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8.《春望》 杜甫

(2023-02-24 13:12:38) 下一個

《春望》 

杜甫

(1)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2)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3)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4)欲不勝簪(5)

 1. 國:國家,也可指國都。

2. 時:時事,時局。

3. 抵:值。

4. 渾:簡直。

5. 簪(zan1):束頭發的發飾。此處作動詞,即用簪子別住頭發。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徙居於河南鞏縣,杜甫也出生於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為李唐皇室之後,他的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青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杜甫在34至43歲(746 – 755年)期間客居長安十年,多次應試不第,後通過獻賦、投贈等方式以求仕途。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前杜甫曾短暫入仕。756年長安失守後,杜甫為叛軍所獲,翌年(757年)逃出,輾轉至鳳翔投奔肅宗,拜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罷官入川,此後數年生活相對安定。杜甫病逝於大曆五年(770年),享年58歲。

杜甫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詩作的體裁、風格多樣,特別反映了盛唐由盛轉衰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抒了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最為後人所稱道。他的律詩語言窮極工巧,格律嚴謹,字裏行間感情真摯、細膩感人。他的古體敘事詩(包括新樂府詩)更是一幅幅時代的畫卷,直接啟發了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故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就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王定國詩集敘》)

杜甫共有近1500首詩歌傳世,大多集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編的《杜工部集》。清初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0

 

宋雨:杜甫不僅被稱為“詩聖”,還被稱為“詩史”。他存世的1400多首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

唐風:《春望》寫於唐肅宗二年,即公元757年的春天。那時已是安史之亂爆發後一年多,都城長安已經陷落於叛軍之手,盛唐氣象早已土崩瓦解,處處生靈塗炭,國家滿目瘡痍。

宋雨:在安史之亂前的十年時間裏,杜甫一直客居長安。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為了求得一官半職,杜甫曾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不保夕的貧困生活。在安史之亂發生前夕,43歲的他終於得到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職,職責是管理軍械庫。

唐風:貧困的杜甫隻能把家眷安置在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位於長安東北約80公裏處)。唐玄宗天寶14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次年5月,潼關失守,玄宗西逃至四川,長安隨即失守。7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靈武市),號肅宗。此時杜甫已舉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避難。他聽說肅宗即位,便隻身北上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押回長安。杜甫因為官職低,並沒有被囚禁。《春望》這首詩,就是他在戰亂中困居長安半年多以後寫下的。

宋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首聯一上來就異常沉重,司馬光曾評價這兩句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這一句的意思似乎很好理解。查一下互聯網,包括百度、古詩文網,古詩文學習網,以及多篇有關此詩的文章,眾口一詞說“國”字係指國都長安。可是我從來就認為此處“國”就是指國家,即大唐王朝。此時安史之亂的戰火早已遍布唐朝的大片地區,帶來極大的破壞。把“國破”理解為“國家破碎“,然後由遠及近,到下一句的“都城荒廢”(“城春草木深“),這才應該是杜甫的本意。

唐風:我的看法與你一致,“國”就是指國家。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得到答案。《春望》的首聯是對仗的。五律本不要求首聯對仗,但這裏杜甫對得非常工整,而且它顯然是正對偶,即兩聯意思相近但相互補充。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海內”與”天涯“這兩個範圍不同的疆域才能對應。再看《春望》,“城“顯然指長安,而“國”如果還是指長安,是不合情理和規則的。而且,長安都城裏麵有什麽“山河”呢?

宋雨: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是我最欣賞的兩句。春天本是“鳥語花香”的美好季節,而杜甫從地上的花寫到空中的鳥,讓其反映痛徹肺腑的傷感與痛苦。我當年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還是小學生,當時我就立刻被這十個字深深地震撼。

唐風:然而,對這一聯的字麵理解卻又是眾說紛紜。怎麽解釋“花濺淚”和“鳥驚心”呢?各方解讀莫衷一是。比如有人說“花濺淚”是說花上的露珠好像流淚一般;“鳥驚心”是說鳥兒的鳴叫讓人心驚。我認為,此處花與鳥都是敏感的接受體,他們是接受了人的情感的信息,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反應。“花濺淚”即人的淚水落在(野)花上飛濺起來;“鳥驚心”是說人們在生離死別時刻的痛哭和悲嚎,讓鳥兒驚恐不已。你怎麽理解呢?

