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荊刺秦

長篇小說連載,戰國末世演義,戰國紅樓夢。表現六國可歌可泣的反抗暴秦的史詩。
正文

燕荊刺秦002:燕太子丹之謎

(2023-06-30 21:35:30) 下一個

燕太子丹之謎

第一 太子丹為什麽要到秦國?要知道當時秦國和燕國並不接壤,燕國和秦國之間還隔著趙國,秦國還威脅不到燕國,而必須由燕國太子來當質子緩解。

第二,太子丹如何逃出秦國?當時天下人都看出燕太子丹的重要性,因此太子丹多次申請要回國,秦王嬴政說“隻有烏鴉變白色,馬的腦袋長角才行。”,如此重要的人物,太子丹怎麽逃回燕國的?

第三,太子丹在燕國是否一言九鼎,權傾朝野?太子丹在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到國伊始,就開始物色刺客要刺殺嬴政,五年後按照計劃荊軻成行,從這裏可以看出,第一太子丹在秦國沒有白待,他很有可能早早發現了嬴政保衛方麵的破綻,提前五年就製定好了刺殺計劃。第二,太子丹派荊軻刺殺不是簡簡單單的個人行為,就如同有人說袁克定刺殺宋教仁,袁世凱可以不知道,而太子丹是派的拿著國書的國家全權大使來刺殺嬴政。燕王喜如果不知道,那就是燕國大權已經歸於燕太子丹。即使燕王喜知道,從太子丹五年前就早早布局,可見當時燕國的大權已經由燕太子丹執掌。再從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貿然背信棄義偷襲趙國,到被趙國廉頗殺的大敗,損兵折將,國相栗腹都死於戰場,很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從趙國戰場逃回燕國的燕王喜就被眾公卿大臣追究戰敗責任,奪了大權,太子那個時候就可能監國了,因為當時戰國七國除了秦國是絕對專製獨裁,其餘六國都是國王和諸侯,大臣世家共同治理的。

第四,太子丹的政綱?史記記載荊軻刺秦失敗的時候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可見當時太子丹並不是要殺嬴政,而是要得契約,這是不是荊軻為自己失敗找著借口呢?按照原計劃,荊軻還有一個幫手,副使秦舞陽。兩人如果共同行動,大條桌幾案兩麵堵,是不會出現秦王前麵跑,後麵荊軻使勁追的百米名場麵的,生劫是毫無疑問的,可惜秦舞陽掉了鏈子,生劫變得異常困難或者幾乎不可能,但荊軻依舊想完成生劫,這也就解釋了荊軻隻是在秦王後麵邊追邊伸手去抓,而不是在後麵伸匕首去捅,直到中了嬴政的劍砍,荊軻負傷到地了,才飛出匕首投向秦王。

這個說的約契。就是史記記載的太子所說的曹沫式的誓約,史記記載“太子對荊軻說,我私下有個不成熟的計策,認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國,用重利誘惑秦王,秦王貪婪,其情勢一定能達到我們的願望。果真能夠劫持秦王,讓他全部歸還侵占各國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齊桓公,那就太好了”,太子要秦國歸還所占的六國土地,而要知道當時秦國隻是滅了趙國,兵臨城下的到了燕國,還沒有占領燕國的土地,燕國完全是為了替別國出頭,要秦國歸還別國的土地。可見太子的政綱,就是抱打不平,替別人拔創,如此政綱,你說,太子從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見到荊軻,定下刺秦大計,到公元前227年,施行刺秦,這五年毫無作為?就沒有聯絡六國,就沒有聯趙?

