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璋博客

此博客收錄了我近年來的散文。希望能與筆友交流,並不吝予以批評指正。
正文

高行建 馬 建 劉心武

(2023-07-20 18:29:04) 下一個

  高行建、馬建,在香港我不但見過麵而且有過接觸,唯劉心武與我沒有一麵之緣。但在這三人中,我最崇敬的卻是劉氏。因為,在共和國的文人圈中,他是敢於承擔,把出了事的責任全部都歸到自己身上的,極其罕見的一位。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是由高行建推薦給當時任《人民文學》主編的劉心武,此後,劉與馬也成了朋友。小上星期,我去參觀印度廟,看了這座性廟的雕塑,它使我想起了描寫西藏民情風俗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該小說的作者是青年作家馬建,我見過此人,並且有過短暫的接觸。馬建到香港後,我在香港作家聯會的會議上見過,並同桌吃過飯。他長頭發、長胡子,好像總是睡眠不足,無精打彩似的,見人話少,說不上兩三句。但他的太太戴小姐,卻是話語多多,酒桌上都是她的聲音,因為,她是在香港政治刊物《百姓》當編輯,對內地的情況很了解。所以,她每次來開會,總要說許多政治笑話,不但有趣而且新鮮。

    有一次,她坐在我身邊,我問她“馬先生怎麽沒有來?”這位高挑的美女輕鬆地告訴大家說:“我們已經離婚了。”我又問“那你,現在還在《百姓》嗎?”她刁皮地答道:“我不做百姓了!”我雖然聽得一頭霧水,但又與她開個玩笑說:“不當百姓,那你要當官了?”“《百姓》被人買了,買了,就倒閉了,我們都拿了遣散費,不做《百姓》就做其他的了。”她說得依然很輕鬆,根本沒有一點失業的感覺。

    後來,我聽說《百姓》雜誌賣了千萬港元,買後就停刊了。到底是誰買了呢,找不到答案,《百姓》是陸鏗和胡菊人合辦的。在一次作聯的換屆會上,會長曾敏之提名胡菊人,並要大家投胡一票,結果胡菊人當選為理事,後來,公布新一屆理事會的名單時,胡菊人當了副會長。再後來,又聽說胡菊人去美國定居,作聯文友為他送行。

    說起《百姓》那要牽連到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身上了,胡耀邦下台就是因為《百姓》呢。

    1985年6月1日《百姓》刊出了長達2萬字的《胡耀邦訪問記》,此文發表震撼了世界,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共領袖前所未有的開明形象,但最後導致了胡耀邦下台。5月底,胡耀邦接受了在大陸被關押22年的罪犯而到香港後任《百姓》社長、紐約《華語快報》發行人陸鏗教授的訪問。

    訪問一結束,陸鏗即拿起話筒,一句一句地讀了訪談的內容,香港方麵做電話錄音,編輯一夜沒睡,第二天在香港各大報刊出,整個香港被轟動了。

    說起陸鏗,我最後見他一次麵,是在2001年1月30日高行建應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邀請的三天日子裏。記得,星期三上午在城市大學大禮堂,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作以“文學的語言”為題的講演。演講會分主會場和分會場,因講座是發票的,當時能拿到一張中心會場的票是極不容易的,會場黑壓壓的全是人頭,聽者數以千計。

    演講會由陸鏗教授主持,他介紹了高行建也介紹了高教授的新女友楊女士,一經介紹就掌聲暴起。楊小姐年輕、漂亮,頭發的形態很時髦、很特別,正麵看去像一個門框,黑門框裏顯露出一張長方形的白臉。楊小姐是現代女子,但從她的發型來看,似乎還有些少古代淑女那種含羞的韻味。

    會上氣氛熱烈,從與會者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充滿著敬佩、仰慕......,人人為中國人、為中華民族而驕傲、自信、自尊......。由此,我想起了第一次與高行建見麵的情景。那是,在2000年高氏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前不久的事。他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講授戲劇創作,有一天晚上,他也到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講授戲劇創作問題。

    當時,我在《香港文學》雜誌當編輯,每一期封二均有刊出大陸或海外訪問香港的作家、教授的照片和極為簡單的報導。因為,《香港文學》隻有兩個編輯,八十高齡的劉以鬯總編外出不便。所以,外出聯絡、照相、采訪等當然都落在我身上了。

    出席講座者,包括我在內總共隻有7人。大多是本港寫劇本的創作者,其中兩三位我都認識。按正常情況,我拍完照片就走了,但當時情況特殊,因為,人數太少,場麵太冷清,我一走剩下6人,這對講者和聽眾都不好,再是我一走,可能別人也會走。所以,我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堅持到底。我的出席是代表《香港文學》,也是在場的唯一傳媒,撐場當然要一撐到底了。這位文雅、文靜的白臉書生,讓人一眼看去就會認定是個做學問、有修養、有墨水氣質特殊的學者。但他不善辭令,不是風趣、幽默,能天南地北談笑風生的那一類演講者。

    在講座結束後,我也沒有與高教授多談些什麽,隻告訴他下一期《香港文學》會刊出照片,刊物要自己買,在巴黎也可以買到。因為,郵費太貴雜誌社負擔不起,所以,很對不起,無法給你寄去刊物。《香港文學》雖然,不能與美國的《時代》雜誌比,但能在《香港文學》刊出彩色照片也是不太容易的,也有不少人為此感到榮耀。當時,我萬萬沒有預料到,他後來會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我聽了高氏的兩次講演,前後對比真有天壤之別。俗語雲:“時來頑鐵生輝,運轉黃金失色”這對時來運轉是生動的注腳。

    說發表後,因為,當局說是違反了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許與小說描寫了僧人的性事有關吧。劉氏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一人承擔,寧願自己掉了官下了台,也不讓朋友受到牽連。

     如果,當時劉主編為了自保而把責任都推到高行建和馬建身上,那麽,高行建還能移居法國?還會獲得諾貝爾獎嗎?所有說,劉心武不但為保護朋友立了功,更為中華民族立了功。

(本文在《澳洲新報》2016年10月8/9日《澳華新文苑》刊出時題目改為《香港舊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