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有很多宗教,這些宗教都有一位或多位創始人。這些人士又會尋找一位或多位古人來當這些宗教的太上祖師爺。本文探討所有太上祖師爺還沒出生之前的宗教情況。
這個研究的範圍隻限於中國通書明理的賢士。因為不明不白的人,作繭自縛,作怪作祟,智者賢士不參與他們的所作所為。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擺出拒絕的態度,不參與無聊的話題。謠言止於智者。很多宗教跟謠言分別不大,參與討論的不是智者。《論語述而》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古老相傳,言不出五經,沒有意義。中華道統能折服曆代四海英才,個中定有股從天上來的浩然正氣,就是創造天地萬物的至高獨一真神吹在我們身軀內的靈氣。雖然我們已離神久遠,也什麽都忘了。上天憐憫。爾民蒼旻之下,萬種辛酸,無處可訴。孟子、文天祥、蘇東坡,都滿胸浩氣,塞乎天地。蘇東坡更覺得是氣也,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潮洲韓文公廟碑)。這個觀念就是永恒永生的觀念,此氣者長存於天地之間,不生不死。
本文希望能研究和引證一個論點——中國的高等智者賢士沒有偶像崇拜。智者賢士並不一定是讀書人,例如倉頡和神農,他們可能沒看過多少書。讀書人不一定是智者賢士,倒多是偶像(名利)的崇拜者。毫無疑問,我們是罪人,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對真神已生疏久遠,這是事實。我們不歸順基督,求神給我們時間,給我們憐憫,就像亞伯拉罕求你一樣,奉主耶穌基督聖名求。
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很多人物都作出具體的行動來反對偶像崇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韓愈。在他的《原道》中,駁斥佛老之非。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大同)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韓愈為唐朝之後儒家之模範,推為孔孟之後第一人。韓愈再寫《諫迎佛骨表》,反對皇帝迎佛。皇帝怒,要賜死他。經許多大臣援救才得以免除死罪,流放到偏遠的潮州(這種昏庸的皇帝統治了中國幾千年)。後人如王充、李贄、王夫之、戴震等智者賢士,都不會苟同愚昧的偶像崇拜。
利瑪竇在來到中國之前,於1577-1581年在印度果阿修道院進修了四年的佛學。他穿著僧服來到中國,這是當時耶穌會會士對遠東的看法和決議。1592年春,利瑪竇往廣東南雄拜訪瞿太素。瞿太素將利瑪竇引介入士大夫的圈子中。利瑪竇先後曾與一百多位中國士大夫往來。《利瑪竇中國劄記》記錄了瞿太素在南昌白鹿洞書院,介紹利瑪竇認識章潢及其門人弟子,章潢(本清)為白鹿洞書院山長。利瑪竇寫道,“聞名的白鹿洞書院,是研究人生哲學的場所,院長章本清”。
瞿太素為利瑪竇引薦日多,瑪竇方知中華所尊者非佛,而且抗佛,才廢西僧之名改稱西儒,從認同佛教轉向抗佛,轉向合儒。他脫去僧服,改穿儒服。後來利瑪竇與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馮應京、李日華等當時人物交往。利瑪竇還與葉向高、鄒元標、曹於汴等東林黨人接觸和交流。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當時利瑪竇與徐光啟等交流,尚有周子愚、瞿式榖、虞淳熙、樊良樞、瞿汝夔、曹於汴、鄭以偉、熊明遇、陳亮采、許胥臣、熊士旗等人”。這就是利瑪竇在中國的經曆,以及他眼中看到的中國國情。他在中國上古文獻中,看到一位至高真神,無形無像,很像亞伯拉罕以前記載的至高真神。隻可惜當時羅馬教庭撕殺正烈,三十年戰爭,千萬人頭落地,到處叛教,各國紛紛退出羅馬教庭,都在搞本土化。中國也要本土化? 不成。不準。
巴比倫人把耶路撒冷燒為平地,聖殿全毀,以色列人被殺被擄,終於把愚昧無知的巴力偶像崇拜從以色列民族中撤底鏟除。我們慘受文革苦難,舊文舊物被燒被毀,遍地無神。隻是啊,今日又滿地愚昧無知的偶像。茫茫神州,何日清平,我主我神。這是我們中國基督徒心內的盼望,晝夜的禱告。本文將在《尚書》、《詩經》、《禮記》、《史記》、《周禮》等書中找出有關宗教信仰的文字,再在考古學找出有關宗教信仰的發現,然後試著去做一個總結,描述出上帝,曆代宗教官員製度,祭禮,和祭祖的製度。
祭: 祭不一定是宗教。大多是宗教。
祭禮: 國家規定統一製度化。隻有一個宗教,
祭祖: 國家規定統一製度化,非宗教,但提升至宗教的嚴肅性。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教化。
湯誓: 成湯討伐夏桀的誓言。
泰誓:《尚書》名泰誓。《史記》名太誓。周武討伐商紂的言。
封禪: 古帝王在泰山舉行封禪大禮,以祭祀昊天上帝。登高山者,以示崇高恭敬。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武王伐殷,諸侯大會於河南孟津。周武王譴責紂的罪惡,作泰誓三篇。泰誓上中下。其中言及上帝之文,恭錄如下。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考(周文王),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予小子(周武王)夙夜祗懼,受命文考(周文王),類於上帝,宜於塚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周人始祖薑嫄求子,以禋祀之祭禱告天帝,得子後稷。後稷長大後,蒙神祝福,種大豆,禾粟,麻麥,瓜果,都一片茁壯,旺盛,果實累累。就像創世記中的先祖蒙神祝福一樣。後稷舂穀為米,熱飯香氣上揚,再以大肥公羊燒烤,香氣升騰供神享用。後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至今仍是這個樣。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其中有四篇論及宗教、宗教祭禮的製度,請看以下四篇。