曆史演變或者說填寫曆史空白,一種是絕不可能發生,例如世人都說的“燭影斧聲”,都傳說趙光義殺了趙匡胤,外麵傳的很邪乎,但趙匡胤的三個兒子怎麽就沒有應聲而動呢?要知道當時宋朝不是天下獨一,旁邊還有一個遼國,趙家兒子老爹被叔叔殺了,打不過,不能報仇,完全可以逃到遼國去,而且他們還很有機會。曾經大兒子還短暫的要代替叔叔皇帝職權呢。如果怕死窩囊,不敢跑,也不敢聲張,就為了保命,沒有血性。但趙匡胤的大兒子,因為趙光義一句抬杠的話,就自殺了,反而是血性太濃了。所以曆史依照常理,在曆史空白點。可以找出一種是絕不可能發生,一種是可以有,隻要可以有,就可以大做文章了。畢竟是曆史空白點。不是明確有的。現在我們依照“可以有”的推理,就可以推出,燕太子丹在燕趙大戰後,就監國燕國,而在嬴政親政後,也就是前238年,太子丹主動或者受秦王邀請來到了秦國,因為燕太子丹和嬴政在趙國曾經相識並且相好,後來燕太子丹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偷襲趙國之前,特意從邯鄲喚了回去,而嬴政是在同年從邯鄲回到鹹陽,(要知道我們換算出來的公元前多少年是公曆的,而古人過年,記載歲數,卻是農曆的,所以誤差一年很正常,)這樣嬴政9歲前和太子丹在趙國邯鄲著實的一起玩了幾年。說是發小,也不為過,這就解釋了第一個問題,太子丹為什麽到鹹陽。因為太子丹要勸執政的發小嬴政,退回六國被占土地,其中並沒有燕國的,而太子丹要以秦王結束天下戰爭,造福萬民百姓,以此來推戴秦國為帝。天下能順取,何必要暴奪呢?秦王如果有此大功,即使魯仲連在世,也會奉秦國為帝的,可惜發小嬴政並沒有聽取太子丹意見,並且扣留了燕太子丹。而且太子丹去鹹陽的時間,一定是嬴政親政後,否則還是呂不韋執政,太子丹又如何打感情牌呢。

嬴政為什麽沒有聽進去呢,在嬴政看來,你是勸我讓出天下,而給我一個虛名,君主立憲對獨裁者綁手綁腳,獨裁者是不幹的,除非到了要完蛋的時候,就渴求君主立憲了,如滿清的愛新覺羅·載灃。

第五,從燕昭王,燕王喜,推算燕太子丹的年齡。

燕昭王以及太子丹的年齡?

史記中的前秦帝王大多隻知道亡於多少年,而不知生於多少年。太子丹父親燕王喜(?- - 前222年)在位33年,再從燕王喜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257年就親自做出重大決策,偷襲趙國,可以看出燕王喜是正常年齡即位,也就是最小20歲即位(秦王嬴政21歲才能親政)。那麽燕王喜出生年齡應是公元前273年之前。

再從燕國第一明君燕昭王來推斷,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前280年,在位33年,從燕昭王即位的種種施政措施來看,燕昭王絕不會幼年即位,也就是起碼20歲即位,燕昭王應該出生於最晚前332年,而燕王喜應該大於前273年。因為燕昭王和燕王喜中間隻相隔59年,中間要差4代。就算極端,男子16歲生子,也要起碼要相隔64年。

所以燕昭王和燕王喜大概率都不能即位的時候是20來歲。而他們兩位又都是在位33年。再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二十四史中記錄的平均壽命為,漢朝62.5歲,而在中國曆史上。20歲年齡以上即位的,在位又33年的帝王,這在整個世界古代曆史中都是屈指可數的,當然燕昭王和燕王喜也就應該超過平均壽命,所以就姑且按平均數60歲應該不為過。燕王喜應該出生於前282年左右,燕昭王就應該在前340年左右。中間還是隻差了58年。如上麵說的,就連極端數16歲生子,四代也要中間隔64年才對。因此燕昭王必須更加長壽才對,如此燕昭王壽70.那就是前350年出生,燕王喜前282年,這樣和燕王喜中間隔了68年,勉強才夠16歲生子一代人。

