。
海上“一路”是歐洲大西洋五國快速搬取中華文明成果的生命線。(另有詳論)諸玄識先生所著《虛構的西方文明史》(2017)認為,西方現代文明其實是拷貝了中華文明……
02 中國冶鐵術西傳波斯阿拉伯
《漢書·西域傳》明確說:“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不知鑄鐵器。”在漢朝以前,大宛以西到波斯,以及更西的歐洲,“不知鑄鐵器”。
中國冶鐵術西傳,首先是到大宛波斯,時間始於西漢。也就是《漢書·西域傳》所說的“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是逃亡的漢朝使者和投降的士兵,教會西域人鑄造鐵器。
有沒有教會他們冶鐵技術,不能確知。因為冶鐵首先要有鐵礦和森林(木炭),最理想的還要有流水推動“水排”,驅動鼓風維持高爐溫。波斯阿拉伯地區似乎有所欠缺。
中國鋼鐵西傳波斯,波斯語中出現了“中國鐵”或“中國鋼鐵”的新詞。在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盡管阿拉伯書籍有提到中國鋼鐵冶煉術,10世紀伊朗著名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的《列王本紀》也提及用中國鋼鐵製成的劍和兵器,但波斯阿拉伯地區,主要是遊牧民族,還有鐵礦、燃料和技術等原因,該地區冶鐵技術發展緩慢。
13-14世紀蒙古人占領波斯阿拉伯,給波斯語中帶來新詞“tchuden”,鑄鐵的意思(“鑄”源自漢語),冶鐵技術應該有所發展,但依然非常缺鐵,因為那裏一直在進口中國鋼鐵。
潘吉星先生指出:“在整個中世紀直到15-16世紀的漫長時期中,波斯還不斷從中國進口小巧的鑄鐵製品,據波斯史家馬紮海裏(Aly Mazaheri)……其中包括鑄鐵鍋,波斯文稱為degrikhten ”。請記住波斯進口中國鐵鍋。
“還有理發師用的剃刀、剪刀,縫衣服用的鋼針,以及梳妝的鐵鏡、銅鏡……波斯還采購中國的鐵鉗、鐵銼等小五金商品”(潘吉星,第633頁)
“波斯人將中國鋼針稱為ibra al-khata。鋼針雖小,但用途大……一根鋼針在波斯可換一頭羊”!(同上)
西方考古在伊朗蘇薩出土西元前1100年的古波斯鐵劍,和其他鐵器,不可信。
曆史真相是:波斯阿拉伯地區直到15-16世紀,長期缺鋼鐵。
戴裔煊先生的論文“中國鐵器和冶鐵技術西傳”,認為漢朝四川生產的鐵器,通過蜀(四川)身毒(印度)道,這條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古商道(圖9),輸向印度北部,進而輸向阿富汗(大夏)伊朗(波斯)……這條古商道,西漢以前就已存在。張騫曾在大夏(阿富汗)很吃驚地發現從印度販賣過去的四川蜀布和邛竹杖(《史記》)。中國四川的冶鐵技術傳到印度,再傳向西亞,也是一條可能的通道。但西方曆史,卻大力渲染印度自主發明冶鐵(烏茲鋼)。
冶鐵煉鋼需要大量森林木炭。波斯阿拉伯地區多沙漠,缺森林,正可以解釋西亞冶鐵業發展遲緩,長期缺鐵,都從東方(包括印度地區)進口鋼鐵。
03 中國冶鐵術西傳歐洲
歐洲古代並沒有冶鐵。希臘神話裏的鐵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純粹是神話。古代歐洲地區用鐵,也是靠從東方輸入,尤其通過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從8世紀中就占領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即歐洲伊比利亞半島,長達700年(圖10)。是阿拉伯人給歐洲帶去了中國的造紙術、航海術等中華文明的成果,導致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歐洲最早的暴發戶。
