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當年震驚北宋朝野的一樁“桃色事件”】

(2025-09-06 14:23:47) 下一個

當年震驚北宋朝野的一樁“桃色事件”

上周講了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今天再聊一個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

我一直認為,距今幾乎整1000年的北宋,特別是仁宗朝,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好的年代。然而即便是那樣的年代也是不平靜的。對外,宋與西夏的戰爭一度硝煙彌漫;在內,當時最大的一次政治製度的全麵改革“慶曆新政”,僅施行了一年多就失敗了,因為“新政”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招致了強烈的反彈。結果是,範仲淹、韓琦和富弼等新政倡導者被逐出朝廷到地方任職,而最後一個被貶離開的,是38歲的歐陽修,而且是因為“道德”原因,背後被一些人指指點點。

關於歐陽修,大凡讀過書的人至少都略知一二,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巨匠和大臣。他還是一位舉薦年輕英才的伯樂。比他年輕許多的蘇軾兄弟和王安石等人都受到過歐陽修的積極提攜,後來名揚天下。關於歐陽修的背景,下麵三點與本文有關,簡述一下:

首先,歐陽修算是“苦孩子”出身。他3歲的時候當下層官吏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鄭氏不得已,帶孩子投奔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他在隨州(今屬湖北)任推官。古時候女人死了丈夫,又有年幼的孩子,生活真是走投無路。當年韓愈是嫂子在他大哥死後能夠把他拉扯成人,簡直難以想象。歐陽曄官職不高,俸祿有限,隻能提供最基本的溫飽。好在歐陽修的母親有一定的文化,對他進行了啟蒙教育。看官可能聽過歐母 “畫荻教子”的故事。所以,在這樣一個困難的家庭,歐陽修的妹妹後來嫁給一個鰥夫做續弦,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歐陽修天賦極好,而且風流倜儻。宋仁宗天聖七—八年(1029 - 1030年),他先在鄉試中得第一(“解元”),然後在翰林學士晏殊主持的禮部進士科考試中又得第一(“會元”),名聲很大。很多人認為皇帝會在殿試後授予歐陽修“狀元”,使之“連中三元”。然而宰相呂夷簡和劉太後都不同意授他狀元,因為歐陽修鋒芒太露。他們認為光有才華還不足以在朝中擔大任。而且,歐陽修寫的一些詞作有輕浮之嫌,也讓他們不爽。特別是就在殿試之前不久,宮儀和宦官發現宮女們傳抄歐陽修的豔詞,於是有關宮女被責罰。這是宮中的一個嚴重事件。所以,歐陽修的狀元夢未能實現,皇帝隻給了他甲科第十四名。順便說一句,那年的狀元給了來自開封府的18歲少年王拱壽。這位王拱壽在曆史上沒多大名氣,但他的曾外孫女很有名,她叫李清照。

第三,中年之前。歐陽修的個性很有鋒芒,於是招人嫉恨,有時也讓仁宗皇帝頭疼。我們過去在介紹歐陽修的詩《戲答元珍》時,談到他那次被貶的背景。當時知開封府(約相當於首都市長)的範仲淹與宰相呂夷簡發生重大衝突。雙方幾經交鋒,最後仁宗站在了呂夷簡一邊,將範仲淹貶為饒州知州。對這件事,剛剛入仕不久的歐陽修本完全不必參合。但歐陽修為範仲淹感到不平。當他看到身為左司諫的高若訥不但不救,反而在公開場合詆毀範仲淹,便寫了《與高司諫書》,諷刺和痛罵高若訥。高若訥把檄文交給了仁宗,結果歐陽修也被貶為夷陵縣令。

九年之後發生的事情,幾乎是上次的翻版。但這一次歐陽修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在政治上要把人搞臭,常有兩個途徑,古今中外都屢試不爽:一是指責這個人對元首有忠誠問題,想謀反;二是昭示這個人在男女方麵有“作風”問題。慶曆五年(1045年)春“新政”失敗,範仲淹、杜衍、韓琦、富弼等相繼罷官、外放。導致改革派失勢的原因之一,是保守派偽造了太子中允石介(新政的支持者)寫給富弼的信,誣告石介私撰廢仁宗詔書,導致仁宗對改革派產生猜疑。

歐陽修當然也是新政的支持者,但他的職位還不夠高,不是中堅力量。而且這時他在河北都轉運使任上,隻要保持沉默,自保不成問題。但歐陽修卻“自劾乞罷”,以“同其退”,同時又上疏《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陛下於千官中選得此數人,一旦罷去,使群邪相賀,此臣所以為陛下惜也!”。這好比在戰場上已經失敗一方,突然跳出一個人高喊“向我開炮”。被指為“群邪”的保守派還能不恨上他?詭異的是,而就在這個時候,歐陽修後院起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起通奸案,被保守派抓住把柄,麵臨身敗名裂的下場。

