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晨

心情記錄、讀書筆記、人生感悟、生活漫談。全部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正文

永不放棄

(2025-10-30 16:38:25) 下一個

1937年10月6日,馬裏奧·卡佩奇生於意大利北部城市維羅納。

他的童年注定要在顛沛流離中度過。

因為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已籠罩歐洲,希特勒已上台成為德國元首,再過一個月,德、日、意正式結盟,成為軸心國。

三個國家磨刀霍霍,似嗜血的動物,睜著血紅的眼睛,隨時準備撲向獵物。

1939年9月1日,

納粹德國以58個師、2500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閃擊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卡佩奇的父親是一位空軍飛行員,卡佩奇才來到人間沒幾個月,父親就在一次戰鬥中喪生了。他的母親是一位詩人,一開始,母親懷著單純的愛國熱誠,寫了很多作品支持戰爭。自從丈夫死後,她就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在他人的影響下,漸漸成為一個反戰人士,加入了反戰同盟,寫了許多反戰詩文。

 

19411月的一天早晨,

卡佩奇母子兩人正在吃早餐,突然,“嘭”的一聲巨響,門被砸開,來了六個如狼似虎的警察。他們先一腳踢倒了卡佩奇家的餐桌,又推倒了他家的家俱,將他家的所有門窗全部打壞,最後抓著卡佩奇媽媽的頭發往外拖。卡佩奇撲上去拉媽媽,被一個警察一腳踢倒在地。四歲的小孩嘴角流著血,從地上爬起來,淒厲地喊著:“媽媽、媽媽”,媽媽奮力站直身體,停住腳步,對卡佩奇說:“孩子,不要哭,要堅強。一定要等到我回來。”

母親被抓走了,至於她的子女如何活下去,政府是不管的。

四歲的小孩又有什麽作為呢?先是吃家裏的東西,家裏的東西吃光了,他隻好沿街要飯。鄰居們不敢收留他,隻能偷偷塞給他一些吃的東西。

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偷偷塞給他一條長麵包,他吃了整整一個星期。沒有吃的時候,他就拚命喝自來水,肚子灌足以後,他就感覺沒有這麽饑餓了。一到夜晚,是他最孤獨無助的時候,因為經常有比他大的乞丐欺負他。晚上,他每每蜷縮在橋洞裏、樹林裏、破敗的教堂裏,用舊報紙、破衣服蓋在身上,在冷得瑟瑟發抖中,無限思念著媽媽。

在夢中,他哭喊著:“媽媽,媽媽,你在哪裏?”

 

此時的媽媽也在受難中。

她被關在德國慕尼黑附近臭名昭著的達豪集中營。

4年來,有20萬人在此死去。他的母親曾親眼看到,一個虐待狂獄卒,在一個早晨,在操場上,當著500個囚徒的麵,強迫1個囚犯仰麵躺在地上,他把一根2米長的棍子放在這個囚徒的脖子上,然後他站在棍子上,像玩蹺蹺板一樣,慢慢使那人窒息而亡。那一次這個畜牲用同樣的方法殺死了12個人。500人站立不動,頭埋著,一聲不吭……

媽媽沒日沒夜地做著苦力,一天隻有三兩飯充饑。她有一次看到一個蓋世太保公開侮辱她的一個同伴時,她因為無法救她而差點自殺。在無邊的黑夜裏,她告誡自己:“你不能死,你的兒子在外麵等你。”

每天晚上,媽媽都向上帝禱告:“主啊,無所不能的主啊,請你保守我的兒子,所有的痛苦都加給我吧,所有的負擔都交給我吧,隻求你讓我的兒子平安喜樂”。

就這樣在日日夜夜的思念中媽媽度過漫長的4年。

 

1945年429日12時,

美軍第45步兵師衝進達豪集中營,在無數屍體和少數活著的人中,美軍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媽媽。媽媽被緊急送進了醫院,媽媽隻治療了三天,稍微恢複一點元氣,便堅決出了醫院,她對醫生說:“我的兒子在等我”……

媽媽在一切可能藏身兒子的地方進行尋找。

一個月後,在一個小鎮的廢墟邊發現了她的兒子。

和四年前相比,兩人雖然都已形銷骨立、麵目全非,但兩人幾乎同時認出了對方。孩子隻叫了一聲“媽媽”就昏了過去。

在醫院裏,醫生不敢相信,這個隻有20多斤的小孩已有9歲。這個氣若遊絲的男孩,經過醫生一個月的全力搶救,終於緩過了勁,活了下來。

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到如此悲慘的命運,媽媽決定遠渡重洋,投奔在美國留學的弟弟。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她拿到了簽證,於當年8月抱著孩子來到了美國。

初到美國的兩年中,卡佩奇基本不說話,也不敢和人交往,媽媽一不在身邊就會哭泣。媽媽隻好沒日沒夜的陪他。陪他說話,唱歌給他聽,牽著他的手去各處看風景。慢慢地,卡佩奇開始喜歡說話,變得活潑起來,體重也慢慢在增加。媽媽最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孩子,你是最棒的,我愛你。你永遠不要放棄。”

12歲起,卡拉奇開始上學,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智力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幾年後,表現出對數學物理特別的天賦。

22歲那年,他考上了大學,4年後順利拿到了學士學位。同年,他又考上了哈佛大學研究生,1967年他在哈佛大學取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接著他進入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作了一名助教。他立誌獻身醫學,為千千萬萬人造福。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研究人體基因理論,試圖通過對人體有缺陷基因的置換來治療疾病,恢複人的健康,這就是人體基因打靶技術。

他十多年如一日地工作,當他的團隊有人出現動搖離開,當有的團體撤回了資助,當有人報之於白眼,連國家衛生部都對他的研究方向表示懷疑時,他沒有絲毫動搖。

他說:“我永遠不會放棄,和二戰時的苦難相比,我現在的困難簡直微不足道。”

1989年,他的基因打靶技術論文發表,一下子轟動了全球。有媒體形容這是繼阿波羅登月以後改變人類曆史的“第二大步”。此時,他白發蒼蒼的母親離開人世已有三年。

1994年,他被評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他被吸收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08年10月8日,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他在感言中說:“媽媽的鼓勵是我一生的動力。他給了我太多的愛,我懷念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