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勞麗發來的短信, 翻成中文是.”嗨姐們兒,我決定像你一樣早些退休了,我要告訴你,前二天我已經給了最後上班的時間,5月15日我就自由了!” 哈哈哈,真為她高興!我一直認為除了大科學家大政治家有重要的事業,工作著是美麗的又有重大的意義,一般人工作是謀生積累財富以便養育孩子養家糊口的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早日實現財務基本自由,然後能早退休就退休,自由自在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勞麗終於也想通了,我馬上回複“歡迎你加入退休俱樂部,你一定會喜歡的”!放下手機,有關與勞麗一起工作和相處的情景如錢塘江大潮般地奔湧而來。
二十多年前,我去波士頓哈佛醫學院附屬迪肯尼斯醫院麵試,勞麗是超聲科的主管manager, 她負責給我口試加操作診斷能力鑒定。隻見她三十出頭的年紀,唇紅齒白,兩隻眼睛忽閃著智慧的光芒,身材高挑苗條,口才很好。詢問了我的基本情況後,她說要我給她檢查腹部超聲波,就兀自躺在檢查床當起了病人,我駕輕就熟地手握探頭一邊滑動著,一邊告訴她一切正常,快要結束時,我突然發現了她有二條右腎動脈,喔!這可是很罕見的!我馬上告訴了她,她臉上現出驚喜之色說道“好極了,你是第一個在麵試中發現我有倆條右腎動脈!我馬上去告訴肯特主任!”!後來我才知道,勞麗早知道自己有這右腎罕見雙動脈,因為腎位置深,動脈很難檢查清楚,更不用說能確定有雙條,所以就讓麵試者來檢查她,測試應試者的業務水平。當他們看到我的醫學知識和診斷功力,當場就決定雇用我了。
因為在麵試一炮打響,我很快上班成為勞麗的同事,當時科裏隻有五個醫學超聲診斷師,共用一個大辦公室,每個有一張小桌子和辦公椅,沒有病人時,大家都共處一室,除了在電腦上找資料敲報告,也常海闊天空地閑聊。勞麗心直口快又很聰穎機智,不經意間教給我許多美國文化,讓初到美國的我少了很多“文化休克”。病人少些時每天能那麽無話不談的講上一二個小時。
有一天聊起我為什麽沒起洋名的事,我說要改名很麻煩,等以後入藉拿美國護照時再改。勞麗聽了突然移開看電腦的視線,盯住我問道;“中國名字挺好的,為什麽要起英文名呢?我們喜歡你的有異國風情的中國名呀!”我回應:“不是說入鄉隨俗,起個洋名更能夠與你們在同一個melting pot大熔爐裏呀!也讓你們美國佬好叫好記的了!”“不,我覺的名字叫不來叫姓或者名字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呀!” 後來我又開玩笑了講要改名為蘇珊,勞麗卻講“不啊,你是我的中國姐兒Ling, 你不是蘇珊!”接下來的聊天我才明白,普通美國人其實不大喜歡外國移民來了就先封自己一個英文洋名兒,但因為是敏感問題又不好直說出來,隻得對著中國臉叫洋名,很別扭的。更好玩的是勞麗告訴我,其他科室招個南韓妞起個洋名叫Karen,不久後又招了個白女也叫這名兒,結果讓科裏同事糾結了,她們不在場時要提及她們,怎麽區別呢?美國職場有很多雷區,尤其是種族方麵人人如履薄冰,所以不能稱南韓或美國Karen。用年齡大小叫會更糟糕,如叫old karen 或 young Karen 可直接告你年齡歧視,比如在中國單位裏都是老王小林的叫一輩子,在美國可萬萬行不通。我在國內參加工作時很年輕臉上還有嬰兒肥,被全院同事直呼小D,直到現在叫順了,老朋友老同事們也改不了口。其實我滿喜歡聽這代名,正好一直裝嫩,活在回憶裏。那麽叫老或小Karen 也不行,用胖瘦黑白黃來區分更行不通,侮辱同事會導致丟飯碗的!所以像在國內叫人小胖或大黑小白的基本絕跡。最後有個聰明人講叫這南韓Karen 做little Karen 吧!哈哈這個可以有!因為她個子矮小年紀也輕些,而little 是小而可愛的意思,little Karen 叫起來象愛稱! 勞麗的一席話加上詼諧的語言,使我了解了一些美國人對外國人同事起洋名的看法。所以呀,你若以為起個洋名是與美國佬拉近乎,更快更容易溶合於種族大熔爐的話,可能有點天真吧!那麽起了洋名,看起來叫得順口了,是不是在職場裏會更加如魚得水嗎?我看也不見得,有對博士夫婦都在美國千辛萬苦拿到PHD博士學位還做了幾年博士後,當然都有響亮的洋名,叫麥克、瑪麗等普通又熱門的英文名,可是先生因為太老實木訥,不能與同事打成一片,換了好幾個公司,最後早早退休了。太太雖潑辣能幹,但洋名也沒對保住工作有何神助,公司裏各種糾結,最後也辭職自己創業了。
以下是我對起不起洋名的思考與“妄議”:
—:我認為來美國的中國人,名字如果是因為漢語拚音太拗口,比如X,、Q 打頭的姓名,這些按英語發音是殺了洋人也念不出來的,比如許淺星 Qianxing Xu, 名和姓都無法/以英語拚法念出來,那一定要改個洋名。還有英語沒有愉、侶、續 之類的發音,以這些漢語讀音為名的也是能早改就改掉,這類情況改洋名是必須的,要不真的讓洋同事們張口結舌了。
二:名字容易發音的就可改可不改了,比如Ling 、Ming、Hong 琳、明、紅之類,英語發音還湊合,也不一定非要起洋名。
三:名字雙音節中有難有易發音的,可取其中一音節為nickname?昵稱也很順口,如有人名淮杉Huaishan, 就讓同事鄰居叫作Shan 好了,叫明輝Minghui 簡稱Ming,不是很好嗎?
