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之謎
史記記載:荊軻是衛國人,他的祖先是齊國人,後來遷移到衛國,衛國人稱呼他慶卿。到燕國後,燕國人稱呼他荊卿。荊卿喜愛讀書、擊劍。
姓後麵加上卿是當時的稱呼,好像現在的先生,荊軻是個假名,其真名姓慶,慶先生到了燕國,就給自己起了假名:“荊軻”,荊的意思我猜是楚國對他有特殊意義,因為楚國又稱荊國,名軻,我猜可能是他仰慕孟軻--孟子的學說與為人。畢竟他是讀書人。
史記記載:荊軻到燕國以後,喜歡上一個以宰狗為業的人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荊軻特別好飲酒,天天和那個宰狗的屠夫及高漸離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後,高漸離擊築,荊軻就和著拍節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娛樂,不一會兒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沒有人的樣子。荊軻雖說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為人卻深沉穩重,喜歡讀書;他遊曆過的諸侯各國,都是與當地賢士豪傑德高望重的人相結交。
曆史上荊軻,生年不詳,史書隻記載了點一鱗一爪的片段,高漸離曆史有名,但也沒有生卒年,以宰狗為業的就是“狗屠”。姓名更不知道,曆史以後也無記載。現在這裏試著填補曆史空白點,描述出曆史獨一份的荊軻、高漸離、狗屠。但要完全符合史實和人情常理。隻要符合曆史“可以有”就行,說白了不就是三分假七分真的《三國演義》麽。
公元前235年,漸離和荊軻在燕下都城外的大市集第一次見麵,那時漸離正在擊築演唱說書。
注:先秦是口傳與書寫並行的時代。曆史的傳播,除了文字記述之外,毫無疑問還有口誦的方式。巫、史、瞽矇、誦訓、訓方氏、撢人、土訓、俳優等在宮廷供職的官員,以講誦、歌唱、表演的方式記錄曆史、傳承曆史,同時兼有勸諫、祭祀、教育之職,在分工合作中將早期的人類智慧記錄和流傳,是曆史記憶和族群文化的保存者。口述者的官員身份,使得口述行為在製度層麵得以順利延續和廣泛傳播,而口述本身的內在製度,也是口述行為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在周朝衰弱,周朝宮廷的說書者,開始流散民間,到高漸離說書的時期,已經有兩百多年了。
這個大集市完全是自發建立起來的。
十六年前,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王喜發兵60萬,兩路發兵突襲趙國,企圖一舉滅亡趙國,但被趙國廉頗殺的大敗,損兵二十多萬,相國栗腹也死了。激起了燕國貴族,大夫,世家,豪族的不滿,燕王喜被迫讓權,自己避居燕上都襄平。由太子姬丹監國,那年太子14歲。太子丹起初拒絕接受監國,後來燕王喜勸說道,現在有很多人不服我,想二十年前我太爺爺燕惠王(公元前271)遭國相成安君公孫操殺害,我爺爺燕武成王被迫提前即位。你想舊事重演嗎?太子丹不能推脫了。
太子監國後,委任太子老師鞠武為相國。太子監國伊始,在鞠武輔佐下,就裁撤王宮公室花銷,拿出國庫黃金,撫恤陣亡家屬,免除平民各種國家債務,以及因為欠債為奴的,欠債進監獄的,都被赦免。還把樂毅伐齊時繳獲的齊國國家禮器歸還齊國,當然齊國為了感激也支援了燕國很多錢財。
轉年就是和相國鞠武一起整頓禮治,各個直轄郡縣,以及各地諸侯封君都要任用賢人,以各地田地莊稼的長勢,國家道路驛站的平整齊全,各地民謠來檢驗各地官署政績,在軍隊中以燕趙大戰中的戰績,重新委任官職,能全軍而退的,也能受到任用。僅兩年燕國就麵目一新。
燕太子丹監國後,燕國就多次派使節。出使趙國,企圖和好,重修盟約,趙國一律拒絕,並且每年都出兵伐燕,賴有燕下都守城大將厲翼,堅守燕下都,趙軍三次來攻,全都铩羽而歸。
