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出日記裏的這首歌,便會想起第一次登煙台山的情景。插隊的時候大家喜歡傳抄歌曲,我的日記裏抄錄的歌曲最多,大都是文革前的老歌,這首《烈士墓前》也是文革前的歌曲,當然算老歌——
記得是在小學一年級清明節的那天,學校裏組織我們去煙台山掃墓,從學校排隊出發,一路上大家唱的就是《烈士墓前》;歌曲是掃墓的前一天老師才教會了我們的,其中那句“革命傳家寶一代傳一代,今日紅領巾正是第二代”讓今天的紅領巾唱就會顯得不合時宜,所以後來便將“第二代”改成了“新一代”,改完後多少代的紅領巾都可以唱了,都不會過時。而在我們年少時,當然屬於革命的“第二代”,也堅信共產主義會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實現,小小的腦袋裏裝的全是老師給的標準答案。那時的煙台山還是軍營駐地,入口處設有崗亭,崗亭裏有士兵持槍站崗,平時不能進,每逢清明掃墓時才會對外開放。一年級的我們是第一次登煙台山,大家沿著崎嶇的山路緩慢行進。四月裏正是春暖花開時節,顧盼著周遭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花朵,大家都很興奮,吵吵嚷嚷喊個不停,這時老師就會製止:“都別吵!”因不放心又加了一句:“一會兒到了烈士墓前都要保持靜默,不許亂說話!”老師的話還是起作用的,登到最高處,站在了烈士墓前時,大家果然都不再隨便說話了。默哀,宣誓,中隊長代表全班將一條紅領巾係在紀念碑旁的鐵索上。然後,大家繞著紀念碑走一圈,仔細看完側麵與背麵的碑文,上麵有一半的字我們都認得。
掃墓結束後,各班的老師領著學生們在煙台山轉上一圈,畢竟進來一次不容易。選擇一道山坡往下走,首先遇見一棟四坡頂磚木結構的洋房,房前的繩子上掛著晾曬的衣服,洋房門顯得有點破舊,老師告訴我們解放前這裏曾是外國領事館的領事官邸,現在裏麵住著軍官家屬。再往下走,雜草叢中又看到幾棟有著木質外廊的歐式建築,老師說這些漂亮的房子也是解放前外國人蓋的。但看上去比剛才的洋房還破敗,昔日的風光隻有靠想象了。煙台山是個半島,三麵都是湛藍平靜的海水;四月份的天氣不冷也不熱,春風吹過聞到一陣陣花香;樹叢中傳來各種鳥兒的鳴叫聲,有兩隻野貓從樹叢裏鑽出來見到我們又馬上退了回去,島上住著兵營,應該餓不著它們;島西邊的懸崖下麵有一處修船廠,走近後往下看,一艘剛修好的船隻沿著滑道正在下水......時間已快到中午,老師沒有領著我們多轉悠。來時走的東門,回去時需要走西門,西門口也有士兵站崗,隻可以出不可以進。出了西門,老師便讓大家解散回家;眼前的街道顯得有些陌生,平常很少經過這裏,跟著大家一起走,倒也不擔心會迷路。由於家離煙台山比較遠,到家時已過了十二點,一上午玩得很開心,心中期盼著明年的清明節。
一個月後開始鬧文革了,一切都不正常了,師生關係變得緊張,老師開始怕學生了;有些標準答案也不再標準了,年少的我們不再分得清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文革鬧得越來越凶,低年級學生都停課回家了,啥時複課不知道。第二年的清明節,學校裏仍沒有複課,自然不可能組織我們去煙台山掃墓了......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駐防軍隊撤出,煙台山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將山上的英、美、日本、丹麥等國家的領事館舊址重新進行修繕,成為了一個旅遊景區,想上去需要買門票,若想登上紀念碑後的燈塔,還要再花十塊錢。直到這些年,煙台山才對市民們免費開放,但我也隻是每年去一次,每次上去看時,都會有些變化,而第一次登煙台山的情景,如今回憶起來仍是那樣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