三:舊小說裏綠林大漢常豪氣衝天地講“本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但是對洋插隊的我輩卻無法這樣宣稱,隻能根據自己名字的發音困難與否來決定是否換洋名或保持爹媽起的中國名字。
四:但即使名字改了,姓卻沒法改,當然女人若嫁洋夫婿可直接抹去娘家姓冠上洋姓,但男人怎麽辦,祖宗的姓氏還是要延續下去的吧!可要是你正好姓佘She, 那不是很麻煩?明明是男人卻姓她!女孩姓何He 也會令洋人不解“She is He?” 這時候漢語拚音的弊病顯露無疑了。我想可以改用香港拚音何Ho ,佘Sheh ,而許姓可改Hsu,朱姓則為Chu……可以避避些尷尬時刻吧?
五:即使中文名字遭遇英語讀法令人困惑,但如果你足夠自信也可以不改而在十裏洋場混得風生水起。我們一家三口都未改名,先生是(二)的情況,我是(三)中的,但是女兒的中文名字雖然音意形都很美,拚音卻是Han, 上小學時有老美朋友建議改為Hana,免得讓人認為是男孩Hans 拚錯了。可是當年才7歲多的小妮子卻不同意:“我喜歡自己的中國名字,Hana是德國女孩子名字,我不要!我長大後會做得很好,我要大家知道我是中國人!” 看這小妮子這麽小就很有主見,我們也隨他去了。果然一路走來,學業優異的女兒並未因名字的迷惑而受到什麽阻礙,上完高中公立名校,就讀了長春藤大學,作為優秀畢業生,名字和事跡上了報紙校刊網站,畢業後創業就業,好像很順遂,沒有遭遇過名字的置疑與尷尬。我們夫婦也早就躋身中產階層,美國畢竟是機會之邦耶!所以呀,名字隻是一個符號,改不改各有利弊。職場慘烈,隻有能力和知識能改變命運,隻要你夠自信夠優秀,用蹩腳的名字也可以立足異邦,否則如花似玉的洋名也無助於在異域開天辟地。做最好的自己吧,讓洋人來適應你的名字也未嚐不可吧!
因勞麗發來的短信而拉拉雜雜談了這些起洋名的一家之見,意在拋磚引玉各抒己見,歡迎討論,嗚謝指教,拍磚和責難就免了吧!
其實,一個社會越發達,人的獨立性就越強,因此也更加多樣化。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就是最好的狀態。
時刻清楚別人的界限在哪裏,並給自己劃出一道界限,這樣才能越活越輕鬆。
接納別人的不足,理解別人的局限,放下改變別人的想法,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回首,一個頓悟。
先說奴性,我們所見中國人的洋名幾乎全是盎撒名字,當然德法日的中國人也有相應國家的外國名。總之,認為高貴時髦就往上攀。而其他族裔則不然,我們很少見中東,南亞,南美人取個英文名,幾乎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日本韓國人取外國名,不是沒有,但很少見,起碼比例遠遠遠遠低於中國人。
不自信與功利:在這見過很多華人的孩子,開始總免不了問問名字,幾乎無一例外,每個娃都有一個外國名,這還不說,後來發現個規律,不少娃的名字都以A打頭,直到問了一個母親為什麽管兒子叫亞當,那母親一句回答讓俺醍醐灌頂,“別的能不能排前麵再說,名單上要先排在前麵,這叫先聲奪人,”我去。。。。。。
其他的博主已闡述清楚,不說啦。
還有,俺最看不上那些香港藝人,好像不整個英文名就混不下去似的,相比之下,台灣人真的好得多。
杞人憂天,嗬嗬
勞麗的代表不了全體美國人
過去胡錦濤當國家主席的時候,美國晚間節目拿他的姓搞笑:
“Chairman Hu”
“Chairman who?”
現在念當今的國家主席則是:“Chairman 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