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明朝:始於一隻要飯碗,終於一根上吊繩!

(2023-11-07 16:58:50)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JHWgst1iq5BgpcfbMOcWA

維基百科 2021-01-03 16:00

Image

 

Image

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的一幅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曆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種族紛爭,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民變暴動屢禁不止,平民朱元璋加入紅巾軍並在其中乘勢崛起,跟隨占據濠州的郭子興。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當時反抗軍擁立的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並率部眾先後攻占滁州、和州等地,並最終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采取朱升所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以鞏固根據地,讓士兵屯田積糧減少百姓負擔,以示自己為仁義之師而避免受敵。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在掃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群雄勢力後,朱元璋於當年農曆正月初四日登基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故又稱朱明,之後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並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結束了蒙元在中國漢地的統治,統一天下。

明初天下大定,經過朱元璋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國力迅速恢複,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炆即位,但其在靖難之役中敗於駐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也自此失蹤。朱棣登基後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將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成祖朱棣時期,開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此後許多漢人遠赴海外,國勢達到頂峰,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時期國家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變,國力中衰,經於謙等人抗敵,最終解除國家危機。憲宗和孝宗相繼與民休息,孝宗則力行節儉,減免稅賦,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武宗時期爆發了南巡之爭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初,引發大禮議之爭,他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後總攬朝綱,實現嘉靖中興,並於屯門海戰與西草灣之戰中擊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憲和俞大猷等將領平定東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駕崩後經過隆慶新政國力得到恢複,神宗前期任用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國家收入大增,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科學巨匠迭出、社會風尚呈現出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史稱萬曆中興。後經過萬曆三大征平定內憂外患,粉碎豐臣秀吉攻占朝鮮進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國本之爭,皇帝逐漸疏於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了明中期的政治混亂。

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繼位不久因紅丸案暴斃,熹宗繼承大統改元天啟,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禍亂朝綱,至明思宗即位後鏟除閹黨,但閹黨倒台後,黨爭又起,政治腐敗以及連年天災,導致國力衰退,最終爆發大規模民變。崇禎年間爆發“明末大鼠疫”,傳入北京城,死者以十萬計,加速明朝滅亡。1644年4月25日(舊曆三月十九),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軍攻破北京,思宗自縊於煤山,是為甲申之變。隨後吳三桂倒戈相向,滿族建立的滿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於江南地區相繼成立南明諸政權,而原本反明的流寇在李自成等領袖死後亦加入南明陣營,這些政權被清朝統治者先後以“為君父報仇”為名各個殲滅,1662年,明朝宗室最後政權被鏟除,永曆帝被俘後被殺,滿清又陸續擊敗各地反抗軍,以及攻取台灣、澎湖,1683年,奉大明為正朔的明鄭向清朝投降,漢族抗爭勢力方為清朝所消滅。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漢地,東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曾經在今中國東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國土麵積達到極盛,在東南亞設置舊港宣慰司等行政機構,加強對東南洋一帶的管理。

明代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而手工業及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根據《明實錄》所載的人口峰值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達七千餘萬人,不過許多學者考慮到當時存在大量隱匿戶口,故認為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上逾億,還有學者認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億。這一時期,其GDP總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總量為960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9.2%,晚明中國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則是權力趨於集中,明太祖在誅殺胡惟庸後廢除傳統的丞相製,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設置內閣;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加強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後,文官治國的思想逐漸濃厚,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同時還設有都察院等監察機構,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時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行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明朝皇帝並非完全獨斷獨行,有許多事還必須經過經廷推、廷議、廷鞫程序,同時,能將原旨退還的給事中亦可對皇權形成製衡。到了後期皇帝出現了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盡管決策權始終集中在皇帝手中,然而政務大部分已經由內閣處理,此外,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政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製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製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通常不願被冠以“昏君”之名。但雖然皇權受製衡,皇帝仍可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明神宗在國本之爭失利後也以長期拒絕參與政事向朝臣們示威。

有學者認為明代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也被稱為最後一個可以和漢唐媲美的盛世。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國號及稱呼

 

朱元璋早期給新的王朝定名為大中,後正式定國號為“大明”,是元朝以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王朝,又稱皇明,後世稱為明朝或明代,又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1644年4月24日(舊曆三月十八),明朝首都淪陷後,明朝宗室在江南地區建立政權仍沿用大明國號,別稱南明或後明,清廷則稱為偽明,一直堅持到1662年。而鄭芝龍、鄭成功等鄭家勢力在台灣建立了政權,仍奉明為正朔,史稱東寧王國。