太子丹監國的第三年,力排眾議。不顧朝中軍中的反對,向燕趙邊境運輸了大批糧草,計有二十萬大軍半年的用度。也就是說不等和趙國簽約,就輸送了巨資糧草給趙國。趙國就當燕國的賠罪,收了這巨額軍糧,從那以後,趙國也不好意思伐燕了,燕趙雖然沒有和約,但事實實現了和平。而燕國每年都向趙國輸送大批糧草,燕國這其實也是展現實力,自從燕昭王在遼東辟地幾千裏,所得遼東土地之廣,不亞於天府之國的川蜀,所以燕昭王時期就能把一直都是強國的齊國打的幾乎滅國。這三四十年過去了,遼東開發的更全麵更富裕了。
在這個背景下,燕下都城外,一直到燕趙邊境的易水河,自發出了大市集。
起初,燕趙大戰。燕下都南麵至易水河,方圓幾百裏地,過去有些村莊,小邑,國道,驛站,逆旅(私人客舍),還有燕趙之間的燕長城,因為戰爭 這些都被趙國反攻的時候夷為平地,甚至水井都被填平。
後來燕下都守將厲翼,堅壁清野,因此任其荒廢,太子監國後,對這燕下都周圍方圓幾百裏之地的民眾進行了經濟補償,也沒有重修燕趙邊境的燕長城。以免趙人猜忌。
因此這幾年,這幾百裏方圓一直荒草叢生,草高的人和人都不能看見對麵,一下雨,處處窪地水坑。
燕趙恢複事實和平後,有些地方成為牧羊的地方,有些地方成了燕商人和趙商人交易的小集市,開始隻是日出而聚,日落而散,隔三差五開的集市。慢慢的隨著時間推移就有些商人,燕下都城內的民眾,以及原來附近的居民,還有邊境那邊的趙國商人,平民,自發的在臨時定居,成為天天固定營業的集市。這裏就聚成很多集市或者為集市作服務作用的小飯店、小旅社、小倉庫、手工作業工坊。本來燕下都的經濟貿易,就是不輸於國都薊都的,因此這些燕國本地周圍的貿易,以及和趙國的貿易,齊國的貿易。就在這裏聚成各種類的很多集市。
公元前247年,燕趙大戰四年後,燕太子丹到燕下都視察,太子丹兩年一次,最少要去燕下都,燕上都各一次。這次到燕下都,太子知道了,燕趙邊境的自發大集市很繁榮。 太子道,很好。燕趙邊境應該這樣繁榮,和平,暢順。然後對厲翼道,我們不要管,要收稅,要管理,讓趙國管。他們抗秦需要錢,然後又指示這話傳到趙國。
趙國國相郭開果然聽到了,郭開道,那是在燕國邊境裏,我們不拿一枚錢,不然豈不矮人一頭,好像我們缺錢呢。
如此免稅,兩不管,更促進了這個集市的發展,慢慢的就由很多小集市匯聚成一個個大集市。
燕國這邊。幾年後燕太子丹再來燕下都。看見城外的市場規模有擴大了,有了高大建築,在此經營的商人不僅固定還要安逸,豪華,因此為他們服務的各種設施一步步健全。還有官道直通燕下都,四輛四輪馬車可以並行,當知道是趙國商人自發修建完善的。太子丹驚訝道,趙國商人果然厲害,我們還是不管,中間也不要修建官方驛站,趙國還是有很多人主張搶掠燕國的,以報複幾年前的燕趙戰爭,我們讓他們什麽也摸不到。什麽時候和趙國正式達成盟約了在建。
荊軻公元前235年,來到這個大市集時。這個集市已經存在十多年了。已經是道路整修,館舍健全,飯館林立。分門別類劃分清楚的各種集市,騾馬牛、農產品、燕國特產小棗,絲帛衣料,鐵器,銅器,日用品,西域的玉器,東胡的毛皮,肅慎的人參,朝鮮的奴隸等等等,應有盡有的大市場,甚至跨過了易水河,蔓延到趙國國境內,當然趙國這邊是收稅,官方管理的。
大市場中,人頭攢動,其中市場中有打把式賣藝的,這百藝基本上也是應有盡有,單人的,多人倒立,筋鬥,柔術,口技,扛鼎,有走長索的 男人,女人,小孩都有。就粗長杆一項,有頂,舞弄,還有爬在上麵,做各種動作。還有在馬車上舞弄長杆,最多的時候長杆上能有10人。
手技中多物拋扔接,石球,陶器,其中還包括匕首、短劍、來回穿梭。馬戲,在飛馬上做各種動作、表演者有胡人,也有中原人。 還有樂舞,戴著麵具,喬裝各種人物,有神仙、鬼怪,虎豹,還有滑稽戲,表演者侏儒,以及各種怪人。
還有鬥雞,賽狗,摔跤,擊劍,射箭,蹴鞠。
還有各種奏樂,吹竽,彈琴,鼓瑟,擊築。
其中擊築的就有漸離。
漸離在擊築表演一段後,人人紛紛扔賞錢,也有人上前搭話,突然漸離聽見有人問他,我現在請你吃飯聊聊天如何?
