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1)憶(2)山東(3)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4)少一人。
1.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時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2. 憶:想念。
3. 山東:王維的家鄉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他稱山東。
4. 茱萸(zhu1 yu2):此處指吳茱萸,芸香科落葉灌木,果實為中藥。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邪。
王維(約693—761年) ,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王維是盛唐傑出的詩人、畫家、官員。他出身太原王氏大族,父親做過汾州司馬。王維少時聰穎,詩、書、畫、樂皆通,十幾歲便到長安宦遊。由於他的多方麵的才藝,很快便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王維約27歲時中狀元,其中除了學識的因素,也憑借了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薦。王維於玄宗開元九年(721年)入仕,早期任太樂丞、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後,他被迫受偽職。長安收複後,他被問罪但後被豁免,降職任太子中允,後遷中書舍人,終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卒於唐肅宗上元二年,享年約68歲。
王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王維創作山水田園詩清貴兩全、形神兼備。王維的清新脫俗的風格和他本人的繪畫才能,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語)的效果。加之王維篤信佛教,作品中又有“詩中有禪”的意境。王維那些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豪放壯闊,也很有價值。另外,王維的一些精美的抒情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等,千百年來被廣為傳誦。
王維的作品集《王右丞集》由其弟王縉編成,共10卷,收錄作品400餘篇,其中古體詩150首,近體詩282首,其他文體72篇。當代較好的選本有陳貽焮的《王維詩選》,由中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7.
唐風:王維(701年—761年) 出生於蒲州(今山西永濟),父母雙方都有著顯赫的貴族家世。王維從小衣食無憂。很早就顯示出天賦,九歲就能作文。
宋雨:雖然長期在朝為官,但王維在政治上並沒有多大建樹。然而他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書法家、佛學家等多種身份於一身,可以說是盛唐氣象在文人中的最佳代表。
唐風: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王維離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舉薦。由於在詩、書、畫、樂等方麵均有才華,他很快便在達官顯貴中小有名氣。在開元九年(721年)的進士科考中,王維一半憑才華,一半憑玉真公主的推薦,不僅及第,而且高中狀元。在隨後約20年裏,王維的仕途並不順利。他的職位不僅不高,他還數次離開長安到外地任小官。大約從742年起他回長安任職,在安史之亂前官至給事中。
宋雨:天寶十五載(756年)夏天,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王維被俘。因其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陽,強迫他接受偽職。我大致知道當第二年唐軍收複長安、洛陽以後,王維與其他偽官均被收係獄中,隨後押到長安,他的處境危險。但他後來他得到赦免了,究竟是什麽原因?
唐風:一個原因是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一詩抒發對朝廷的思念之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弟弟王縉時任刑部侍郎(後升為宰相),願罷官為兄贖罪,於是王維得到寬大處理,降為太子中允。760年夏,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王維任尚書右丞(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
宋雨:王維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王維最著名的是他的山水田園詩。這些詩自然脫俗、清新淡然。王維篤信佛教,被稱為“詩佛”,他的田園詩很好地反映了“詩中有禪”的意境。另一方麵,王維又擅長繪畫,他的詩寫意傳神,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蘇軾語)。王維的詩是同時代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境界。他與同期的另一田園詩人孟浩然並稱“王孟”。
唐風:王維作品中還有一類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如《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詩,寫得氣勢宏大、充滿豪情,也是盛唐邊塞詩中濃重的一筆。
宋雨:另外,王維的一些抒情小詩,如《送別》、《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雜詩》等,特別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非常真摯、雋永,千百年來被人們廣泛誦詠。
唐風:王維31歲時發妻不幸去世。此後他終身未再娶,這在當時的士大夫中絕對是一個另類。對於王維未娶的原因,後人猜測頗多。有人說恐怕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也有人認為王維篤信佛教,妻子去世之後他可能對男歡女愛不再有興趣。此外,王維很可能沒有孩子,因為史料和他本人的詩文中都沒有相關記載。
宋雨:曆代對王維的評論都比較正麵,但他有一點卻偶爾遭人詬病,即他與奸相李林甫來往密切。而且王維仕途比較順利的階段,都是在李林甫掌權期間。
唐風:據考證兩人是畫友,因為李林甫也善繪畫且懂音律。至於說其受李林甫提拔,說實話,王維那時已經在官場上混了近30年,最高也就是做到五品上(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司局級”)。他要是拚命巴結李林甫,結果恐怕不至於此。另外,也不能簡單地說李林甫是“奸相”,他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保障開元盛世的能臣。
宋雨:現在我們來品讀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它是王維17歲時在長安所作。與其後來那些富於畫意、語言考究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不加雕琢,寫得非常樸素、真摯。但它卻有著打動人心的感染力,尤其對身在異鄉的人們。
唐風:詩人青少年時期的作品往往在風格和表達方式上與成年之後的有所不同。它們有時技法上未必成熟,或者作者不願意受格律的約束,但作品卻真摯自然、生機勃勃。除這首之外,還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和杜甫的《望嶽》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傑作。
宋雨:雖然“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的滋味不好受,但都城對於希望獲得更多機會、夢想出人頭地的年輕人總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個少年遊子,內心深處總是思念家鄉和親人。也許這種感情在平日奮鬥的忙碌中被掩蓋了,但一旦遇到某種契機,還是會湧流出來。年輕的王維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短短地7個字,樸素無華地高度概括了節日裏遊子思鄉的感受。
唐風:本詩在寫法上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是第一句用了兩個“異”字,分量很重。王勃的《蜀中九日》同樣是寫重陽節,“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第二句也是連用兩個“他”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雨:是的,正是因為都城不是家鄉,而且自己對其也沒有歸屬感,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才格外地強烈。王維九歲喪父,這一句或許可以理解為思念母親,而後兩句是思念弟兄。第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 王維弟兄五人,他身為長子,兄弟情深。後來安史之亂後大弟王縉為救兄長情願罷官,被傳為佳話。
唐風:第二點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我。好像遺憾的是他們,而不是自己很遺憾未能相聚。這種出乎常情的表達,類似於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即下意識把自己的意念投射於別人,使別人代替自己成為意念的主體。這種方法如處理巧妙,往往更有感染力。
宋雨:你這麽一說還真是這麽回事。在詩詞中還有其他人用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嗎?
唐風:有的。請看下麵兩首:1. 辛棄疾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 明明是自己感歎已生白發,卻讓別人去問; 2.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 明明是自己思念親人,卻說妻子望月,孩子太小不懂得思念在長安的爸爸。
宋雨:辛棄疾也有這麽婉約的詞!這讓我想起有一次你說詞“總是婉約的”,這是詞的“基因”決定的。“總是”我也許不能同意,但其實“豪放詞人”在其作品中也是婉約詞為主。辛棄疾存世六百多首詞,豪放詞隻占少數;蘇軾存世362首詞(2700多首詩),有人一首首地分析過,豪放詞隻占七分之一。
唐風:最後回過頭來談一下王維這首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七絕與五絕類似,一般是押平聲韻的,即第二句與第四句尾字是平聲且是韻腳。第三句末須是另一個韻母的仄聲字。至於第一句的結尾,既可以是一個與第二、四句押韻的平聲字,也可以像第三句那樣選不同韻母的仄聲字。在五絕中,兩種情況的比例差不多,或許首句不入韻的情況稍多。但在七絕中,大部分情況下首句是入韻的,比如元稹的《菊花》和杜牧的的兩首《贈別》首句均入韻。而本詩不同,第二句和第四句押平水韻的“真韻”,但第一句末尾“客”是個仄聲字,不入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