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冷水與祈禱之間的人間煙火
搜老年養生的文章, 偶然又讀了一遍《看蔣介石養生之道.晚年罕見生 活照曝光》,這篇文章(確切的說是這個內容的文章)以前就讀到過, 那時候還不知道文學城,隻是津津有味地向親友做了推介。今天又讀, 緣分不淺,不覺手癢, 閑聊幾句。
(文章網址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ss-14818613/14818613)
蔣介石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 並不隻是活在曆史書中的人物,從童年的時候, 他的“大流氓、大壞蛋、貪盡天下之財的最大的反革命”的形象就紮了根,論他的壞勁兒,劉少奇、林彪以及後來的四人幫都隻有順風接屁的份兒。
後來知道這是謊言。 論抗戰的民族英雄, 蔣無疑是最大的那一位, 雖然時代文化熏染出的蔣介石無疑也是獨裁者,但蔣做為政治家的自律人格,卻算得上是曆代群雄中的上品,遠沒有他那位政治對手那種無下限的毒辣、恣意和出爾反爾,至於蔣宋在政治操守上的廉潔,現在已經得到了大多數曆史學者們的公認, 倒是素稱無產者偉大領袖的那位,才是他那個時代中國首屈一指的首富。
多讀點蔣介石傳記,品味一下蔣介石的晚年生活,你就會發現這位鐵血政客、黃埔軍魂、敗走台灣的“民族領袖”, 是何等的自律、何等的簡樸、何等的有儀式感。
淩晨五點,他就穿著睡衣摸黑起床,手裏拿著一支鋼筆形的小手電筒,悄悄地避開宋美齡的夢。冷水洗臉、白毛巾擦麵,芝麻醬蘸醃筍,木瓜解膩,喝完一涼一熱兩杯開水,然後靜坐祈禱四十分鍾。日記一寫就是幾十年,從青年寫到老人,從中原大戰寫到台灣的午後陽光。蔣的日記寫出的是他的真實人生, 在那裏麵蔣多少次如實記述並自省了自己的惡念、邪念、綺思之念,他為這些惡念咒罵自己, 但讓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凡夫俗子的某種神聖。
他的一天被精確地分割成許多小格子:祈禱、讀報、聽秘書念新聞、責罵不稱職的公務員、吃木瓜、再喝茶。生活嚴謹得近乎機械,卻也透出一種奇特的溫情——這分明是一個被命運逼得太緊的人,在靠著如儀的秩序來維持內心的安寧。因為我們似乎可以體味到,每個早晨對蔣都有不同的意義, 他早起洗臉洗得那樣認真, 就像是在洗刷命運的塵埃,因為那些塵埃中有著他流亡與失敗的陰影。
他的一生裏,掌控過數百萬大軍,也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天下從指縫中滑落。或許正因為這樣,他才對生活的細節有一種病態的執著——毛巾要白,線條分紅藍;洗臉水要冷;喝水先涼後熱;香蕉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誰給他扔掉他就要動肝火,—— 那應該不僅僅是節儉,而是對“掌控”的一種偏執。他要讓所有的生活秩序聽命於他的指揮。
老實說, 蔣的刻板讓他的魅力減分, 他也不是一個可愛的人,但他的生活節奏, 卻有著另一種近乎動人的東西。那是一種隱藏著的孤獨, 蔣介石的世界,從南京的風水山到台灣的官邸院牆,這之間的天地翻覆,怎能不讓一個人潛意識中變得有點歇斯底裏,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活出瀟灑的, 因為他知道,一旦放鬆,就要麵對失敗的傷痛。
他身上有種讓人又恨又敬的勁兒。看到手下字跡潦草,他會發火;看見公務員打麻將,他會震怒; 但也是這同一個人,夜裏卻會陪宋美齡看《七仙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個寫滿戰爭與政令的靈魂,看著愛情悲劇時也許會悄悄歎息。那一刻,他不是總裁,不是委員長,隻是一個疲憊的丈夫。
我們總是看到有更多的國人恥笑蔣的失敗, 魯迅說過:“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勝者王侯敗者賊, 是刻在世人骨子裏的道理。 但沒有人想過, 這其實是國人的惡劫之運, 設無國共之爭, 中國人可能要早幾十年吃上飽飯,也就不會有那餓殍千萬計的三年大躍進,以及那殃及所有人的十年動亂。
蔣介石真的是那個失敗者嗎?在他退守的台灣, 孕育出了民主法治開放和自由的試驗田,讓我們知道, 中國人也能搞得起民主與法治! 他敗而不亡, 韌性十足, 一生早起冷洗、唱聖詩,而基督教導的是超越之愛, 這樣一個相信超越之愛的真誠的信仰者值得尊敬, 而這種信仰中煥發的意誌是非任何世俗的力量可以戰勝的!
也許, 有一種偉大是, 當你在輸光一切後,還能穩穩坐在書桌前,端正地寫下:“今日禱告,求主垂憐中華。”
視頻:周、毛第一次鬧掰與毛澤東的“骨品”//周恩來發起寧都會議的那封電報背後的“文眼”—— 解析周恩來的不歸之路16
1. 鄧小平; 2. 蔣介石; 3. 朱鎔基。
近代中國禍害最大的人:
1. 毛澤東; 2. 慈禧; 3. 袁世凱; 4. 柴玲; 5. 張學良。
大家都是過客,何不順應潮流,反而自以為英雄非要去搏激流,那就應了另一句太祖抄襲唐人羅隱的詩“運去英雄不自由”,其實也是他自己晚年的寫照,更是我們民族這近200年來整體上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