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陸地標誌,在我第一次上世界地理課,第一次看世界地圖時,就被“好望角”這個美麗的名字吸引了。好望角,顧名思義,一定是個美麗的地方!
隨著汽車的駛進,我的心情也逐漸高漲。從非洲的最南端厄加勒斯角直達好望角大約要將近兩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看到的,都再次印證了非洲的不同。
和厄加勒斯角截然相反的是,好望角人潮湧動。好望角位於非洲大陸最西南端,北距開普敦 48 公裏,西瀕大西洋,是一條長約 4.8 公裏的細長的岩石岬角,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之前,這裏是歐洲通往亞洲的海上必經之地。
好望角是由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發現的。而有著 " 好望角之父 " 之稱的 迪亞士也正是在此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在 1486 年,迪亞士奉國王之命去尋找一條通往“黃金之國”——印度的新航道。誰知,當船隊駛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處時,海麵狂風大作。幸運的是,巨浪把船隊推到一個無名岬角上,讓船隊化險為夷。為此,迪亞士叫這個岬角“風暴角”。
而真正經由好望角從歐洲到達亞洲的人,是葡萄牙另一探險家達迦馬。那已經是在迪亞士發現“風暴角”十餘年之後的 1497 年了,達迦馬率領遠船隊成功地繞過此角駛入印度洋,次年 5 月到達印度,然後真正的是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黃金之國”的航程,讓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深信“風暴角”可以通往富饒的東方,因此將其改名為 “ 好望角 ” 。並一直沿用至今。
為了紀念迪亞士和達伽馬,在岬角之巔有他們二人的紀念塔。
事實上,“風暴角”這個名字的存在是有它科學的道理的。自迪亞士發現好望角以來,這裏就以特有的巨浪聞名於世。據海洋學家統計,這一海區 10 多米高的海浪屢見不鮮, 6 米~ 7 米高的海浪每年有 110 天,其餘時間的浪高一般也在 2 米以上。現在的好望角由於動植物品種繁多,石尖浪急,自然景物美好,已經被納入南非國家自然保護區。
我順著崎嶇的石路走到好望角,隻見三塊連在一起的木牌,上麵寫著:好望角處於東經 18 度 28 分 26 秒,南緯 34 度 21 分 25 秒,好望角 ——— 非洲最西南端。遺憾的是,我當時可能是由於太開心,照的照片都以自己為主角兒,所以,隻好在網上 search 了一張照片湊數了。(結果我發現網上的照片也都有主人公啊,嗬嗬:))
在好望角,遇到了一團中國同胞,從服裝上可以輕易地判斷他們應該是南方某城的領導團。大家都瞞有秩序的按照級別大小每人照了幾張照片。這可是個不短的過程。終於,輪到我們了。我也是張張有自己。像一場表演。
當我們的 pose 照結束後,丹麥小帥哥 Martin 忍不住問我:“中國人為什麽照那麽多帶自己的照片?為了證明他們來過這裏?”我愣了一下,說真的,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他說的似乎滿有道理的。於是我解釋了一下,一般來說,中國人出國不容易,所以希望多留一些紀念給親戚朋友們分享吧。可是,也確實是有太多的時候,我們隻顧了拍照,而忽略了感受美麗的景色。
聊了會兒天後,我和丹麥小帥哥合了張影,以發照片為名,趁機問了他的 email 。嗬嗬:)) ostrac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