這話並不稀奇,但來人用的是當時的國語周語——雅言,而且夾雜著齊國稷下那邊的方言,漸離頓時如同打個激靈,那個時候會說國語的,不是貴族官宦之家。就是他們的世家仆人,或者是周朝故都洛陽那邊的人,再加上是齊國稷下的方言。這“吃飯”兩字用的就是稷下語,這樣相遇那就更稀奇了。漸離雖然是燕國人,但為了尋仙以及說唱,不被人問住,曾經專門到稷下待了幾年,學習各種尋仙術以及別的知識。
因此在說唱中,漸離有時候也賣弄一下,想必剛才這一段,讓搭腔的這位聽出漸離去過稷下,所以特意用稷下方言說話。
漸離急忙抬頭在人群中尋找,見一個黑瘦精幹中等個的男子,皮膚粗糙如鐵。身穿武士衣。很肮髒破舊,沒有佩劍,站在那裏。那時是春天,這武士穿的是自己編的草鞋,因為式樣很奇怪。
當時漸離就想,你這身打扮不像是能請的起我吃飯的。
因為幾乎是他鄉遇故知,漸離收拾了東西。拿起築。就和這人來到了附近的飯館,通過交談。漸離知道這人就是荊軻。
荊軻當時身無分文,他說請客,其實是先借高漸離的錢請客,並說,我看你收了不少大子呢。
高漸離看荊軻儀表不凡,當然也不在乎了。因此傾囊而出,,兩人一見如故,那年高漸離24歲,荊軻26歲。
兩人談的投機,高漸離下午也不擺攤了,兩人就一直攀談。
經過喝酒聊天。
雙方大致有了互相了解和以往的經曆。
高漸離出身大門,所以漸離也會雅言。家裏族長信奉尋仙,遇到幾位方士路過,就懸賞族人跟去加入尋仙事業。到時也好帶族人成仙。當時高漸離才十歲,喜歡尋仙方士四處遊曆,傳奇的生活,再加上他們家族也是生活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漸離見過海市蜃樓。所以堅信尋仙信仰,就報名拜師。家裏父母也很高興,族長賞賜了很多財物。
高漸離就離開了父母族人。跟著幾位師傅,去官衙領了正式成為下海方士的身份信(渡引)。方士師傅教高漸離會了巫術,醫術,彈瑟擊築這些手藝,因為下海尋仙都在秋冬季。因此平常的生機,以致下海的費用,都要靠這些手藝積攢。說起興趣,高漸離尤其喜歡擊築。他們這門也已經百多年了。因為是下海尋仙而不是上昆侖,深山尋仙,當時傳說近女色,不利於下海,所以他們這門為了見到真仙,嚴禁女色。在20歲的時候,高漸離算是出師,可以自己闖蕩江湖了,因此幾年間,燕齊之間遊走,也下過海一兩次。
荊軻的經曆就比高漸離豐富多了,按荊軻的自己說法,上能和王侯觥籌,下能與馬夫同眠。
荊軻遠祖是齊人,齊國曆史上的慶封和他們同祖,後來齊國崔杼慶封之亂。慶封一門遷到了楚國,他們因為是遠枝,依舊待在齊國。在近代,荊軻的近祖找到了好工作,在衛國做了一個比大官小點的官,衛國,當時在戰國七雄的夾縫中,靠各方勢力的平衡。還能生存,後來因為衛君抱了秦國的大腿,激怒了魏國,在公元前252年,魏王殺衛懷君,讓自己的女婿衛懷君的弟弟。繼任衛君就是衛元君,也就給衛國留了一個都城。因此衛國也就在魏地疆域裏了。荊軻近祖不受影響,家族依舊在衛國為官。
史載:在公元前241年,,秦打敗魏,占領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以濮陽為東郡治所。東郡建立後,遂斷“山東縱親(合縱)之腰”(《戰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
秦取濮陽等地,這一役之後,秦國的邊境已經接到齊國,魏國殘存的國都部分被分割在南麵,不在和趙國接壤。這就是秦國的新設東郡。因此衛國就要被裹到東郡那裏,當時荊軻還在齊國稷下讀書,荊軻知道秦國是禁止國民自由遷徙的,因此荊軻就急了,聽到這風聲,在這年就回到家鄉,首先拜見小時候就很賞識自己的衛元君的世子衛角,希望他和他父親衛元君趁秦國剛占領的機會,離開秦國的掌控,去齊國,可以去齊國的阿地和鄄地,也可以去宋國。就像韓國,魏國那些流亡王族。