餕餘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請注意這祭字,祭不一定是宗教。)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這是祭物管理。)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
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有若烏陵與土明,出埃及記28:30。)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祭禮製度化,全國統一,隻有一個宗教。)
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鹹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上古祭物有如《利未記》一至五章。)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何為祖? 何為宗? 這裏是祖和宗之始。)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時也。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神不是上帝。)。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這還不是偶像崇拜,請容許我到概論那一段才統一分析,現先把第一手資料全找好。這裏是重點中的重點。)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嚐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嚐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嚐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嚐乃止。皇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曰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祭列代祖先之製。)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禮記祭義篇中,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死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淒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謂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這應該是孔子讀書得來的心得,與上古保持一致,不是創見,對嗎?)
司馬遷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曆史,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其中有三篇論及宗教、宗教祭禮的製度。請看以下三篇。
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天)命之君。
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武王乃作太誓。
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太誓就是泰誓,尚書與史記不是完全一致。)
自古受命帝王,曷嚐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到司馬遷,其禮儀已堙滅)。
虙羲封泰山,禪雲雲;
神農封泰山,禪雲雲;
炎帝封泰山,禪雲雲;
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顓頊封泰山,禪雲雲;
帝幹封泰山,禪雲雲;
堯封泰山,禪雲雲;
舜封泰山,禪雲雲;
禹封泰山,禪會稽;
湯封泰山,禪雲雲.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麵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商帝武乙由於侮辱神靈,遭雷震而死。春秋之後,多了很多小神,不討論。
孔子曰:“昔者堯命契為子氏,為有湯也。命後稷為姬氏,為有文王也。大王命季曆,明天瑞也。太伯之吳,遂生源也。”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後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複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黃帝後世何王天下之久遠邪。(今人皆以黃帝子孫自表。)
夏設官秩宗。與周宗伯等同,地位十分崇高,掌天地、神祇之禮。
商官名。殷製,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典,法也。此蓋殷時製也。商朝的宗教官:占、卜、多卜、巫、祝、史、作冊等。巫、祝:充當人和神之間的媒介。殷人尊神,上帝崇拜與祖先崇拜緊密結合。商代政治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政教合一。武甲時大盛。後武乙侮慢神而震死。