如此燕昭王公元前312年繼承燕國王位,已經是38歲多了。再加上燕昭王還有一個哥哥,當初的太子姬平,所以他們父親燕王噲應該生於公元前370年的前幾年,前320年在位,應該是50多歲登上王位,然後四年後讓位國相子之,所以這就不是曆史記載的燕王噲隻覺的國相子之比自己賢惠而禪讓。很大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厭政,畢竟即位已經50多歲了,那個平均壽命60歲年代的50多歲,和今天平均壽命80歲的70多歲差不多了。所以當時的太子姬平,也已經40多歲了。所以不滿而起兵,並且很有實力,很受擁戴,以致後來齊國攻來,燕國國都大門都是敞開的,無人把守,燕王噲、太子姬平和子之都死於亂軍。可見雙方戰鬥的激烈。如果太子姬平隻是20多歲,是沒有實力來和前燕王噲以及接受禪讓的子之同歸於盡的。這從曆史發生的事實也就說的過去了。

經過以上的推斷,燕昭王可以年齡上70歲,燕王喜卻不能。因為他們中間差了四代,起碼要有64年的時間跨度。如此按照平均年齡燕王喜。壽60歲,出生於前282年,那麽太子丹也就大概出生在前262年左右。就按極端男子16歲生子的話,那太子丹就不會大於前266年左右。因為那個時候都是長子繼位,姬丹早早被定位太子,應該大概率是長子,那時帝王一般20歲生子,不算非正常。現在確切知道秦王嬴政出生於前259年,因此太子丹年齡大概率大於嬴政。因為大概率是燕昭王壽超過70歲,燕王喜壽超過60歲,畢竟燕王喜在位33年,才活個平均年齡60歲,有點保守了,那麽太子丹應該最晚出生於前262年。

嬴政在趙國出生並長大,8歲以後,其父親異人公元前251年成為太子後,才派人接嬴政離開邯鄲,史記記載太子丹和嬴政在趙國邯鄲是好朋友,要知道隻有小孩才能和小孩玩在一起,因此按以上推算,太子丹應該歲數大於嬴政。而太子丹比嬴政大個3、4、5歲,或5.6歲是最合理的,如此推斷太子丹應該出生在前265年左右,在配合燕王喜公元前251年偷襲趙國大敗,失去權柄,燕太子丹監國,太子老師鞠武為相國,如此當時太子丹14歲,(公元前是公曆,古人年齡是農曆,有個一年誤差,完全正常。),14歲的太子和嬴政在趙國邯鄲待了多年,就算嬴政5歲啟蒙,識字讀書,由大他六歲的太子丹來教導,兩人朝夕相伴,完全說的過去,曆史已經記載,那個時候嬴政還名趙政,其母趙姬風流,成天不在家,與美俊少年們飲酒狂歡。趙政父母都缺位,有太子丹來填補,完全曆史可以有,這也就是太子丹一直寄希望於趙政的原因。

注1:以前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低,其實隻是幼兒成活率低,因此拉低了整個平均數,據統計,“古代人的壽命其實並不短。在尹灣漢墓簡牘中的《集簿》有記載:“(當地)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七千九百二十六.....”;

“年八十以上三萬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歲以下二十六萬兩千八十八......年九十以上萬一千六百七十人......”。

根據這些數據可知,在漢代,當地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占了總人口的3.26%,九十歲以上人口約為0.84%。而在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該地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約為1.57%。九十歲以上老人約0.15%。”

而根據《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的統計估測,二十四史中記錄的平均壽命為,漢朝62.5歲,三國57.3歲,唐朝65.5歲,宋朝64歲,元朝64.9歲,明、清70歲以上。

注2:

燕昭王在位:前312年-前280年

燕惠王在位:前279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在位:前271年-前258年

燕燕孝王在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在位:前254年-前222年

第六,燕太子丹為什麽在趙國邯鄲被攻破後才發動刺秦?

前麵說了,燕太子既然掌握了秦王的命門,利用秦王的貪婪,獻地求和,排遣使者貢獻地圖,任何時候都可以生劫秦王。為什麽非要等公元前227年趙國邯鄲被攻破了,秦國兵臨城下才發動生劫秦王?