衛角可以說是荊軻的啟蒙老師,從小看著荊軻長大的,和荊軻一個理念,衛角說,魏國殺了大伯,又拿走衛國很多土地,現在秦國打過來,他父親很高興,因為當初衛國是因為站在秦國一邊說話,才被魏國懲罰的。所以他父親認為秦國會厚待衛國,所以不會答應。
荊軻就說,願意隨扈衛角去齊國,衛角說,父親年級大了,自己不能離開父親。但希望荊軻回去勸自己的父母家族到齊國,並把自己的佩劍,衛國祖傳了幾百年的寶劍贈送給荊軻,希望荊軻把在稷下學習到的仁義道理,用這把劍來貫徹。
荊軻拿了春秋時期的寶劍,心情激動,說自己一定千方百計,戰勝暴秦,迎回衛君。並莊嚴發誓道,“不破暴秦,誓不為人”。衛角很感動。
荊軻作為多年不見的大臣的兒子,不能不見國君,因此拜見了衛元君,重複了願意執劍保護衛君離開秦地,去齊國的建議,果然衛元君拒絕了。
這就是曆史記載的荊軻:“憑借著劍術遊說衛元君,衛元君沒有任用他。”
當然這是和高漸離,狗屠成為知己好友,才告訴他們的,有秦一代沒人知道荊軻族籍衛國。
隨後荊軻回到家族,和家族父母等人商量,他們都拒絕離開衛國,一來衛君對他們很好,二來他們也不覺得秦國殘暴,反而他們還覺著魏國殘暴呢。荊軻是和家族人理念不合的。
因此荊軻佩戴者衛角的寶劍孤身離開,再過幾個月,就是過年,就是荊軻的冠禮,也就是20歲的成人禮。
荊軻到了齊國稷下,回到自己在老師樂正陽的宿舍,簡單梳洗,就去拜見自己的老師樂正陽。
樂正陽聽了荊軻的細說經過,一是很欣慰,畢竟自己最喜愛的學生能有這個壯誌,沒有辜負自己的教育,二是很惆悵,因此暫時沒有吭氣。
樂正陽不僅是荊軻的老師,還是荊軻家族的世交,祖上的交情能追溯到兩個家族在慶封時代。所以荊軻成人冠禮,以前已經說好了在齊國樂正陽家辦。
因此荊軻說,過年的20歲冠禮,就別給我舉辦了,因為我發了“誓不為人的”誓言,在攻破秦國以前,我不參加任何“婚喪祭冠”的活動。
而這就是樂正陽很惆悵的地方,因為兩家早就說好了,荊軻冠禮之後還要娶樂正陽的二女兒樂正雨。
樂正陽道,破了暴秦,再娶我女兒?
荊軻道,是。
樂正陽,那要等多久?
荊軻道,不知道,
樂正陽,怎麽算破了暴秦?
荊軻道,殺破秦王宮。
樂正陽心裏苦,我女兒要守“望門寡”了啊!但沒有說出口,畢竟荊軻是自己教的,“暴秦”這個理念也是自己反複灌輸給荊軻的。不然荊軻哪見過。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自己能讓荊軻取消誓言嗎?樂正陽真是五味雜陳。
荊軻暫待了幾天,留下衛王寶劍交給樂正雨保管。就去了楚國。
樂正陽沒敢在家裏提荊軻的誓言,隻說有事。去楚國一趟。他希望荊軻不要當真,這樣女兒可以正常出嫁,又覺得,荊軻言而無信。不配是自己的學生。自己會鄙視荊軻。
荊軻這年20歲,來到了楚國,一路上按照史書說的“都是與當地賢士豪傑德高望重的人相結交”,其實當時不難,荊軻認字,又會雅言(當時的普通話,官話)。這在當時就是極少數人會的,再加上稷下多年培養的辯才,因此一路上楚地諸侯,富豪都想禮聘他做門客。而荊軻觀察幾天,看沒有抗秦之誌的,就不告而別。
經過楚地幾個月的遊曆,就是在楚國都城也沒有找到誌同道合的。後來終於在楚國的邊陲。一個叫庸(靠近春秋時的庸國)的封國地方,人們都誇讚庸候的賢德,這個庸候名華也是楚國王族之後,經過荊軻拜訪交談,發現庸候華在積極準備,偷襲秦國的蜀地。
原來庸候華暗中懷有一雪40多年前白起挖祖陵,燒祖墳的恥辱(前278年,白起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郢都,挖盜並放火焚燒了楚先王陵墓),因此庸候華暗暗集結了抗秦的有誌之士,並且訓練了一些精兵,一直準備偷襲秦國,這個地方靠近秦國的蜀地,隻要在兼並了鄰界的幾個諸侯,就能順長江而上,攻擊秦國。