《周禮》是儒家經典,周公旦所著,西周有龐大的宗教官員製度,各司其職。不是官員,不得作宗教祭禮的工作(不是利未人,不得作宗教祭禮的工作)。《周禮》一書,有如《利未記》,或摩西的律法典章,隻是君王是天子,兼大祭司。隻有天子才能齋戒沐浴三天後祭天,這有別於以色列人的君王不能作大祭司的祭禮。君王壟斷了上帝祭祀,有如祭司與利未人,聖經中有先知突出平民階級。中國史上未聞先知發言。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鹹陟。其經運十,其別九十,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
以八命者讚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則眡高作龜。大祭祀,則眡高命龜。凡小事,蒞卜。國大遷、大師,則貞龜。凡旅,陳龜。凡喪事,命龜。卜師掌開龜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義兆,四曰弓光。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雷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
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
占人掌占龜。以八筮占八頌,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眡吉凶。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鹹,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
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
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
大祝掌六禍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
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災兵,遠皋疾。
喪祝掌大喪勸防之事。
甸祝掌四時之田表貉之祝號。
詛祝掌盟、詛、類、造、攻、說、禬、禜之祝號。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國有大災,則帥巫而造巫恒;祭祀,則共主,及道布,及蒩館。凡祭事,守瘞。凡喪事,掌巫降之禮。
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冬堂贈,無方無算;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則與祝前。
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旱暵,則舞雩。若王後吊,則與祝前。凡邦之大災,歌哭而請。
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於國,正都禮與其服。若有寇戎之事,則保群神之壝。國有大故,則令禱祠。既祭,反命於國。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禮。凡祭祀,致福。國有大故,則令禱祠,反命祭,亦如之。掌家禮,與其衣服、宮室、車旗之禁令。
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各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國之凶荒、民之劄喪。
太宰有若大祭司,宰殺祭物牛羊。各職巫官有若擔任各項不同聖職事奉的利未人。周朝的巫官製度很可能就為商朝所流傳,商朝隻有在甲、骨和青銅器上留下文字,而周朝就留下很多書卷。隨著文字工作的興起所帶來的推理行為,慢慢地,不知經過多久,就取代了占卜。巫就轉為儒。易經就是一個明顯的轉化產品,又有占卜又有推理。又不知經過多久,巫官不見了,宗教不見了。
新石器時代的祭祀遺址已經發現了數十處,各文化類型都發現了專門用於祭祀的禮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樂器,說明樂舞已是當時人們祭祀和通神的重要手段。湖南寧鄉老糧倉的北峰灘山腰和山東泰安縣等地,都發現祭祀山川的青銅器祭祀坑。它們是用來祭祀上帝的,古代帝王就常在泰山舉行封禪大禮,以祭祀昊天上帝。也可以用來祭祀山川、湖泊、風雨和星辰。
張懋先生指出商代青銅器祭祀坑有三種——建築祭祀坑、墓葬祭祀坑和山種祭祀坑。商代青銅器最突出的紋飾是饕餮紋(獸麵紋),常用來祭祀天神、地祗和祖先等。祭祀祖先的青銅器在墓葬中有大量發現。祭祀天神、山川、湖泊、風雨和星辰等的青銅器發現於專門的祭祀坑中。商周青銅器獸麵紋代表的是商人心目中的至高神——上帝。整個獸麵紋在自然界找不到原型,雖然有的是采取誇張的手法,但分解開的各個部位的確是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一部分,然後把這些不同部位進行幻想性的構造。謝耀亭先生認為所組合的圖形已經不再是動物,當然也不是人,而是商人心目中的神。《禮記》中表記具體評論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這些青銅器是器銘,不是偶像。
甲骨文和古文獻等多重證據表明,武丁盛世,是巫史文化的興盛時期。甲骨文裏上帝已經存在了。在商朝甲骨文中,稱至高神為帝或上帝。到周朝的時候,稱至高神為天、皇天、帝、上帝。
In Latin Deus, Greek Theo, French Dieu, Spanish Dios, Portuguese and Galician Deus, Italian Dio, Welsh Duw, English Deity, and in Irish Dia.