部分人認為明朝之號承襲自小明王韓林兒之號,但韓林兒的國號為宋,而朱元璋部的大旗“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反而有些關係。

明史研究者吳晗認為明之得號出於明教,原因是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為國號以表示自己的正統地位,亦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明教在唐朝武則天延載年間,傳到中國,但是一直保持神秘,因為明教宣傳的是“彌勒降生,明王下世”。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經常借助於明教來號召群眾,為了保護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關係,和佛教的白蓮宗拉上關係,最後就形成了白蓮教。所以從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時而浮出,時而潛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但七十年代,學界開始有人質疑“明王”是否出於明教。八十年代初,楊訥閱讀現存所有元代白蓮教史料後,否定吳晗學說。他除指出吳晗論文方法上的錯誤,及引證史料之疏漏外,並以傳世史料,證實元末起事者所提“彌勒佛下生”與“明王出世”口號,均與明教無涉,而出於佛教經典。但不論吳唅或楊訥,都是從宗教角度來探究。

2014年,北京大學博士生杜洪濤突破了吳晗學說窠臼,循元明承續的思路,參照趙翼大元國號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文義,而主張大明國號亦出自《易經•乾卦》“大明終始”這一字句,為大明此一國號的源由又增添了一種說法。

 

大明開國與統一

 

元朝末期,官員貪汙,貴族靡爛,朝政腐敗。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並且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泛濫等天災比以往任何時候發生得都要頻繁,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征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稱明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陳朱雙方在集慶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逃至江州,史稱洪都之戰(今江西省南昌市)。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基本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建立西吳政權,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之後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稱北元。之後於1371年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於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而朱元璋對於不願效忠新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則表示願意歸順的可以在大明,不願意的可以自行離開。

明初不願仕官和不願效忠新朝廷的地主文人為了逃避征辟而采取自殺、自殘、逃往漠北、隱居深山等方法,誓不出仕(中國古代銓選,有“身言書判”四方麵標準,身體有殘疾者不能任官)。為應對元遺民對明政權的鄙夷與漠視,朱元璋設立新刑罰,宣告“士大夫不為君用”律,大規模征辟前朝遺老、搜羅岩穴隱士,並且殺害不願效忠明朝以及為新朝當官的學者,表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導致“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

 

皇權集中與建文削藩

 

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麵減輕農民負擔,恢複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遺留的吏治,懲治貪官,社會經濟從戰亂中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複中華宗主國地位。

平定天下後,明太祖大封功臣。但隨後基於鞏固皇權的考慮,加之不少功臣或驕縱或橫行鄉裏或僭越等,明太祖興起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幾乎將功臣及權貴誅殺。廖永忠成為最先被處置的功臣。丞相胡惟庸深得朱元璋寵信,但之後日益跋扈,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其手,若不利於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並且大肆收取賄賂。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人。並廢除已在中國實施千年的丞相製度。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係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明太祖更借此案廢除中書省和相職。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湯和與耿炳文外功臣幾乎全數被殺。明太祖通過打擊權臣、特務監視等一係列方式加強皇權,使明初的皇帝專製程度與中國曆代各朝相比更為嚴重。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皇太子朱標於七年前因巡視陝西而病薨逝,遺詔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自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遭到盛庸等忠於建文帝的大臣的痛擊,但最後迂回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明成祖對支持明惠宗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

 

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

 

Image

永樂盛世時明成祖朱棣的一幅立軸絹本設色坐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與明宣宗相繼興起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明成祖撤去大寧都司,將寧王朱權內遷南昌,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但不允許三衛蒙古人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Image

明朝也在航海時代進行了海上活動,主要涉及東南亞與印度洋一帶,最遠達阿拉伯與非洲

 

擴大明朝東疆,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鬆花江上遊)與建州女真(位於鬆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羈縻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遊東岸奴兒幹地方(元朝征東元帥府舊地)設置奴兒幹都司,宣示明朝對此地的宗主權。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海外的庫頁島,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製,也有為尋找建文帝,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前六次均在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派遣,鄭和船隊足跡遍布東南亞與南亞地區,還於滿剌加建有基地。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裏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麵,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永樂大典》在編成後即被深鎖皇宮數百年,以至當時有多人認為《大典》已在戰火中被毀。根據記載,明朝年間僅有明孝宗和明世宗二帝閱《大典》。此外,明成祖並未將《永樂大典》複寫刊刻,且決定隻製作一份抄本,並於1409年完成。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繁榮。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正式永樂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亦有史學家評價成祖遷都北京之舉是“天子守國門”,或稱天子戍邊、天子守邊。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入閣以輔佐朝政並提高內閣成員地位,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寬赦建文舊臣,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幹政的規矩,開始教宦官讀書,並開始任用宦官,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雖然有此問題,但仍不失為明君,他與他父親統治時期被稱為仁宣之治。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Image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最後自縊於北京煤山。由於戰亂和年代久遠,崇禎帝的畫像並未流傳下來,圖片是今人附會的

