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兒時最喜歡、印象最深的一個廣播節目應該算《星星火炬》了——記得在我入學前的某一天,家裏買來一台笨重的交流電收音機,耗電量相當於一隻25瓦的燈泡,那時文革還沒有開始。收音機給家裏帶來了歡樂,我更是每晚守著收音機不肯離開。小孩喜歡小孩的節目,最吸引我的是《小喇叭》,每天晚上都會聽孫敬修爺爺講故事,每晚在《小喇叭》播放完後接著就是《星星火炬》節目。
不知從哪天開始,我更喜歡聽《星星火炬》——《小喇叭》是專門為學齡前兒童廣播的,主要是講童話、教兒歌、猜謎語,而《星星火炬》的內容更豐富,經常講述關於少先隊的故事,那時的我天天都在盼著上學,盼望能早早戴上紅領巾,自然對《星星火炬》更感興趣了。
《星星火炬》也讓我早早了解了校園裏的一些事情——紅領巾遇見老師會鞠躬,下課後老師會領著學生們一起去教室後的菜園裏澆水,還知道了老師的另一個稱謂是園丁:“您親手給我們係上了紅領巾,像個辛勤的園丁看護著我們成長......”至今仍能記住《星星火炬》裏朗誦的這首詩,感覺那時的師生關係是那樣融洽,是我向往的情景。有時會錯過聽《小喇叭》的時間,但《星星火炬》節目不會錯過,我雖然還沒上小學,但我認為《星星火炬》就是為我廣播的。記得那時還有一個叫作《向日葵》的節目,是專門為中學生廣播的,但不是經常聽。
入學半年後,我如願以償地戴上了紅領巾,《星星火炬》仍是每晚都聽。到了晚上,那台收音機便被我霸占了,父母喜歡聽戲曲,那時還不興樣板戲,仍然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著舞台,父母最喜歡聽的傳統京劇有《貴妃醉酒》、《四郎探母》、《白蛇傳》等,但為了我隻能委屈自己,陪著我聽《星星火炬》節目,節目裏最常播放的一首歌曲是《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父母也希望我會成為一名好少年。隻是好景不長,文革開始後,少年先鋒隊被取消,《星星火炬》也隨著停播了,心情有些失落。《小喇叭》也同樣停播了,與此同時,父母平時喜歡聽的戲曲、相聲等娛樂節目也全停播了,天天播放社論,為了省電,父親將那台收音機塞進櫃子不再聽了。
文革結束後又重新恢複了少先隊的名稱,《星星火炬》節目也開始重播,隻是經過了文革的洗禮,師生關係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和諧;此時的我也已長大成人,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重播後的《星星火炬》很少再聽。又過去了多少年,隨著電視的興起,聽收音機的人越來越少,我出生前就已開播的《星星火炬》也因為非政治原因徹底停播了。
今天回憶起來,文革前那段較為寬鬆的時期,與大人不一樣,收音機裏最吸引我的節目不是戲曲與相聲,卻是《星星火炬》。
The other thing I liked to listen to was a series of novels read by some famous actors. They were so good at this! Every day I would tune in at lunch time. And I also loved the radio plays.(The British radio station BBC makes the same type of radio plays.) There's a detective/police show that really spooked me because it's about the murder cases. Even though you can only hear the actors in the play, not seeing them, it doesn't lessen the excitement of the drama. Radio could be so much fun! I would say it could be even better than watching TV and it's like the podcasts and audio book we hav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