這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所反映。例如:辛未卜,爭,貞生八月帝令多雨。貞生八月帝不其令多雨。丁酉雨,至於甲寅,旬有八日。九月。
(合集10976正)。
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被神從所多瑪救出,其後人摩押人和亞捫人。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以實瑪利的兒子,尼拜約、基達、亞德別、米比衫、米施瑪、度瑪、瑪撒、哈大、提瑪、伊突、拿非施、基底瑪。亞伯拉罕的兒子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以撒生以掃和雅各。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生呂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迦得、亞設、約瑟、便雅憫、但和拿弗他利。到了今天,12族有十族在隱秘中。
亞伯拉罕的後代就兩族公開存留至今,執守至高真神的信仰。其他族群下場與中國人相差不遠。中國人與亞伯拉罕大部份的後人在宗教的傳承上都沒有了職份。
希特拉殺六百萬以色列人。以利亞求死,不要活了,以色列人無藥可救。神說不,神還有餘民七千人。我們中國人也有餘民。以色列人幾百萬,其中七千不拜偶像,百分比大概0.1到0.2。中國人比以色列人多百倍,七千人乘一百,中國就有這麽多餘民。
《禮記》祭法篇中的祭天、祭地、祭時、祭寒暑、祭日、祭月、祭星,祭水旱、祭四時,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祭百神。白話文這樣說:在泰壇上架柴焚燒祭品,這是祭天之禮。在泰折挖坑掩埋祭品,這是祭地之禮。祭天和祭地,都用赤色牛犢作犧牲。把少牢(活全羊)埋到泰昭壇上,這是祭四時之禮。在坑裏或在壇上攘祈,這是祭司寒司暑之神。日壇是祭日之所,月壇是祭月之所,星壇是祭星之所,水旱壇是祭水旱之神之所。東西南北四方的坑和壇,是祭四方之神之所。一切山林、川穀、丘陵,隻要它能吞雲吐霧,興風作雨,出現異常現象,就把它叫做神。天子應遍祭天下的名山大川。上帝是獨一至高,宇宙萬物主宰。當時的眾神是一方的主管,這一點可參考詩篇82篇。但萬神之神一詞在聖經中出現多次,申命記10:17詩篇136:2但以理書2:47但以理書11:36,詩篇95:3,詩篇96:4,詩篇97:9,
詩篇82篇
亞薩的詩1神站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中行審判,2說:你們審判不秉公義,徇惡人的情麵,要到幾時呢?3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4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5你們仍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走來走去;地的根基都搖動了。6我曾說:你們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兒子。7然而,你們要死,與世人一樣,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8神啊,求你起來審判世界,因為你要得萬邦為業。
這是不是偶像崇拜呢? 有很多不同的壇,壇上放祭物,全沒有形像,沒有名字,沒有身體,沒有廟會。不像中東巴力等神,埃及神廟中的眾神,希臘羅馬宙斯等神。祭日就在拜祭的場地上有一壇名日壇,其外什麽都沒有。這祭日如何與希臘羅馬的日神,阿玻羅,古埃及的太陽神,拉(Ra),相比呢? 到泰山封禪,或郊祭,都要勞師動眾,不知要多少天才上得泰山。總不成一兩個小時就下山,一定會搞個節目表,安排一大串禮儀,以示恭懇,以表隆重,以表敬虔。當然我們是完全不知耶和華至高神的屬性了,這是完全錯誤的,不是神所喜悅的。以整個民族來說,我們離神久遠,對神的觀念已發生重大分歧,幾致迷惘。
《禮記》祭義篇中,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孔子以為神指的是自然神,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並不是今天大家心中的神的概念。孔子有超越這些鬼神的更高信仰,所以他才對鬼神采取了遠離的態度。孔子是信天的,是信上帝的。《論語》上記載:王孫賈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所以在孔子心中,天是至高無上之神,如果獲罪於天,則無處可以尋救了。楊鵬先生表示,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是要告訴人們要信仰天,而不要去敬鬼神。鬼神是低級的東西,自然神崇拜是低級的,不值得崇拜。孔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天命加上獲罪於天,孔子的天是有位格的。
大卜、卜師、龜人、菙氏、占人、筮人、占夢、眡祲、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這些都是政府命官,有典章規範,不能出格。春秋之後便亂了套,政府失去管理。占卜之事,有如《利未記》8:8,又給他戴上胸牌,把烏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內。申命記33:8,論利未說:“耶和華啊,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裏。你在瑪撒曾試驗他,在米利巴水與他爭論。