歐陽修有一個同胞妹妹,在父親去世以後,他們一同隨母親投奔了隨州的叔叔。家裏貧困,於是他妹妹早年嫁給了襄城一個叫張龜正的鰥夫作續弦。張龜正前妻生前留下一女兒。歐陽修的妹妹嫁入幾年後,張龜正也去世了。他妹妹無路可走,就帶著年幼的繼女來投奔歐陽修。她走的是與母親類似的路。哥哥盡管剛入仕,畢竟有俸祿,能供口飯吃。

這個張氏女孩成年後,歐陽修做主,將她嫁給了遠房堂侄歐陽晟。這算是“親上加親”,而且兩人並沒有血緣關係,在我們現在看來其後代也沒有遺傳病的危險。然而,張氏出嫁以後,夫妻感情不好。她與男仆暗生情愫直至私通。被發現以後,被夫家扭送官府。這本是一樁家族醜聞,但張氏在審訊之下,將舅舅歐陽修牽扯進來,聲稱自己在出嫁之前就與舅舅有染。她的描述“詞多醜異”。歐陽修在朝廷中的政敵們對此如獲至寶。根據張氏的供詞,他們不僅指控他與外甥女通奸,還指控他侵占外甥女財產,即所謂“私於張氏,且欺其財”。宰相賈昌朝和陳執中指示諫官錢明逸進一步收集有關材料,彈劾歐陽修。

對歐陽修的彈劾令朝野一片嘩然,其衝擊波遠大於幾年前張國務委員的那檔子事兒(前幾天,他還跟老大一起在天安門城樓上看閱兵呢。)宋仁宗對此事非常震驚,下令由戶部判官蘇安世、內侍王昭明等人重新審理此案。

經過反複調查、勘問,朝廷認定歐陽修與外甥女通奸一事無實據,屬於誣告。因此主要罪名不成立。然而,一個不該是問題的問題卻被政敵抓住把柄 — 張氏的生父張龜正去世前,為幼女張氏留下了一筆遺產,作為其未來的嫁妝(奩產)。這筆財產暫由繼母歐陽氏(即歐陽修的妹妹)代為保管。根據宋代的法律,這筆錢歸張氏獨有。在她們投奔歐陽修之後(可能是張氏還小的時候),歐陽修動用張氏的這筆奩產購置了田產,應該算是投資。但在登記田契時,他登記在了自己的妹妹歐陽氏名下。

於是政敵指出,“用張氏奩中物買田立歐氏券”,就是違法侵吞。這樣揪住不放,既可避免直接製造冤案的惡名,又能以“涉嫌侵占孤兒財產”的道德瑕疵打擊歐陽修的聲譽,從而達到將其排擠出朝廷的政治目的。或許是由於政治上的折中和妥協,仁宗並沒有保歐陽修。朝廷的處分結果是:免去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和河北都轉運使官職,貶為滁州知州。

人們不禁要問,張氏誣告養育自己多年的舅舅,她的動機到底是什麽呢?對此有數種解釋。有一種說法是她在官府裏十分害怕,甚至接近精神崩潰,於是就攪混水脫罪。但史學界更為普遍的觀點是,這是一個政治陷害案。開封府尹(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市長)楊日嚴早年曾被歐陽修彈劾過,對他懷恨在心。於是他指使獄吏誘供張氏,誣陷栽贓歐陽修。

歐陽修被誣告與外甥女通奸一案,是一起由家庭醜聞引發、被政敵利用、旨在從道德上徹底抹黑歐陽修的政治陰謀。盡管朝廷最終認定主要罪名不成立,但他依然被其他罪名被貶官,這反映了當時朝中政治鬥爭的複雜和殘酷。這件事甚至改變了歐陽修的性格。從此以後他鋒芒不再,性格傾向於內斂。

這場意外的風波將歐陽修推向了滁州,於是有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令人稱奇的是,這篇文章與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均創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兩篇名作均誕生於“慶曆新政”失敗後,作者同屬改革派且均遭貶謫。歐陽修比範仲淹小18歲,但政治理念相近,私交甚篤。兩篇文章的寫作原因與背景截然不同,文章風格也迥異,但均折射出北宋士人的精神境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段華彩的樂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有點可惜' 的評論 :
有外國敵對勢力啊。要不是金滅了北宋,蒙滅了南宋,政治進程會完全不一樣呢。
20世紀初,如果中國想搞君主立憲,是有時間窗口的。做不了,原因之一是皇帝是外族。
有點可惜 回複 悄悄話 君主立憲製 :)))

Just a dream ..

過去沒有“外國敵對勢力”啊 和哈哈哈哈哈哈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這是沒錯的,要放到今天,歐陽修膽敢上疏為範仲淹鳴不平,就是“跟中央唱反調”,歐陽修的政治生命就結束了。。。而事實是,歐陽修被貶兩年後又被調回汴京,最後做到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副宰相)。。。當時,皇帝的決定都要跟百官商量,而且經常又導致大量不同意見的上疏。今天中國的政治寬容度,比1000年前,差遠了!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謝謝朋友。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有宋一代,政治上可謂寬鬆巔峰。這種“妄議中央”的亂臣,放到今天還不得一擄到底,雙開侍候。XXTV報道之後,愚民們拍手稱快,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