當然肯定生劫秦王,不是太子丹的上策,上策應該是戰場上擊敗秦國。而找戰場就必須要經過趙國的同意,也就是聯趙,需要趙國同意,燕國才能進入趙地和秦國作戰。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度。

當時趙國和秦國的戰場,一個在石家莊的井陘關。一個在邯鄲南麵的古黃河、漳水一線。

要知道易縣的燕下都距離趙國都城邯鄲800多裏地,就是當時燕王喜突襲邯鄲的時候,是要走800多裏,古代行軍速度,晝夜不停,也要4.5天吧?

而石家莊井陘距離邯鄲350裏地左右,也就一兩天的路。一兩天可以不睡覺,但四五天不睡,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趙國放燕國到井陘關去和秦國交戰,是絕對冒險的。誰能保證燕國萬一一個閃念,改成突襲邯鄲,這可是一兩天就兵臨城下了。回想20年前,燕國曾想這樣突襲過,隻是沒到邯鄲城下,在鄗城(今邢台柏鄉)就被廉頗擊敗了。

至於越過邯鄲,去到漳水、古黃河一線去和秦國交戰,就更別想了。這條戰線更絕,順路就把邯鄲占領了。

所以對於秦國來說,和六國交戰。就是比拚領軍將領和後勤國力,對於六國來說。不僅是領軍將領和後勤國力。還要彼此信任。但對於齊國和楚國,魏國,想要和秦軍交戰,出門就是,不用假手他人。而燕國的地理決定了,燕趙聯軍的取勝之道不是比拚將領和國力,而是要比拚道德。

因此盡管原因種種,需要填補空白的地方有很多,最終事實就是趙國還算強盛的時候,燕國和趙國並沒有聯合,隻有當趙國邯鄲被攻破,趙王遷殉難,趙王兄,公子趙嘉逃到代地,趙國變成代國。(趙國代地,就是今天的大同,承德等部分)。燕趙才聯合了。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燕國不需要趙國的讓出土地,就可以直麵秦軍決戰了。

明顯的太子的上策,有識之士的共識,燕趙聯合,沒有完成。

所以隻能進行下策了,生劫秦王。當然下策也可以在燕趙沒有聯合的時候發動,這就要再從燕國方麵考慮,燕趙沒有聯合,肯定是趙國不肯借地。讓出一個戰場,這前麵已經分析了。在燕趙沒有聯合的情況下,讓太子去發動旨在退回六國被侵占的失地。這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隻有在後來燕代聯合了,太子才發動了生劫秦王。另外可能還有一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原因,趙國當時雖然失地一半,失去了在山西的部分土地,但依舊在戰國七國中,除了秦國,是第二能打的了,這不僅是趙國有良將李牧,還因為趙國是四戰之地,常年戰爭不停,因此趙國有最為能打的將士,所以燕王喜40萬大軍偷襲邯鄲,反而被廉頗帥軍八萬擊敗了。因此就算荊軻秦舞陽生劫秦王成功,天下就地停戰,趙國就是國力老二,這還不算歸還趙國的失地呢。要知道在一個團體中,需要有三角才能穩定,就是有首領,二頭領,三頭領及其他。首領是話事的。二首領是以備不時之需和捧人的,老三及其他是沒有話語權的背景板烘托氣氛的聽命者。燕國冒著觸怒秦國的危險去生劫秦王,卻隻是當個老三,沒有話語權的聽命者,太子丹何苦去做呢?更何況,燕趙一直沒有聯合,彼此還是沒有信任,秦國和燕國之間沒有接壤,秦國退回去了,歸還趙的失地,安心代替周去做天子,哪反過來趙國攻伐燕國怎麽辦呢?那時秦國想救也救不了了。趙國既然警惕燕國。燕國怎麽能又不提防趙國呢?