司巫、男巫、女巫、都宗人、家宗人、神仕者,這些都是政府命官,有典章規範,不能出格。春秋之後便亂了套,政府失去管理。巫師成了私人隨意擔當的工作,成了貶義詞。古時沒有文字之前,巫者有通天地之能,能替君王判斷將來發生的事、怎樣打仗、決定國策等重大事項,實際上就是國中最有智慧的人才。周公之後,有了文字書本,易經易理取代了易數,儒家慢慢取代了巫師。餘英時先生說,孔子很可能是巫也是儒,隻是沒有足夠的證據。
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這些被稱為小神的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室中霤神、穀神、土地公,的確是偶像崇拜,為至高真神耶和華所不能容忍的。求神憐憫,但有識之士會把這些當作一回事嗎,會拜他們嗎? 後代多了很多偶像,都是敗壞了的皇帝,和大道皇道崩潰後的政府之下出現的,就像發生在猶太南國和以色列北國的壞王時期一樣,不為中國的智士所認同。
被人祭拜的上帝:在商朝殷墟甲骨文,或象形文字,帝字,為柴堆上放有犧牲。
打仗的上帝:周王朝的治國理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像約書亞,士師記裏的神。
創造萬物的上帝:禮記郊特牲篇,萬物本乎天,一神論。
看管世間公義的上帝:尚書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以爾有眾,厎天之罰。
隻有君王才可祭拜的上帝:隻有大祭司才可祭拜的神。隻有摩西才可以上西乃山。一神論。如果君王不拜了,怎辦,就像南北國的壞王一樣。
有位格的上帝:尚書立政篇,敬事上帝立民長伯。孔子畏天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愛天下人的上帝:尚書泰誓上篇,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啟示人愛鄰居的上帝:論語衛靈公篇,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啟示人愛矜寡孤獨廢疾者的上帝:禮記禮運大同篇,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無形無像的至高真神:史記封禪書,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麵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後有天壇之建,以仿明堂。
這是數千年來士子不向強暴低頭所憑籍的浩然冥天: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文天祥正氣歌。
用廣東話說上帝二字,很像 Shaddai。El Shaddai(全能的神)在希伯來文聖經出現48次。英文翻譯 Shaddai為Almighty,和合本翻譯為全能。第一次出現在創世記17:1。El Shaddai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請注意 Shaddai是個形容詞。
五經中提到上帝的次數:尚書32,詩經24,禮記20,春秋8,易2。
天子設立廟、祧、壇、墠來祭祀祖先,並按照關係的遠近來決定祭祀的次數和規格。所以天子設立七廟和一壇一墠:即父廟、祖父廟、曾祖廟、高祖廟、始祖廟,以上五廟皆每月祭祀一次;高祖以上的遠祖之廟叫做祧,天子有兩個祧,隻是每季祭祀一次;祧中的遠祖遷出,則在壇上祭祀;壇上的遠祖遷出,則在墠上祭祀;對於遷到壇墠上的遠祖神主,隻是在有所祈禱時才加以祭祀,無所祈禱就不祭祀;從墠上遷出的遠祖叫做鬼,除非遇上諦恰,通常就不祭了。
每一代天子登基,就重新排列。天子父親新上父廟。高祖轉到祧,有一位本來在祧的轉到壇,有一位本來在壇的轉到墠,有一位本來在墠的,就不常常祭了。這位遠祖便叫鬼。
天子在管理百姓的種種方法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禮。祭禮,並不是外界有什麽東西強迫你這麽辦,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自覺行動。春夏秋冬,人們感物傷時,不由地就會想起死去的親人,這種感情的表達就是祭禮的真締。賢者的祭祀,按著良知行事;按著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國君,孝子的事奉雙親。其忠其孝都來源於一個順字。對上則順著神靈,對外則順著君長,對內則順著雙親,所以賢者的祭祀,不過是竭盡自己的誠信與忠敬,奉獻祭品,並不存心要神保佑賜福。這才是孝子舉行祭祀時的心情。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的意義:第一是體現事奉神靈之道,第二是體現君臣之義,第三是體現父子關係,第四是體現貴賤有別,第五是體現親疏有別,第六是體現爵賞的施行,第七是體現夫婦之別,第八是體現政事公平,第九是體現長幼有序,第十是體現上下關係。孝經一千八百多字,明明白白的陳述了孝的意義,不是迷信,沒有偶像。再回頭看西班牙道明會的範玉黎神父於1643年向羅馬教廷傳信部,提出十七個問題控告耶穌會士,其中有關祭孔祭祖的5個問題陳列如下。如果知道祭祀的意義,就很容易知道問題的關節在那裏。