荊軻對庸候華一見傾心。庸候也對荊軻非常欣賞,覺得荊軻文武韜略都是頂尖人才,隻是缺少經驗曆練,因此派荊軻為軍中副官,觀摩實習。
荊軻卻拒絕了。荊軻隨後對庸候解釋說,我是孟子的信徒,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而在軍中殺伐氣太重,有時候要嚴明軍紀,就要靠殺人立威,因此我堅決反對,所以我不能在軍中,
庸候華表示理解,心裏更加喜歡荊軻了,荊軻說,我觀察我們庸國周圍都是山地土族,我願意幫君侯,打理外交。不僅讓君侯伐秦的時候,土族不會在背後生亂,最後還能出兵相助。
庸候大為讚成,本來已經有人管理這方麵的外交了,庸候就讓荊軻做副手,一年後就撤換了原來管土人的官吏,改委派荊軻,荊軻才22歲就進入庸國上大夫之列,在庸候官員中,排進了前三位。
因為荊軻管理土人的理念和前麵所有人不同,所以開辟出了嶄新天地,以前多少代人,管理生番都是在他們部落之間挑撥矛盾,製造戰爭,壓一派打一派,不管對錯,親近我,巴結我的就支持,反對我的就打壓消滅。而荊軻卻是一切依據有理,和平,仁道,彌補土人他們之間的矛盾,反對土人之間的戰爭,一切以講道理為立場。土人部落裏麵也有很多睿智之士,以前雖然知道楚人在挑撥他們內鬥,怕他們團結而強大,但卻不能左右行事,因為他們是當事的一方。現在看見楚國派來的中間裁判者,不以親疏為立場,而是公道為儀軌,看見了荊軻一切以誠信待人,真心為土人著想。所以大為感動,真心換真心,因此庸國和周圍的土族—山越族,無論熟番(接觸多的熟悉),生番(接觸少的)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和諧關係。
開始荊軻以公道,仁義,有理為原則結交土族,庸候華也擔心,萬一他們統一起來了,不和我們親近怎麽辦?
荊軻道,第一,隻要我們也站在公道,仁義,有理的一方,他們就不會反對我們。第二,他們如果統一起來,有了部落大酋長,我們應該支持,這樣才能有更大的兵力幫助我們去攻打秦國。而萬一這個部落大酋長反而與我們為敵。我們也不應害怕,一則,我們站在公道的一方,這就是所謂的有道伐無道,必將戰勝他們的反叛,二則我們準備要伐秦,難道還怕打不過土人嗎?如果真打不過這幾個土人。我們早就死了伐秦的心吧。
在一切準備得井井有條,訓練有素的大兵集結了五萬,還不包括土人兵卒,庸候周圍親信開始計量如何造船走長江,還是如何走旱路。一路還是兩路伐秦的時候。庸候一天早晨起來,突然不能說話了,失去了語言的功能,半個臉都癱瘓了,也無法下床了。醫治無效下,抗秦的這些部下希望擁立他的幼子監國攝政,而庸國本地的王族大臣要擁立他的弟弟為監國攝政,抗秦的多是庸國以外地來的,最後外地的沒有戰勝本地的,庸候華的弟弟監國了,不久掌握實權後,靠本地的官員支持,趕走了外地的所有門客,一改抗秦的國策,把備戰,變為發展本地經濟,造福本地民眾,或者也是他們自己的享受。
因為新君侯不許任何人供養外地門客,門客沒人供給俸祿飲食,所以外地的門客都走了,但荊軻感念庸候華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忍離去,就在庸國一戶人家裏做馬夫,因為荊軻在稷下,第一喜歡擊劍,小小年紀的時候,樂正陽就給他請了武術教練,第二喜歡擊劍,怎麽能不會騎馬?因為擊劍要遊曆四處,交流技藝。所以荊軻經常騎馬,因此也有了相馬,馴馬,喂馬的技能。所以這個時期。就是荊軻說的最艱苦時期,當馬夫睡在馬廄,被蚊蟲肆掠叮咬,最後使荊軻有了一身鐵皮膚,皮膚粗糙的蚊蟲也不愛叮了。
荊軻之所以不走,就是盼著庸候華能夠好轉過來,萬一有天突然能開口說話呢?
