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花園摩洛哥風情(19)—-舍夫沙萬(Chefchaouen): 旅行團中午以後從菲斯(Fes)古城向北行駛 198 公裏山路向舍夫沙萬(Chefchaouen)行進,雖然一路山間公路,但山野普遍綠鬱蔥蔥,表現出北大西洋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當然這種氣候的變化和改善是相對於摩洛哥南部地區的氣候環境而言的,旅途經過的不少河床大部分裸露,河床中部僅有的纖細的水流….,也有可能與目前摩洛哥處於冬季原因有關吧,但應該感覺到從總體來說摩洛哥的北部區域也並非雨量和地下水極為豐富的地區….。經約 3 小時51 分鍾山道旅程,天色也逐漸失去光亮….。
第二天是27日,閑逛舍夫沙萬(Chefchaouen)開始了….。
舍夫沙萬(Chefchaouen)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它位於摩洛哥北部的山區,它是舍夫沙萬省的首府,以其藍色建築而聞名,因此被昵稱為“藍色之城”。但實際上從遠處高處眺望舍夫沙萬的話,看不出它與其它城市的區別,因為舍夫沙萬的建築“靛藍”色一般隻刷到建築或街道牆麵的2米左右高度,由於建築距離和街道都很狹窄,雖然舍夫沙萬是沿山坡而建,但從遠處眺望是看不出“藍色之城”美譽的,宣傳廣告的圖片與實際情況是大相徑庭的…..。但如果置身於其中又是另一番感覺,它的“靛藍”色賦予了這座城市特殊的氛圍,它獨特的魅力給人一種不真實的印象。上部白色下部藍色的房屋,整個城市似乎沐浴在靛藍與白色之中。漫步其中,仿佛置身夢境。
這座城由穆萊·阿裏·本·拉希德(Moulay Ali Ben Rachid)於 1471 年建立,也有人認為是柏柏爾人建立的,穆萊·阿裏·本·拉希德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遠親。最初的定居點隻有一座小堡壘,現在被稱為舍夫沙萬的城堡。建造這座堡壘是為了保護該地區免受葡萄牙侵略者的潛在襲擊;當時,葡萄牙正在對摩洛哥北部城市和城鎮發動攻擊。
舍夫沙萬(Chefchaouen)原本並非以其獨特的“靛藍”色著為建築和環境的塗裝,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上世紀1930年左右,一些猶太難民來到舍夫沙萬避難。據說他們將靛藍色視為象征天空和天堂的顏色,因此開始將建築的局部刷成靛藍色,以表達對神的敬意。另一個原因是猶太人使用這種顏色來區別於代表穆斯林文化的綠色,而綠色曾用於粉刷摩洛哥其他城鎮的許多門窗。另一種原因是藍色可以驅趕蚊蟲,還象征著平靜與安寧。這一傳統從20世紀30年代延續至今,也成就了今天的“摩洛哥藍”….。
照片(1): 舍夫沙萬(Chefchaouen)遠眺
照片(2): 舍夫沙萬古老的麥迪娜(Medina)區進口
照片(3): 麥迪娜(Medina)區中的古城堡
照片(4)至(9): 如夢如幻的舍夫沙萬麥迪娜(Medina)街道與庭院
北非花園摩洛哥風情(20)—-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的麥迪娜(Medina)區:27日,下午我們結束了舍夫沙萬(Chefchaouen)的閑逛後返回薩布蘭卡(Casablanca)。從舍夫沙萬 (Chefchaouen)向西南行駛 341 公裏可達薩布蘭卡(Casablanca),全程約 4 小時 55 分鍾。旅行車經過一段雙向雙車道的地區公路,這也是摩洛哥的國道,然後行駛在摩洛哥為數不多的高速公路上。這是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的北部地區,也是摩洛哥北大西洋的沿海地區,沿途景色豐滿宜人,分布廣袤的椰棗樹林,這種椰棗樹林在水源比較豐富的峽穀區域以及摩洛哥北方眾多地區都有大麵積的種植,椰棗也是摩洛哥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在接近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區域時有不少現代化的建築在車窗前閃過,一排排幹淨整潔的住宅區也在車窗前靠近,呼嘯而過的遠去….。明天28日是我們離團開始我們在摩洛哥最後4天自由行的日子,跟團旅行的日子結束了….。
在車上的時間裏,從導遊嘴裏得知,跟隨旅行團7天摩洛哥的大叔級司機,是該旅遊公司的合同工,他1.7米不到的中等個,大約40來歲的樣子,留著黑卷的絡腮胡子和強壯的身體,從來聽到他沒有開口說話,每天隻是默默地工作,據說旅遊公司每晚支付他額外的140迪拉姆左右(約15美金)的住宿費,這點錢能住一個什麽樣的“旅店”就不得而知了….,據說他為了家人而積攢每一筆錢,每晚在車上的行李搬空後,就住在車上後部的行李空間中….。震驚之餘包含著敬佩,他是旅行團中每天工作最累最辛苦的人,清晨每人的行李一件件的搬上車,傍晚車到酒店後又一件的搬下車,無聲無語。雖然我們都事先支付了全部的小費給旅遊公司,但大家在行程結束到達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後,最後一次的由他搬下全部行李,大家分別手握一筆額外小費上前與他握手….,這也是一筆最值得的小費,他由於興奮,漲著微紅的臉,高高舉起豎著大拇指的雙臂…..。
28日,自由行開始了,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的麥地那(Medina)占據著城市中一個特殊的位置,位於港口灣和哈桑二世清真寺之間。城牆長四公裏,周圍有八個城門,其中南側最為突出的是巴布馬拉喀什(Bab Marrakech)門。這些大門附近的狹窄小巷是大多數商店所在的地方, 麥地那的其餘部分仍然主要是住宅區, 它分為三個區域:麥地那本身、猶太區和特納克區。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卡薩布蘭卡的麥地那(Medina)這座古城幾個世紀前是安法(Anfa)城,是柏柏爾人在公元 7 世紀左右建立的城堡。麥地那(Medina)古城處於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東、西、南三向的中心位置,北鄰港口和大西洋。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的城市發展圍繞其麥地那(Medina)和港口發展起來,麥地那麵積約50公頃。在麥地那的北側,麵向港口,會看到卡薩布蘭卡 18 世紀防禦工事的最後遺跡。這座堡壘被稱為斯卡拉(Sqala), 從這座堡壘可以欣賞到北大西洋的景色。
摩洛哥各個城市的麥地那(Medina)市場的老板們都很會做生意,如果不想買東西的話盡量不要開口問價,否則這些賣家們有可能讓你很難脫身,他們有一種“不賣出商品誓不罷休”的勇氣,會糾纏你很長時間。龔“老爺”在菲斯(Fed)古城遇到一位小老板,一路尾隨至上百米,直到進入小客車還在車窗外不停地向你搖晃手中的商品….。
照片(1): 巴布馬拉喀什(Bab Marrakech)門
照片(2): 麥地那(Medina)古城的西側商店
照片(3): 龔“老爺”在斯卡拉(Sqala)堡壘上準備向大西洋開炮
照片(4)至(6): 麥地那(Medina)古城內的商鋪
照片(7): 麥地那(Medina)古城內的香料店
照片(8)(9): 麥地那(Medina)古城內的蔬菜水果和海鮮攤位,其價位都很便宜,如非常甘甜的葉桔5~10迪拉姆1公斤,合0.5~1美元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