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追根溯源的人,是不會展望未來的。
--埃德蒙·伯克
從今天開始寫一些我老家的故事。我擔心年頭久了,有些記憶會慢慢變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希望能夠盡早用文字記錄下來,將來可以幫助自己回味。
第一節 難民聚集地
我的老家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的一個小山村,叫“葉莊”;村子位於桐柏山的崇山峻嶺之中。桐柏山是淮河的發源地,也是連接秦嶺和大別山的一段山脈;它不僅僅是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界處,也處於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割線上。
我們那個縣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和丘陵地帶;我的老家所在的村子更是深藏於高山之中,是鎮上最偏遠最閉塞的地方,遠近聞名。從我們村到鎮上的鎮政府和鎮中學所在地,要翻越兩座大山,走十裏崎嶇不平的山路,之後還要走將近二十裏的土路;路上還要趟過好幾道河。雖然算不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在我小時候,出一次村子到附近的鎮子,都是極其艱難的事情。
我們老家到底有多落後呢?直到1996年我大學二年級時,我們村才通了電,後來才有了電視機。也就在那時前後,我的一個小學同學開始經營一個小客車,每天從村裏往返於縣城之間。
別看我家的村子名不見經傳,周圍可都是名震天下的曆史名城。我們家位於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處,雖說山高,可是皇帝們並不遠:向南五公裏是湖北隨州市地界,向西五公裏是湖北襄陽市轄地,西南是信陽市,西北是南陽市。這些都是曆史上兵家必爭之地,經曆無數戰禍。正所謂:九裏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可是,偏偏我們家所在的村子,位於大山之間,交通落後,人口稀薄,王侯將相也看不上眼。因此,村子成了附近老百姓躲避戰禍和災荒的世外桃源。我們村躲過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也避開了國共內戰;村裏人才能世代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太平。
我查過縣誌,當年日本兵最遠也就到過我們村外的大山下,就知難而退了。正所謂: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我們那個小村子叫葉莊,應該最早是姓葉的人家進山開創的。在我小時候,村裏其實姓葉的隻有四個大家庭。其餘都是別的姓的,比如張、孫、馬、朱等等。根據我的了解,這些家庭大部分都是先後從山外的村鎮和更遠處的平原地區遷進來的;原因無非是躲避戰亂、災荒等等。
其實,連我父親本人也是在十幾歲時從幾十裏外的鎮子裏逃難進山的。他的身世非常複雜,以後我找機會再談談。他的幾個堂兄弟也是從附近的唐河縣逃難進了我家附近的村子。
所以我說,我們村就是一個難民聚集地。
第二節 我家的窮親戚
中國的曆代農民,其實絕大部分時候都很窮。小學時學過一篇唐詩,描寫農民的艱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長大了,才知道這是作者李紳寫的《憫農詩二首》之一,第一首的描寫更加發人深省: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我家自然也很窮,但是在我們那個小村裏,還算中上之家吧。
家家都有窮親戚,我單說我記憶最深的兩組遠方來的窮親戚。
我親生祖母的老家是唐河縣源潭鎮,位於南陽盆地裏,說起來也是河南的大糧倉之一。我祖母的姐妹,就是我父親的姨媽們,一直在那裏生活。在三年大饑荒期間,我父親的姨媽家窮得揭不開鍋,就讓孩子們翻山越嶺到我家求助。在那個餓殍遍野的時候,我們家也幫不了什麽;他們隻好無奈地回去了。這是我父親生前親口告訴我的。我們後來和這些家親戚斷了聯係,我父親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少人從大饑荒中存活下來。
在我上小學一年級那年冬天,家裏突然住進來五六個人:兩個中年長輩,三四個壯小夥兒。我聽父親講,他們都是我父親進山前老家的親戚。他們進山來,借住在我家,目的就是到山上砍伐山上的野竹子,做成掃把,然後運回老家販賣。
這些平原地區來的人,幾乎從來沒有上山幹活的經曆。我二哥就教他們如何砍伐竹子和木柴、如何打捆等等。他們經曆的重重艱辛,可想而知。
其中一個長輩,非常和藹,是他第一個告訴我我們村所屬的省、市、縣行政單位。他們每天晚飯後給我們講了很多有意思的謎語和故事,我非常喜歡聽。其中一位少年還向我展示了俯臥撐這種體育運動,讓我大開眼界。每天放學後,我會去看他們編織和熏燒掃把。
幾個月後的深冬時節,他們拉了滿滿幾車子掃把,滿載而歸。一連好多天,我放學後都衝著他們離去的方向,看著山路盡頭的高山,悵然若失。
解放後的浩劫,都沒有躲過,尤其是三年大饑荒。
那麽,有沒有躲過十年浩劫?
我的家鄉也在農村,好像80年代初就有電了,因為我記得我們看電視劇“霍元甲”,不過那時常常是晚上9點才會有電。我們用煤油燈,每晚電來的那一霎那都是一陣開心:)
你的家鄉96年才有電和電視機,那之前收音機一定有吧,確實有世外桃源的感覺!
居士寫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