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走了, 如何蓋棺論定?主流文章這幾天都在頌讚老楊的家國情懷, 條條縷縷裝點起來差不多等於華人又出了一個聖人。本人對此大不以為然,很奇怪為何 這一套造神文化到今天還有偌大市場! 在我看來, 楊振寧當然傑出,但他的傑出之處與他的家國情懷不沾邊,相反, 論情懷他的許多行徑頗有令人懷疑甚至令人腹誹之處,倒是中性的 “ 人生大贏家”這個評語顯得更為中正。
1,先說什麽是人生贏家
我以為人之為人,不管你多大名氣, 多高地位,多麽聰明, 如果最後善惡相抵的結果 證明你的人生總體 活出的是個害人精,不管是 像希特勒、斯大林之流的大害人精,還是在社會上,、殺人、放火,行騙、乃至躲在角落了為專製獨裁捧臭腳的小害人精,就都是人生的輸家,活了一輩子活成個 人神共憤, 活成大大小小的罵名,活成個跪舔獨裁專製的奴才, 這還不叫輸就沒有輸贏這一說了。 老天爺那裏繞不過的!
所以人生的贏家至少要有兩個要素:1是要活得舒暢, 2是其一生善惡相抵後的總體評價又是有益於人,至少不能有害於眾!
把這個標準 擲之楊老先生,雖然許多人詬病他許多言行頗類阿諛趨勢,比如他頌讚文革教育成果以及歌頌偉大領袖的神聖等等,(當然,也有人認定老楊這些言行是出自於他真誠的信念。本人對這兩種說法本人目下不置可否,但曆史自會有定評, 因為沒有人能永遠欺騙曆史),但即使老楊真的阿諛趨勢, 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 也可以被理解為 那隻是這位 人精 為謀求社會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的應景之舉,否則楊振寧及其家族就無從在國內安全落地, 既然連他的嶽父杜聿明這個蔣介石的鐵杆親信後來也在囹圄之後給老楊寫信意味深長地囑咐他:“你要注意政治” ,老楊這樣做實在不足為奇, 而且,當時的社會誰人不曾讚頌過謊言、把假話當成真話說?所以, 對楊振寧也無需求全責備,至於楊振寧那些言行引起的社會影響, 明白人自然會過濾掉其中的假貨,而選擇相信的糊塗蟲 有沒有楊振寧都會自嗨於麻醉他們的大鼓之中,所以也無需誇張。
與此相比, 老楊在自然科學方麵的貢獻,那可是實實在在地造福於人類,雖然楊振寧在現當代的物理科學大家的排名並不像國內說得那樣厲害,與愛因斯坦牛頓相比還頗有距離,—— 1999年國際某機構曾發起一項“最偉大物理學家”民意調查,對250位活躍一線的著名物理學家發去問卷,要他們提出他們心目中前五名的人選, 結果共 得到了130個答卷, 共有61位物理學家獲得提名,其中29人隻得了一票, 楊振寧也在那29人中的一員。
當然,能得一票進入那61人之列也很了不起了。 所以剝去對楊振寧過譽的油彩, 並不改他做為傑出物理學家的輝煌, 物理學諾貝獎得主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這確實是華人的驕傲和光榮,更何況楊振寧還有其他很了不起的物理學發現, 有此建樹,楊振寧其他那些被人詬病的言論基本可以被視為可被忽略的末流小節,所以說在人生的總體評價上說楊振寧是大大的人生贏家是站得住腳的。
2,人生贏家的關鍵要素是活的舒暢, 在這方麵楊振寧更是雄視千古
把人品放一邊不論, 老楊是那種特別會把握世間功名與人情節奏的人, 這種人總能 最大化地攫取世俗的榮耀和幸福。——這樣一來, 從他們的人生觀而言, 這樣的人當然也就主觀上會覺得活得特別舒暢。
最典型的, 諾貝爾獎領獎會上, 楊老就利用他對 李政道的人品的把握, 以學長、年長這兩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為理由提出自己應第一個上台領獎, 盡管李政道老大不樂意, 但還是捏著灰鼻子同意了老楊的提議,於是 事情就這樣成了。 這裏沒有評判李楊二人對那個諾獎誰做的貢獻更多的意思,雖然更多的聲音認為李政道人品更好、且吃了虧,但我們外行畢竟不了解那個諾獎內含的艱辛, 所以無從置喙,這裏要說的隻是, 老楊是那種為了攫取功名、而敢於劍走偏鋒拉開臉的人,因為老楊的這個理由對於諾獎而言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但老楊卻能拉開臉把它說出口。