中國的鐵製馬鐙,在唐宋之際傳入波斯,被稱為“中國鞋”。古代歐洲也沒有馬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雕刻中,騎士都沒有馬鐙,這一點還算尊重曆史。比如雅典帕特農神廟浮雕的古希臘騎士,希臘薩塞洛尼基街頭亞曆山大大帝雕像,羅馬市政廣場皇帝馬可·奧勒留雕像,都是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圖11、圖12)。
沒有馬鐙,騎兵怎麽打仗?僅從這一個小細節就可以判定,所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曆史描述騎兵打仗的戰爭,比如希臘與波斯戰爭中的騎兵,迦太基與羅馬打仗的漢尼拔騎兵……都是瞎編。
中國冶鐵術,或鑄鐵冶煉術西傳歐洲,有北陸路和南海路兩條通道。
西方有觀點認為,中國鑄鐵是由北邊陸路,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西征傳到俄羅斯,再傳到北歐瑞典。
潘吉星先生也認為,中國鑄鐵冶煉技術是14世紀最早傳到俄羅斯。俄語詞“鑄鐵” чугун(chugun),含有來自漢語“鑄”的發音,可以從語言學上證明,在俄羅斯,鑄鐵這東西源於中國。
在14-15世紀之交,中國的冶鐵技術傳到了比利時的弗蘭德斯和意大利,那裏出現了采用中國的水力驅動鼓風冶鐵技術,砌出了中國式2米以上的高爐。
佛羅倫薩人阿韋利諾(Averlino)描繪,1463年意大利費拉拉出現了中國臥式水輪驅動鼓風的煉鐵高爐。1517年,一位法國人描繪了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阿登山林地區,有一座用兩個水輪驅動大型手風琴式皮囊的煉鐵高爐……(以上見潘吉星,第635頁)
我以為,中國的水力驅動鼓風冶鐵技術,從陸路傳到意大利和弗蘭德斯,可能沒有那麽早。中國鑄鐵冶煉技術西傳歐洲,更可能是1550年前後,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通過海路引入歐洲。
中國鑄鐵在歐洲的重要用途,是鑄造火炮。由於大炮在西方海戰和陸戰中日益重要,海盜出身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很重視學習並改進中國發明的火炮,應該同時學到中國的鑄鐵冶煉技術,將其引入歐洲。
據記載,1550年左右,西班牙國王在梅迪納·德爾坎波、馬拉加和巴塞羅那等地建立火炮鑄造廠。鑄炮所用鑄鐵,不能確定是否是西班牙本地冶煉出來。西班牙倒是有鐵礦,也有一些森林。
可以確定的是,16世紀中前後,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當時包括比利時)的弗蘭德斯山區,出現了大煉鋼鐵的熱潮。弗蘭德斯地區是一個理想的冶鐵之地:不僅有豐富的鐵礦,還有茂密的森林(燃料)和豐沛的河水資源。
中國的鑄鐵冶煉技術傳到弗蘭德斯地區,有一個根本性的標誌,就是采用中國式木製水輪,來驅動鼓風。
有四位弗蘭德斯畫家,畫出了16世紀中到17世紀,弗蘭德斯山區就地采礦冶鐵,到處可見中國式水輪,一片“大煉鋼鐵”的生氣勃勃景象。
先來看16世紀的麥特·德·布萊斯(Herri met de Bles,1480-1555)的《有煉鐵爐的風景》(圖13),煉鐵爐旁有一架中國式水輪。比較特別的是,水流是從上方澆下,推動水輪。背景的巉岩山峰,當地並沒有這樣的山峰,頗有中國山水畫之風。事實上,也的確受到中國繪畫的影響。