宋雨:我基本同意你對“花濺淚”的解釋。我本人對“花濺淚”和“鳥驚心”的理解是,在戰亂之下,作者忍不住對花垂淚;在悲痛離別之中,聽到天空飛鳥的鳴叫,也覺得心驚肉跳。這裏“濺”字用得特別好,讀者仿佛能看到作者悲痛欲絕、淚如泉湧,落在花上飛濺起來。

唐風:看來真是“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啊。我還看到過一個純擬人的解釋,指花鳥也感到了時事的動亂和人間的別離,所以花也流淚,鳥也悲鳴。

宋雨:同樣是寫花與鳥,後來杜甫在成都草堂過著相對安穩的生活時,對它們的描述則迥然不同。比如他在《江畔獨步尋花》一詩裏,就是以輕快、欣喜的語氣來描寫花鳥“黃四娘加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蹊”字讀qi1或xi1,意思是小路。

唐風:是的,雖然杜甫他老人家中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但安史之亂平定後的幾年裏,他也在四川過了一段相對安穩的生活,這時候他的詩作就顯示不同的基調與語氣,但這個時期的詩作中依然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我們熟悉的《春夜喜雨》和《絕句四首》(其三為“兩個黃鸝鳴翠柳”)。

宋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被人引用得特別多的一聯。“三月”未必是三個月,而是表明戰火連綿不斷。杜甫與家人天各一方,戰亂時期信件投遞可能中斷,家人杳無音訊,所以才說“家書抵萬金”啊。

唐風: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很形象地寫出作者因憂愁痛苦而頻頻拿手搔頭。從古至今描寫人的極大憂愁常常是借用青絲變白發來表達,如春秋時期楚國的伍子胥一夜白頭,李白的《將進酒》中的“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等等。而時年45歲的杜甫不僅是青絲變白發,而且頭發稀少到連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見愁苦之深。

宋雨:律詩對押韻、對仗和平仄有嚴格要求,這往往使得作者的表達受到一些限製。但是杜甫是寫律詩的聖手,他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沉鬱而含蓄的表達,同時伴之以精妙的格律之美。僅就就這首詩而言,前三聯對仗極其工整,全詩每個字又都嚴格遵守律詩的平仄要求,句與句之間平仄相對,尾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很強的抑揚頓挫之感。

唐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現代漢語發音與唐朝時的中古音已經有了一些的變化,但分析一下本詩韻腳和平仄,我發現隻有兩點小差異,一是韻腳“深”、“心”、“金”和“簪”四個字在當時同在一個韻部(平水韻十二“侵韻”),而今天“簪”的韻母與其他三個字已經有所不同;二是詩中“國”、“別”、“白”三個字現在讀平聲,古時卻是仄聲(入聲字。這一點小差別,幾乎不影響我們現代人感受這首詩的韻律之美。近1300年過去了,中華語言文字的傳承能夠達到如此的程度,令人感慨萬千。

宋雨:人們總結杜甫的詩風,常用“沉鬱頓挫”來概括。就“沉鬱”而言,杜甫對悲傷之情的表達,不是隨時噴湧而出,而是層層積累沉澱。這一特點在《春望》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從首聯的的山河破碎,到頷聯的驚恐悲傷,再到頸聯的憂心如焚,作者的悲哀因不斷積累而愈發沉鬱。到了尾聯,作者的意向由遠及近,在細節上描述自己的衰老和落魄之態,其表現風格與前三聯有所不同,以一種跌宕起伏的“頓挫”感結尾,產生言雖盡但意不絕的效果。

唐風:這首《春望》短短40個字,由遠及近,借物抒懷,在幾個層麵上高度概括了在安史之亂這個特殊曆史時期國家山河破碎、人民遭受苦難的的現實。作者使用用隱喻、象征、誇張等技巧,充分表達了自己感傷時事、憂國憂民和思念親人的真摯感情。本詩在字詞的選擇和平仄格律方麵的極為精妙,堪稱五言律詩技法的典範。《春望》曆來被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傑作,有人認為它雄踞曆代五律之首,對此我沒有異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ckcountry'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評論,對字詞的理解很有見地。
至於最後兩句的氣勢問題,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過您若如此,可能對李商隱的七律結尾也有類似的意見,而欣賞文天祥七律的結尾。
Backcountry 回複 悄悄話 我也認為“國”指國家,“國”對應“山河”。“恨別鳥驚心”,我認為有對應第一句的意境:城春草木深,春天來了,原來繁忙的街道都長滿草木,意味著因戰亂眾人都逃難遠離,被拋棄的街道荒涼寂靜。這時作者沉浸在自己戰亂離別之景,在寂靜荒涼無人之地被突然飛過的鳥鳴聲驚起。
我不是很喜歡他的最後兩句,氣勢上不足以對應前麵,也許杜更想表達的是他擔憂自己前麵仁途不定,欲言又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