劍走偏鋒弄不好就要把寶劍折斷, 所以保證劍走偏鋒成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必須把握好劍鋒所指的穴位, ——說白點就是能抓住對方的麻筋兒, 所謂君子可欺之以方, 盡管你不樂意, 卻又不得不跟著我的步調走。
當然, 把握人情節奏最佳的方式是那種既滿足了你也滿足了我的雙贏。 楊老在這方麵也是高高手。
這兩天刷抖音, 許多推送的都是楊振寧老先生。 其中有一個視頻對我印象最深。 視頻中楊老正在答問 :“楊教授, 什麽是您一生最自豪的事業。” 這時候楊老的眼神倏然間閃爍 出特別的光亮,問題回答得也特別煽情:“我覺得我一生中最大的自豪就是證明了外國人能做到的, 中國人也能做到。”
然後, 我們就看到了提問者感動的眼神,以及全場的沸騰, 那一刻一定還有無數人落下了眼淚。
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楊振寧情商也像他的智商一樣高, 他非常懂國人同胞至今還有無數人潛意識中懷有深深的自卑, 所以需要時不時地注射點多巴胺之類的興奮劑才能有幸福感,這也是一種癮君子病,因為吸毒的快感就來自於它可以直接刺激大腦釋放遠超正常量的多巴胺。 而我們的楊老就是為數不多地既能一眼看出誰正在毒癮發作, 同時又能順手給他大腦注射一針多巴胺的人。
大家仔細端詳了一下老楊的麵相舉止, 快90歲的他,口齒還是那麽清晰, 眼神還是那樣犀利深邃,再配上他那一雙短短的立眉, 能一眼把你看穿的大聰明不就是這類人嗎?
據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翁帆與楊振寧之間確實存在著真正的戀情,而且婚姻質量還相當不錯。
楊振寧80多歲的時候仍然中氣十足, 楊翁二人的男女歡愛未必就像許多人想象得那麽差勁,你自己的問題不要盲目代入到人家楊振寧。網上略搜一下就會發現,世界上八十老翁喜得貴子的事情時有發生(有匿名槍手者不算在內)。 程潛將軍54歲娶了比自己小37歲的嬌妻, 之後硬是讓妻子懷孕16次,又養大了6個女兒, 按照1年半懷孕一次大家算算就明白程將軍到了80多都還有那能力。
更何況楊的地位、楊的聰明、楊的學識已經讓楊手握了幸福愛情的全部鎖鑰。須知有時候決定婚姻幸福最關鍵要素的並不是酸葡萄們臆想的性生活,要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柏拉圖戀情了。 地位權勢以及善於忽悠往往是比性能力更強大的春藥, 大家可還記得張高麗副總理與彭帥的那一段戀情?彭帥把心心念念苦戀著張副總理不願放手的原因說得很清楚,就是因為張高麗在晚餐時向彭帥說過的一句話:“宇宙很大很大,地球就是宇宙的一粒沙,我們人類連一粒沙都沒有”,要知道彭帥那封信寫得可不長,可謂字字如金, 卻專門把這一句一個字都不漏地複述一遍, 可見這句話打動了少女之心的力道何等強大, 讓她一想到心中就禁不住春風蕩漾。 於此可見忽悠的力量。
而楊振寧肚子裏對於宇宙的學問,那就更大了去了, 張高麗副總理雖然貴為常委, 但這方麵的水平連給楊老捧臭腳都不配,楊老是那種能把從宇宙大爆炸、直到量子糾纏薛定諤的貓的每個物理細節掰開了揉碎了給你漫灌的主兒, 而偏偏翁帆女士又是酷愛自然科學的粉絲, 可以想象楊翁二人喃喃情話的時候翁女士腦子中會產生多少多巴胺。 而我們知道, 多巴胺大量釋放產生的快感是男女那點歡愛所遠遠不能比擬的, 吸毒的人明知吸毒是絕路, 卻幾乎都要在好不容易戒毒之後又回頭複吸,道理就在這裏。 而翁帆女士卻不需要吸毒就能享受遠比普通床笫之歡強烈得多的幸福,翁帆女士為何在說她與楊老的戀愛是柏拉圖性質時特別強調不睡在一起,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怎麽能說人家的婚姻不幸福呢? 網上看到許多人笑話人家翁帆被楊老套牢了, 膚淺!貧窮限製了你的想象,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楊老以82高齡娶了28的嬌娘猶能打造如此幸福的家庭,說他雄視千古不為過吧?否則,請舉例,“還有誰?!”
