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臨畢業那年,因取消了高考,心思就不再用到學習課本內容上了,隻想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新華書店買了本《簡譜樂理知識》,把簡譜給學會了。下鄉的時候晚上閑來無事,便將一些曾聽過的旋律化為簡譜保存下來,這首《木蘭花之歌》就是靠著記憶完成的。青年點裏有一半人都多少識點簡譜,看著譜子也多少能哼出旋律來,隻是還沒人能把聽到的旋律變成簡譜記下來,大家一直以為我這首《木蘭花之歌》也是從歌曲集裏抄來的,我卻從不解釋。
上高中時,唯一敢公開收聽的國外電台就是“平壤朝鮮中央廣播電台”的華語廣播,電台裏常播放一些好聽的朝鮮歌曲。不光播放,有時也會教唱一些朝鮮歌,雖然每晚隻教唱二十分鍾,但每首歌會連續教唱一個星期,老師唱一句,裏麵幾個學唱的朝鮮小朋友跟唱一句,不管是教唱還是跟唱,用的都是朝鮮語,隻在每晚教唱前播報一遍歌詞大意。這首《木蘭花之歌》就是收音機旁聽會的曲子,典型的八分之六拍子,這在抒情歌曲中很常見,而中國大陸歌曲則很少用這種軟綿綿的拍子;歌詞大意記住了,旋律更是忘不了......下鄉後的空閑時間裏,開始嚐試著先將腦海裏的旋律寫成簡譜,再將記憶中的歌詞填進簡譜裏,於是就有了這首大家沒見過的新歌。
《木蘭花之歌》是朝鮮歌劇《金剛山之歌》當中的一首歌,《金剛山之歌》是主體62年(1973年)創作的,是一部少有的不再強調矛盾衝突、人情味濃厚、旋律優美動聽的歌劇,也是朝鮮五大歌劇中最強調藝術性的一部歌劇。那個時期的朝鮮對包括歌劇、電影在內的文藝作品采取了相對開放的姿態,而當時的中國大陸還處於文革的緊張氛圍之中,創作上存在著太多的禁忌,文化生態遠不如朝鮮,在文學藝術方麵已被朝鮮甩在了身後,此時,禁錮已久的中國大陸人普遍喜歡更為輕鬆的朝鮮歌曲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青年點裏,這首《木蘭花之歌》同樣是大家喜歡哼唱的一首歌,隻是唱的時候節拍從來唱不準,都唱成了強、弱、弱的四分之三拍節奏,無意中減弱了曲子應有的韻律感,在中國大陸,八分之六拍的歌曲本來就少見,要想唱準節奏的確有點難為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