荊軻當馬夫,著名的前高官當了馬夫,庸國人在看他的笑話,看他堅持到什麽時候,周圍的土族知道了有請他高就的,有送錢送禮的,荊軻都拒絕了,他就要規規矩矩地當馬夫。
這樣過了很久,庸國人也感歎荊軻的仁義,偶爾允許他去見庸候華,每次庸候華躺在床上拉著荊軻的手,兩人隻是默默流眼淚。
後來荊軻看自己每次見庸候華。庸候華都能激動,怕這樣對庸候華的身體不好,就不見了,隻是每天在候府門外詢問一下。
這樣大半年後,終於庸候華沒有好轉而是去世了。在此情況下,荊軻在楚國一時找不到抗秦的機會,就決定到趙國去,如此其中要經過齊國。
荊軻在庸國當馬夫的初期,因為生活困難,把自己從齊國帶來的馬也給賣了。現在參與完庸候華的葬禮,庸國人感念他的忠義,就籌錢給他湊了盤纏,以及一匹好馬。在回齊的路上。荊軻邊走邊想,很是感歎。
幾年前,自己年輕,沒有想到抗秦的艱難,這幾年在楚國,充分體會到了,破秦怎麽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幾年過去了,竟然還找不到和秦國能一戰分高下的戰場。
當初離開齊國的時候,自己把衛國的寶劍交給樂正雨的時候,還說了句:等我回來,現在想來真是荒唐。這不是耽誤人家女孩的大好青春嗎?
這次去趙國,路過齊國,去稷下要把這個姻約解除了,以後任由樂正雨婚嫁。
在庸國的時候,庸候華想賞賜荊軻女人的,但被荊軻拒絕了,荊軻說了自己的在稷下“不破暴秦,誓不為人”的誓約,就是不“婚喪祭冠”。庸候華問什麽意思,荊軻道,在我們稷下,意思就是,婚。就是不參加婚禮,別人的以及自己的,也就是不結婚。葬,就是不參加葬禮,別人的以及自己的,就是死後也不舉行葬禮,不安葬,任其在當時某狀態下自然延續。冠就是不參加成人禮,以及任何官職任命,所以隻能居客卿,可以有地位權柄,但沒有官職,官服,沒有那個官冠。祭,就是不參加祭禮。別人的以及自己的,就是君王的祭祖以及自己家族的祭祖都不參加。
當時庸候華就很感慨和欽佩,後來對荊軻的寵信有加,肯定和這個抗秦誓言也有關係。
再後來也有山越人。就是山中土人,因為熟番他們最早都是和越國人接觸。所以也自稱山中越人。有感恩想送荊軻女人的,荊軻也以這個理由拒絕,山越人道,又沒有讓你舉行婚禮,難道為了抗秦你不做男人了嗎?荊軻道,我和山越人很多部落關係都很好,先例一開,今天你送的我收下,明日別的部落送我,我收不收?如此我身邊要有多少女人?不是荒淫無度嗎?庸候不罵我嗎?我還幹不幹這個差事,山越人知道荊軻要一碗水端平,所以沒有人再提及,但大家更佩服荊軻了。
接著荊軻又想去趙國的事,趙國現在執政者,郭開,有名的嫉賢妒能,他的風評,在六國一直不好,他整治廉頗的事,六國人幾乎人人皆知。
注:大將廉頗因為不聽趙悼襄王的王令,逃到了魏國,後來悼襄王原諒了他,想重新啟用他。就派遣使者去到大梁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也想回到趙國,所以在他麵前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悼襄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悼襄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再任用他,而這個使者就是受到了相國郭開的賄賂,因為廉頗為人跋扈,以前和相國藺相如爭權,後來還多次違抗王令,現在郭開怕他回到趙國,不好駕馭,又來和自己爭權。所以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但郭開也當國相20多年,趙國如同抵禦洪水的堤壩一樣,始終屹立不倒,應該也是有其獨到之處,而現在楚王是個擺設,在楚國國都權力被景,屈,昭三大家族瓜分,下麵的諸侯,一時再也找不到像庸候那樣的人了。想要抗秦隻能去趙國看看了。
說到這裏,天已經接近黃昏,高漸離道,走,咱們找個晚上睡覺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