馬騰·凡·瓦爾肯博克(Marten van Valckenborc,1535-1612),畫的《煉鐵爐的河穀》(圖14),畫有兩座煉鐵爐。左邊有中國式雙水輪,右下還有一個單水輪。畫麵右邊也有那麽一點中國畫雪景圖的意味。
他畫的另一幅《煉鐵爐風景》(圖15),畫麵中有三座煉鐵爐,可見四個中國式水輪。右側前景是在畫挖鐵礦井,用小車運鐵礦料。全過程表現了就地采礦冶煉的場景。
馬爾丹·裏卡爾特(Martin Ryckaert,1587-1631),也畫過一幅《煉鐵爐岩石風景》(圖16),作於1631年之前。畫了兩座煉鐵爐。左邊看不到水輪,隻能看到右邊煉鐵爐旁露出半個水輪。畫麵中有鮮紅的鐵水,還有規整的三角鑄鐵長條,顯示出冶煉鑄鐵技術已比較成熟。
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也畫過一幅《煉鐵爐的風景》(圖17)。初看以為沒有水輪。仔細一看,爐的左側,還是悄無聲息地藏著一架中國式水輪……
這四位畫家畫的煉鐵爐,無一例外都畫了中國式水輪,無可置疑地證明這些冶鐵技術來自中國。就是說,歐洲是學習了中國水排驅動鼓風獲得高溫,才煉出液態鐵獲得鑄鐵。
上麵這些煉鐵爐的畫麵顯示,16-17世紀西歐剛剛引進中國的鑄鐵冶煉技術,處於手工作坊的水平。
還有一位弗蘭德斯畫家斯特拉達努斯(Johannes Stradanus,1523-1605)畫過一幅在弗蘭德斯用生鐵水,澆鑄火炮的版畫(圖18)。可以反映荷蘭“紅毛蠻夷”學會冶煉鑄鐵後,首先就是用來鑄造大炮打仗。後來不斷改進,造出威力巨大的“紅夷大炮”。
弗蘭德斯引入中國鑄鐵冶煉技術之後,成為歐洲冶鐵中心,然後鑄鐵冶煉技術四麵擴散到歐洲其他地區:往西英國,往北瑞典,這兩地後來也成為歐洲冶鐵重鎮;往東去德國,直抵俄羅斯(有說鑄鐵是從荷蘭傳到俄羅斯);往南去法國和意大利北部……
其實荷蘭不僅是中國冶鐵術輸入歐洲的中心,也是中國文化輸入歐洲的中心。17世紀荷蘭出現“中國熱”,帶動18世紀法國乃至歐洲“中國熱”。
17世紀荷蘭從中國引進的鐵鏵犁——荷蘭“雜牌犁”,後來引起了歐洲農業革命。
“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大概到1700年時才大量生產鐵。”(霍布森,48頁)可以說,直到16世紀中1550年中國鑄鐵冶煉術傳入歐洲之後,西方才真正進入“鐵器時代”。
需要注意的是,歐洲當時獲得的是鑄鐵,還不是規模生產的鋼。
為了生產鐵,17世紀英國的森林曾遭到大肆砍伐而急劇減少,導致英國森林資源枯竭。18世紀西方開始使用煤煉焦碳。
1722年,法國科學家德·雷奧米爾(R.A.F. de Reaumur)發表《熟鐵轉變成鋼和鑄鐵柔化技術》。1784年英國人亨利·科特(Henry Cort)發明“攪煉法”,類似中國炒鋼。西方鑄鐵才大規模變成鋼。18世紀,西方才進入鋼的時代。
19世紀,西方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獲得飛越性發展。其關鍵技術似乎還是中國人提供:美國人威廉·凱利(William Kelly)在1845年請了四位中國煉鋼技工到美國肯塔基,發明了轉爐煉鋼法,於1851年申請了專利。後來他指責英國人貝塞麥1855年剽竊了他的這項專利……
事實證明,西方的冶鐵煉鋼技術完全來自中國。
西方曆史說古羅馬能煉鐵,隻是故事。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說“在所有各種鐵之中,以中國鐵為最好……”編故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已發明了鋼。還有說赫梯人把鐵看得像黃金一樣珍貴,也正好說明西方缺鐵。
04 海上鐵鍋之路
為了證明波斯阿拉伯以至西方長期缺鐵少鋼,再補一個證據:中國除了向西方運送絲綢、陶瓷、茶葉……還向西方輸送鐵器,尤其鐵鍋!
