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璋博客

此博客收錄了我近年來的散文。希望能與筆友交流,並不吝予以批評指正。
正文

凱阿瑪噴泉觀賞隨筆:她淨化了你心靈的塵霾

(2023-07-14 00:45:16) 下一個

   一位青年作者手裏拿著一本《西遊記》在我麵前一晃說,胡老師,我要寫一本《孫悟空遊地球》,你幫我指點指點吧,接著便說了故事的開頭:孫悟空護送唐僧到達西天後說 ,師傅我完成任務該走了,於是唐玄娤舉起雙手脫去戴在他頭上的“緊箍兒”。孫猴子拜別了師傅和師兄弟,翻身衝天飛奔而去。可能是太過興奮飛得太高,一下子就飛到了南半球,落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他大喊道:“啊,我自由了,我要遊覽完整個地球,才回去再當我的猴王!”此時他興奮若狂地提起一萬五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往腳下一捅,捅出一個大洞,突然“轟” 的一聲巨響,一根水柱把他噴上天空,他定了神即站在彩虹上俯瞰四周:一根銀柱衝藍天,漫天海鳥舞翩翩,團團礁石怪模樣,碧浪萬頃肆騰翻......

 “啊,這幅奇景在哪裏?”我喊道,答曰:“K------” 我突然發一身熱汗醒來了,啊,原來是一場夢幻。既然,做夢都想去凱阿瑪看噴泉,那就向澳華會提出吧。兩天後,葉先生即告訴我,組織了人員安排了車輛就出發。

    11月22日(中國農曆十月十八日)上午,澳華會派三位職員兩男一女護送我們六個老人出發了。車開了兩個小時,跑了120公裏,到了凱阿瑪小鎮,我們先參觀了市容,午飯後即去觀賞噴泉。

     我在觀察平台的欄杆前立定,掏出望遠鏡盯住直徑2.5米的洞口,它離海平麵30米,洞口大約像個橢圓形的,可以直接看到海水。兩頭都有一條約半米深的溝壑,洞下大上小,像個倒置的漏鬥。從平台向下到洞口是一片大斜坡,然而,從洞口向海麵卻是相對應的上坡,構成一個V字,但坡度卻緩得多。洞口恰好在兩塊大礁石的交接處,洞口首尾均有一條天然的幹溝,恰好構成一個十字,這個十字將大礁石分成四個板塊。

    可以想象現在這個洞口在未形成之前就是最薄的地方,在被突破後,洞口越小噴射越高。隨著時間的流逝,洞口會越來越大,噴射就會越來越低,最終使噴泉消失。這是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事了。

    噴泉大約隔三四分鍾噴一次,有大有小,每次噴射雖然發出巨響但聲如悶鼓,感覺不是那麽實在。觀賞了一陣之後,我走下坡到海岸邊去觀察,即見有一條露天的鴻溝約長30米之後就被約20米的礁石覆蓋,驚濤駭浪可直湧至洞口處,當受阻時即刻爆發向上噴射。

    這是我細心觀察後的估測,但海岸邊這一團團一堆堆的火山岩都需要地質學家來進一步考察、解釋,還要請探險家到洞內去考測、丈量。

     凱阿瑪噴水洞是全球最大的噴水洞。於1797年12月6日,由一位出生於英格蘭的外科醫生喬治.貝斯駕駛捕鯨船航行到此第一次發現這個奇特的天然景點。現在,它每年有約90萬人前來參觀,所噴出的水柱約有十多米高。噴射的高低與當地月球的引力,海潮的漲退,風力的大小以及風向等因素都息息相關。

    俗語雲,滴水穿石,那是從上到下而這個噴水洞卻是海水由下而上浪打侵蝕了無數個億萬次,下麵全被掏空了,上麵隻留一個口,又像一個大肚子的陶罐。奇怪的是它在2.6億年前就形成了,可是卻在二百多年前才被發現。

    從岸邊上來之後,我又到噴泉前去觀望。葉先生看見我還在噴泉前流連忘返,於是,要我轉身與噴泉照一張合影,他拍了幾十張,但終於成功了。我高興極了,抬頭望見岸頂上那白色的燈塔,心想這是人工與天然絕妙的配搭,使得這一幅奇特的美景美上加美。當我再轉身麵對噴泉時,陽光更加明媚,太平洋的暖風拂麵並夾著特殊的海味......

   此時,我的心更加平靜、愜意了,整個人浸泡在大自然中好像是被沐浴被淨化了似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