3,說幾句家國情懷
富貴歸鄉享受尊容, 以及願意給家國那些親人熱土貢獻自己的能力、做點善事,都是家國情懷的題中應有之義,隻強調一麵而刻意掩蓋另一麵的宣傳都是為了騙傻子。
楊老當然是有家國情懷的,但世界上又有幾個人沒有家國情懷呢? 把家國情懷神聖化屬於過度修飾。 最實在最到位的家國情懷我覺得是項羽說出的那句話:富貴不歸鄉, 如錦衣夜行。
具體到楊老, 他回國的時候, 已經是退休的老者,雖然在物理界仍有影響, 但在諾貝爾得獎以千百人計的美國, 已經步入逐漸湮沒的行列, 連錦衣夜行都稱不上, 而回國卻可以安享富貴歸鄉的無比榮耀,做為 特別會把握世間功名與人情節奏的人,楊振寧這樣做的“高尚性“ 就大打折扣了。 不錯, 楊老這種頭腦的人, 隻要不糊塗, 回到國內就一定能輻射出耀眼的能量,而且, 做為諾獎得主的風標,也確實會對國人發揮出感召力。但也隻是 如此而已。
換言之, 過度神聖化楊老回國的動機的那些人, 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大忽悠。 楊老如果要真的像他們說得那樣,何必要等到2015年才放棄美國國籍?
在這方麵, 我覺得真正有點神聖色彩的人 是鄧稼先那類人!像鄧稼先這類“傻子”多了, 中國才會真的走向強盛。 至於人生大贏家,中國自古並不稀缺。
視頻:毛澤東寧都走狼狽,任弼時驍勇勝周公//康生最怕的兩個人——解析周恩來的不歸之路18
It is very stupid to judge people based on speculations of their motive.
You only judg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conduct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conducts, which are tangible and objective.
His contention with 李政道先生 about the extraneous order of author list is really odd, childish, unconscious, and consequential. They perpetuated the senseless altercation to the vast detriment of their own prestige. It costed 楊振寧先生 of at least one more Nobel Prize. It is embarrassing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ltercation was neither illegal nor immoral, and did no harm to the world. They are the sole victims of themselves.
Many Chinese people deride or decry his second marriage because of the vast age gap. Most people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instead of the relevant facts. People usually deem that a young girl marrying a grandpa is equivalent to leaping into the hell fire. In retrospect, what we can be certain today is that the young wife has been cherishing and relishing their unpopular marriage. In addition, all her and his family members sincerely supported their marriage ever since. Therefore, we can deduce that there must be an abnormal reason for the marriage. One likely reason is that the young lady was obsessed with the aspiration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m, much like many transgender people aspire to plastic surgeries despite the enormous physical pains. To the young wife, the marriage is a relief or even salvage. One clue is that his two wives bear staggering resemblance in appearance at their young ages. It appears he was destined to have the second marriage. Hence, the derisions or condemnations on his second marriage are very likely to be unfair and undue.
楊振寧先生 defies ambient opinions. This is his innate penchant as a prodigy. This is also exactl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his peerless achievements i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