以上就是燕國隻能在趙國邯鄲被攻破,趙國元氣大傷的時候,燕太子丹才能發動生劫秦王的原因。

最後再說燕太子有生劫秦王嬴政訂立誓約,歸還六國土地的盼頭,而不怕秦王反悔?難道是要荊軻秦舞陽一直挾持的秦王,吃飯睡覺也不放鬆嗎?這就有點沒品了。效仿曹沫。那就是秦王一旦立了誓約,荊軻秦舞陽就應該退下請罪,或殺或刮,任由秦王處置。

太子能有秦王嬴政遵守誓約的這個賭注,第一可以看出太子很天真,第二還應該可以看出太子對嬴政評價不低,或者說二人很有交情,大概率相信嬴政會遵守誓約。這和楊虎城與張學良劫持蔣介石一個道理,楊虎城是要殺蔣的,而張學良是要蔣改弦更張的,二人之所以有這個巨大差別,就因為二人與蔣介石的交情和看法是不一樣的,所以最終楊張的結局也大相徑庭。

從上麵這點也可以看出,雖然太子丹被嬴政扣在鹹陽,不放其回國,但對於太子丹應該是很優待的,二人在邯鄲結下的交情在鹹陽並沒有破局,否則就不會有太子丹認為嬴政可以遵守誓約,退回六國土地的期盼。至於史書說,嬴政在鹹陽對太子丹不禮貌,太子丹因此怨恨,我想應該事出有因的,比如嬴政最喜歡在祖廟大排儀仗接受各地諸侯獻土獻圖,而強迫太子丹作為貴賓和秦國大臣一起觀禮,這當然是失禮,但因此太子丹反而能發現獻地圖時重大的安保漏洞,這也就和後來荊軻圖窮匕首見吻合了。

至於嬴政如何優待太子丹,無非是美宅美女美物,這在當時曆史可以看出。昔日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落難逃到秦國,秦王秦穆公給了其宅邸傭人,還是五名宗室女子做妾做婢,包括秦穆公的女兒懷贏、史載:有一次,懷贏舉起水盆讓重耳洗手。洗過,重耳揮了揮手,把水灑到了懷贏的臉上。懷贏大怒:“我本秦國公主,你為何這麽看不起人。”重耳怕得罪秦國,趕忙起來謝罪。

前麵文中曾經問過,太子丹如此重要,他又能這麽逃出秦國鹹陽呢?我設想和秦王贈送的秦國公主有關,隻要曆史“可以有”,我們後人就可以不妨想象一下。

下篇設想燕太子丹如何逃出秦國。

注解1:黃河故道遺存:邯鄲黃河故道在今大名縣、曲周縣、峰峰礦區都有遺存。也就是在邯鄲南麵,是邯鄲抗拒秦國的天險。

注解2:漢漳水在其南,所經之地有鄴、邯鄲、列人、斥章等,相當今河北臨漳、邯鄲、肥鄉、曲周等地。

注解3:讓出戰場很難,因為牽扯到指揮權的問題。昔日圍攻黃維的時候,華野陳士渠率領三個縱隊來支援,但中野沒人願意讓出戰場,陳士渠大怒,帶隊要回去,最後才協調由王近山讓出戰場,有華野接手最後攻破黃維。

注解4:曹沫(曹劌)是魯國人,(當時)曹沫做魯國的將軍,跟齊國作戰,多次戰敗而逃。魯莊公害怕了,就獻遂邑(這個地方)給齊國來求和。但魯莊公還是讓曹沫做將軍。齊桓公答應跟魯莊公在柯地相會並結盟。齊桓公和魯莊公在壇上結盟以後,曹沫手裏拿著匕首挾持齊桓公,齊桓公左右的侍從沒有一個敢動,齊桓公於是問曹沫說:“你想要做什麽?”曹沫說:“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可是你們強大的齊國侵略魯國也已經太過分了。現在魯國都城的城牆倒下來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您還是好好考慮一下該怎麽做吧。”齊桓公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國土。齊桓公說完以後,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壇,麵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臉色沒有改變,說話跟原來一樣若無其事。齊桓公很生氣,想違背約定。管仲說:“不能這樣做。如果為了貪圖小利來使自己痛快,就會在諸侯間失去信義,最終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給他們。”於是齊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魯國土地歸還魯國。曹沫多次戰敗所失去的土地也全部回到魯國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