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聞銘

開這個博客,有感而發,聊中國美國的事,講現代文明的故事。
正文

兒時的記憶(10)

(2025-07-27 19:33:53) 下一個

兒時的記憶(10)

蔣聞銘

 

毛澤東治下的中國,把全體人分成了兩類:城裏人和鄉下人。你是哪一類,看你有沒有城鎮戶口。有就是城裏人,沒有就是鄉下人。鄉下人永遠不會失業。你爸媽種地,你長大了接著種。每年收的糧食,生產隊按規定交一個數給政府,剩下叫餘糧,農民自己吃。餘糧不夠吃不飽怎麽辦?沒有怎麽辦,自己想辦法。

城裏人不一樣。有戶口就有能讓你吃飽了的糧食配額。接著政府給你安排工作,讓你掙錢能買得起這個糧食配額。你爸媽有戶口,你生下來也就有。從小起有糧食配額,長大了政府給你安排工作。城鎮人口增長,政府要兌現它許諾給大家的糧食配額,就到農村搶農民的餘糧,搶多了就會有農民餓死,這就是三年大饑荒的由來。怎樣緩解饑荒帶來的危機?陳雲的招,是把城裏人變成鄉下人。大躍進城鎮擴大,招了不少農民做工人。不行了,就趕這些農民回鄉下。一年趕下去兩千萬,大饑荒就過去了。

六十七十年代,中國人口快速增長,農村人口政府不用管,城鎮人口增長,政府一是必須有相應的配額糧食,二是必須給年輕人安排工作。這一回不能再搶農民的餘糧了,怎麽辦?向陳雲同誌看齊,把城裏中學畢業的熊孩子們往鄉下趕。上山下鄉,就是取消年輕人的城鎮戶口。取消了,就既不用給糧食配額,也不用給他們安排工作。那個年代,私營企業被共產黨全體消滅了,所有帶工資的工作,都從政府那裏來。經濟不發展,沒有足夠多的工作,年輕人會大批失業。這個問題不解決,城裏起碼的治安都沒法維持。把剛畢業的年輕人趕去農村,天下就太平了。

哪一家的孩子,都是爸媽的心頭肉。孩子中學畢業要下鄉這個事,是所有城鎮居民的夢魘。毛澤東共產黨建國後的各種折騰,雖然對過去當時的社會精英,傷害極大,但是對城鎮老百姓的日子,倒沒什麽大影響。一會兒抗議一會兒歡呼,批判這個打倒那個,大家也就是個跟著舉手喊口號的熱鬧。這個缺德冒煙的上山下鄉是例外,實實在在傷害到了中國城鎮的每一個家庭。

袁磊兒時的記憶裏,媽媽一直都被兩個愁壓著,一個是愁錢,另一個是愁袁磊中學畢業下鄉做農民。他旁聽到的他媽對他爸抱怨他奶奶,從來都隻是一件,就是奶奶讓袁磊早上了一年學。袁磊發育晚,又比同班的孩子們小了一歲, 直到初中畢業,不單個頭相對矮,也顯得瘦弱。她媽的嘀咕,永遠是晚上一年學,就能晚下鄉晚遭一年罪,不知道奶奶窮趕的是什麽。還有是她真實擔心袁磊以後下了鄉,自己憑空會多出來一堆需要供著的祖宗。一堆需要供著的祖宗,是袁磊媽的原話,重複了無數遍,指的是鄉下的小隊長大隊長。袁磊落到他們手上,這些人會隔三岔五進城,到了你們家,必須有酒肉招待。看到鄰居們家的祖宗來了,他媽就嘀咕,我們家窮,到時候招待不起,真是愁死人。農村小隊長大隊長的惡霸故事,城裏人聽得見得可不少。

不過光愁沒有用,必須想招對付。第一招,無非是扛著不去。這一招無數人試過了,沒用,沒人扛得住。扛著不去,直接把你的戶口注消了,然後你父母的工作單位,當地的居委會,天天有人到你家看著,督促著讓你去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行。

所以做父母需要考慮的,不是讓不讓孩子下鄉,而是如何能讓這孩子下鄉後少受苦,有口飽飯吃。袁磊爸媽能想到的辦法,是讓他學一門手藝。他們倆都是篾匠,第一想到的,是教小袁磊如何編竹籃竹筐。袁磊十歲的時候,還真學過好一段,拿著他爸劈好捋滑了的篾片,編過不少有模有樣的竹筐。接下來,要學如何劈竹子捋篾片,這個就難了,個子小力氣不夠。他爸說沒辦法,等幾年再說。

等到十三歲,說可以重新開始了,鄰居的一位中學老師,說篾匠的手藝過時了,學成了在農村還是沒飯吃。大家現在,都在學畫畫,畫好了以後到農村,可以寫標語畫宣傳畫。他爸一想也是。前麵糊裏糊塗逼袁磊練字,得了教訓,知道這些事必須有人教。就正式請客拜師,求這位老師教袁磊。

於是下麵一年多,袁磊從學篾匠改學畫畫,從素描臨摹開始。老師其實沒怎麽教,不過袁磊爸這回至少知道了兒子學素描,要用深淺不同的鉛筆和炭筆,算是開了個好頭。這個事不是作業,老師每過幾天來看一下,後來居然說袁磊畫畫蠻有天分。畫畫和練字不一樣,畫畫好了,真實有些成就感,所以那一段袁磊迷上了畫畫。這個事的後續,是鄧小平恢複高考,就沒了後續。袁磊這位畫畫的老師,是老三屆,和袁磊同一年考上了大學。袁磊進的,是南京大學天文係,老師進的,是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學校離得不遠,兩人後來成了朋友忘年交。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蔣聞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共產黨對農民的壓榨歧視,罄竹難書。五毛們還有臉罵美國歧視,也是搞笑。
蔣聞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謝謝您更正。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你爸媽有戶口,你生下來也就有。??

毛澤東時代光是老爸有城市戶口,子女是不能世襲城市戶口的,那時是“母係世襲製”,必須是老媽有城市戶口, 子女才有城市戶口,以及一些列城裏人的福利,糧票油票糖票煙票火柴票豆腐票肉票魚票N+1種可能的票證!
農村戶口呢? 隻有一項和城裏人一樣享受共和國任何一個人相同的福利--布票!農民“也”發布票!而且紅五類黑五類發的是同一個地方相同數量的布票,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
這就是為什麽那時的人口統計數字,最準確不在公安部不在內政部也不在糧食部, 而在商業部! 因為布票是商業部發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