鐵鍋?就是在中國最日常、最廉價、最不起眼、與陶瓷比起來相差十萬八千裏的黑乎乎鐵鍋?是的。
因為鐵鍋是用鑄鐵做的。西方長期不能生產1200度以上高溫冶煉出來的鑄鐵,跟西方長期沒有1200度以上高溫燒製瓷器是同一個原因。
1987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廣東陽江近海,發現一艘800年前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2007年整體打撈出水。南海一號載重400噸。這400噸裏,除了裝載瓷器之外,竟然裝了130噸鐵器,大部分是鐵鍋、鐵釘和鐵錠!
沉船上的鐵鍋大多粘黏成一摞一摞,能分拆開來的比較少(圖19、20、21)。
鐵器構成這艘遠洋商船裝載的兩樣大宗商品之一,不可思議。這些黑乎乎廉價笨重的鐵鍋、鐵釘、鐵錠,竟然可以與精美的瓷器分庭抗禮,占了裝載貨物重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因為鐵器是裝在船的上層貨倉,重心不穩,導致了船的沉沒。
有人問:“在800多年前,難道中亞、西亞、歐洲等西方人連鐵鍋都造不了,以至於把鐵鍋當成高科技產品,而從宋朝大量進口?”(百家雜評)
鐵鍋的確是宋朝大批量出口的高科技工業產品。
古代西亞和西方人就是造不出鐵鍋。鐵鍋對於12-16世紀的西亞歐洲地區(前述15-16世紀,波斯依然進口中國鐵鍋),是千真萬確的奢侈品。
晚至明朝,瓦剌人與明朝戰爭,據網上一篇文章,說其中一條理由是“你們大明賣的鐵鍋太貴了!”“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一口鐵鍋引發的血案”。《大明會典》規定“鐵鍋並硝黃鋼鐵,俱行嚴禁”……鐵鍋對於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也是戰略物資。
中國海運出口鐵鍋,廣東佛山是一個生產鐵鍋的基地。
中國出口海外的瓷器,國外有大量保存了下來。而中國輸往海外的鐵鍋則沒有什麽留存下來。但人們不能遺忘這個重要的曆史事實:中國曾經向西亞和西方大量出口鐵鍋,可謂有那麽一條“海上鐵鍋之路”。
沉船還裝有大量的鐵釘鐵條(圖22),用竹篾進行包紮,數量非常大。鐵釘個體較大,大都有20多厘米長。根據金相分析:這些鐵釘是炒鋼鍛打。
這就意味著,這些炒鋼製的鐵釘鐵條,進一步鍛打之後,可以成為鋼鑿,成為鋼製刀具等器物。
有了鋼鑿,才可以開采石材,建造石塊建築。
由此可以推斷,西亞和西方的大石塊建築,應該是在宋朝中國大規模出口炒鋼鐵釘、鐵條和鐵錠之後。
還可以推斷:晚至12-13世紀南宋時期,西亞和西方依然極度缺鐵少鋼。在那裏鋼鐵差了不多與珍貴的瓷器等值!這才導致這艘商船冒著翻船的危險,盡量多地裝載了130多噸占貨物總重量三分之一的鐵器。
所以,在西亞西方煉出鑄鐵之前,中國出口還有一條“海上鋼鐵之路”。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沒有鋼鑿,就不能雕鑿加工石頭。
再次重複:“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不知鑄鐵器”
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沒有鑄鐵,沒有鋼鑿。所以:
巨石金字塔是假的!
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是假的!
古希臘古羅雕刻是假的!
鋼鑿是硬道理!
沒有鋼鑿,所有西方古代塊石建築和雕刻都是編故事。
筆者質疑西方古代曆史,絕不意味否定18-19世紀以來西方現代科技文明的巨大成就,絕不否認西方現代文明為全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
筆者質疑的,是西方虛構自己的古代曆史,把西方打扮成自古就文明、自古就無比輝煌高大上的假象。
中華文明才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古老的文明。西方根本地是受到了中華文明的滋養,才現代崛起。
(完 )
作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 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