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微信評論
沒寫透,問題不在太監,在皇帝!因為有了皇帝才產生了太監,皇帝不除,太監不滅!
看看評論區都說了些什麽呀!一個個也就敢在評論區齷齪一下,現實中大概率既當不成太監,又不敢什麽正直的人,就這麽一直扭巴著
還真是,一群扭巴的人正在培養下一代,說要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成為正直的人,你覺得現實嗎?
這裏的人都在羨慕那些奴才
洞察行業趨勢 | 賦能經銷商和維修門店
文 | 原創 陶祥
人人都圓滑世故得流油,我們似乎每天都被一群“靈魂太監”包圍。她們是一群風情萬種的“陰陽人”,她們是生活中的山貓野猴爬樹精,八麵玲瓏卻左右逢源,當麵是人背後做鬼。
沒有人格,不負責任地討好強權;沒有是非,不擇手段撈取利益;沒有理想,不利國家而寄生於社會。
封建王朝的太監被蔑稱為“閹人”絕非因為僅僅被“閹割了生殖器”那麽簡單,他們“以主子為中心,夾著尾巴做人”的人生信條才是詬病的中心。
太監人格的基本特征是:顛倒黑白,不認公理不顧常識,不分是非而隻看權力。誰的權力大誰就是正確的,誰最凶殘就崇拜誰。
太監人格的唯一任務就是“一切為主子服務”。即使主子吐出幾句自己都不明白的胡話,他們也能馬上博引旁證,利用邏輯和各種事例,完美無缺的證明主子所說是絕對真理,而且無懈可擊。
這種以主子為中心的太監人格,把人類的一切知識變成了證明主子英明的工具。人性被扭曲並向惡的方向發展。太監們最懂得觀察和利用她的主子的弱點,並千方百計地有意擴大這種弱點。
此類討好型人格的人很擅長此類的行事方法。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這王孫賈是誰呢?是衛國的一個大臣。然後孔子有一段時間周遊列國,去到了衛國。然後衛國當時的情況是“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就是南子長得很漂亮,但是名聲不太好。但是南子當時,掌握著朝廷上的很多權力。
所以王孫賈有一天跑來問孔子,說什麽呢?“‘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他表麵上看起來是向子請教,說,“與其媚於奧”,“奧”是什麽呢?“奧”是一個屋子的主神。然後“寧媚於灶”,你還不如去取悅灶神,“媚”就是取悅,你向誰求禱呢?你整天向屋子的主神求禱,還不如去賄賂灶王爺,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所以他就請教孔子,這句話什麽意思孔子一聽就明白了。孔子說“不然”,說這話不對。為什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你所做的事獲罪於天,你做的事根本就不對,你是違反天命的,你向誰祈禱都沒用。
這裏邊暗含的含義是什麽?王孫賈其實是來提醒孔子。你整天跟衛靈公打交道,衛靈公什麽人?“奧”,就是國家的主神。你整天希望說服衛靈公,你希望讓他來支持你,他現在都不當權。真正當權的是南子這樣的人,是老婆當政,這是灶神。你應該多做下邊人的工作,這樣才有利於你推行你的想法。你看是教他歪門邪道,教他辦事的方法。
然後孔子說,不對,說這事不對,“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認為名正言順是很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禮樂不興”,這等等一係列的推理過程。
孔子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秩序,一種叫自然規律,一種叫社會規律。王孫賈所說的東西,可能是社會規律。就是在這兒誰說了算我向誰賄賂,我能夠怎麽樣,看起來你能夠短期之內獲得收益。
但是孔子認為真正長期起到作用的一定是自然規律。
但是長期看一定是自然規則去做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你去做這樣歪門邪道的事,你從下邊去賄賂,去搞定這些人。然後想辦法來達到一些目的的話,真的受到上天懲罰的時候無所禱也,你跟誰求告都沒有用。
如今,很多的大廠管理層就是這樣一種太監化泛濫的的局麵,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諂媚於上司,對下屬卻是百般的刁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忘記了商業道德,造成公司的產品市場份額丟失,客戶流失。
短期獲取到的經濟利益,卻損失了長期穩定的發展,太監們幹的事情隻是為了自己,最終也會毀滅公司和自己,別忘了,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