範玉黎神父看到的是市井之中無識迷信之眾。沒錯,到了明清中國的宗教是龍蛇混雜,迷信透頂。但那不是中國文明,不為中國智者所認同。意大利人利瑪竇看到的是五經,士大夫,和中國的文明。西方傳教士絕大多數看不懂中國文明,奈何? 能看懂四書的西方傳教士真無幾人。
這文章不討論沒腦袋的中國人幹的事,沒腦袋的歐洲人也很多,還賣鴉片,買奴隸,殺印地安人和搶他們的黃金。西班牙人就用武力侵略征服新大陸、菲律賓。為什麽不能也如此對付中國,西班牙人範玉黎神父的時代還不成,感謝神,中國太大吃不下。等到八國聯軍,西班牙已不見了,出局了。這些西方傳教士壓根子不想花功夫去搞懂中國,就不願傷腦筋去看看中國文明是什麽,則使今天的自己中國人牧師,也無幾位知道曆代正宗的儒家除了孔孟之外還有誰。西班牙人順利的征服了美洲大陸和菲律賓(征服菲律賓才用了三百個兵),殺殺殺,幹淨利落,野蠻落後的偶像迷信,一把火燒個幹幹淨淨,今天中南美洲還無法擺脫這個魔鬼貪婪和腐敗人欲的遺害。這些Spanish Inquisition的傳教士跟著大數目屠殺土人的戰狼的後麵安頓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忍耐順服,等候神,不許動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範玉黎提出十七個問題其中之五:
四,是否允許中國信徒向社會祭神典禮捐獻財物?
五,中國信徒是否可以參加政府舉行之祭典?
六,中國信徒是否可以參加祭孔典禮及喪葬祭拜之儀?
七,中國信徒是否可以參加祭拜祖先牌位之典禮及舉行其它祀祖儀式?
八,(略)
九,中國信徒尊敬孔子,可否用聖字?
歐洲人也真利害,法國耶穌會李明神父對著要解散耶穌會的教廷頭頭大聲說,歐洲人還住在叢林中時,中國人已知道上帝。西方賢者,Bertrand Russell, Arnold Toynbee, Jack London,都看好中國文化。還有一位,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一直向在中國的傳教士要中國最早的古典。他想在最古老,最明智的文明中尋找出上古人類敬拜上帝的傳承和秘密,或者口傳,或者在口語之中尋找線索,來論證宗教,來說服不信者和其他宗教者。他說中國文明很可能就是最可靠的來源,因為中國的曆史都是由專業的學者在嚴格的要求之下,從一年一年的皇宮檔案中編寫出來的,沒有別的民族有如此的古老,如此的完善,如此的連續的史料。
創世記25:8亞伯拉罕壽高年邁,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裏。
35:29以撒年紀老邁,日子滿足,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裏。
49:33雅各囑咐眾子已畢,就把腳收在床上,氣絕而死,歸到列祖那裏去了。
列王紀上2:10大衛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
11:43所羅門與他列祖同睡,葬在他父親大衛的城裏。
14:31羅波安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裏。
上帝敬拜是列祖傳下來的。宗教是列祖傳下來的。我們死了就歸回列祖那裏,聖經如是說。馬太有耶穌的家譜,路加也有耶穌的家譜,曆代誌上第一章到第九章,15頁聖經,密密麻麻寫滿了人的名字,全是曆代以色列人的名字。耶和華是阿伯拉罕的神、以掃的神、雅各的神、曆代祖宗的神。神是有列祖觀念的,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絕對合乎聖經。
王治心編,《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台灣,中華書局,1977。
程恭讓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天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謝克武編著,《世界宗教》,《九龍》,神召會恩慈書室,1977。
約瑟M北川著,丘明忠,龔書森譯,《東方諸宗教》,1965。
楊鵬,《“上帝在中國”源流考》,書海出版社,2014
陳春會,張豈之,《考古學與先秦宗教思想論綱》,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
田童心,《中國祖先的上帝信仰》,金陵協和神學院,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86
王敬之著,《上帝與中國古人》,中國神學出版社
http://www.godoor.com/book/library/html/thought/sdyzggr/
謝耀亭,《商周青銅器獸麵紋論析》,
http://www.confucius2000.com/writer/xieyaoting.htm
古詩文網禮記http://www.gushiwen.org/guwen/liji.aspx
古詩文網尚書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_22.aspx
古詩文網周禮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_24.aspx
古詩文網史記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_5.aspx
(法)謝和耐,戴密微,等著,耿升譯:《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東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