 

明末經濟危機與內憂外患

 

明朝末年,明朝的對外貿易陷入低穀,白銀輸入大量減少,由於農民繳稅需要用到白銀,但是一般農民隻有銅錢,導致白銀價格暴漲,造成了通貨緊縮的局麵,這不僅使農民無法繳稅,大量逃亡,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手工業與商業城鎮的發展,造成民變。

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熹宗幼年喪母,對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與宦官魏忠賢狼狽為奸。熹宗早期,倚賴東林黨人力爭,方能登基,故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他黨鬥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幹預政治,將齊楚浙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1624年閹黨控製內閣,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在權勢最盛時,魏忠賢的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布他的生祠,並號為九千歲後又稱九千九百歲。更有閹黨的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聖公。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準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善惡不分。災難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人禍都比不上王恭廠的破壞程度,故沈國元於《兩朝從信錄》中稱此災變“乃古今未有之變也”。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時弊,重振朝綱。皇帝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借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黃金賑災。此事後來亦被禦筆太監載入明朝正史。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藥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鏟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他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然而黨爭內鬥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當時東北方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朝)占領遼東地區,袁崇煥等人於遼西寧遠、錦州等抵禦後金可汗皇太極的入侵。1629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徹底擊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即清朝。並且陸續發起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占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雖勵精圖治,但其任人不得法(崇禎一朝撤換過五十個大學士,號稱“崇禎五十相”,為曆朝之最),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在當時連海南島都出現下雪氣候,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占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1633年,山西地區爆發流行病,史稱“明末大鼠疫”,1643年北京城爆發“京師大瘟疫”、造成20餘萬人死亡,加速明朝滅亡。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於1644年4月24日(舊曆三月十八)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後世有史學家評價思宗在社稷危難之時沒有逃跑是“君主死社稷”,但亦有學者指出崇禎多次遷都南京的計劃。

李自成攻克北京後,縱容部將在京城內大肆搜刮遂失民心。原為明將、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帶領清軍入關,並於一片石戰役擊敗大順軍。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北京成為清朝的首都。李自成退回陝西,最後被清軍圍殲於湖北,大順亡。

 

Image

明鄭勢力範圍示意圖

 

南明與明鄭

 

甲申之變後,明朝在南方尚有勢力,史稱南明。南明主要勢力有四係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當南明滅亡後,又有鄭成功建立的明鄭與夔東十三家軍抗清。被李自成攻陷後,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史稱南明。1645年清朝派多鐸率大軍南下南京,此時弘光帝昏庸,大權由閹黨餘孽掌握,江北四鎮各自為營,最後陸續瓦解。清軍攻破史可法死守的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送到北京殺害。此期間清軍發起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與嘉定三屠等大屠殺以鎮壓反抗的漢人。同時明朝數十萬皇族也慘遭清廷和農民軍的屠殺。

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亡。

此時反清勢力隻剩夔東十三家與在金廈的鄭成功(史稱明鄭)。李自成餘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之,1664年覆滅,其首領李來亨自焚而死。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遠征荷蘭人占據的台灣島成功,明鄭領有台灣,定都東寧(今台灣台南)。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明鄭主鄭克塽率眾投降,明鄭亡。

 

風氣

 

明代早期,社會風氣比較節儉。後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以及政府控製力的下降,社會風氣轉向浮華與奢靡,不論士大夫或百姓,在飲食、居住、穿著、娛樂各方麵都更為講究,甚至貧窮人家也追慕仿效,與過去儒家崇尚簡樸的風氣有很大的差別。商人的地位也明顯提高。時人張瀚曾言:“今之世風,上下俱損矣!”明初朱元璋認為“元以寬失天下”,因此要“救之以猛”,一改元朝優容江南士人的政策,采取各種措施打壓及迫害江南文人。有明一代,明廷便擬定江南重賦,“官、民田視他地方倍蓗”,並且規定“浙江,江西,蘇鬆人毋得任戶部”。仕宦的江南士人,或因黨案,或因文字獄之故,動輒獲罪橫死。

明朝的另一項重要社會風氣就是藏書之風。無論官方與民間皆好藏書。私家藏書尤為發達。天一閣是中國目前現存的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其創建者是範欽。在範欽去世時,天一閣藏書的總數達到七萬卷。天一閣對藏書嚴加保管,水火不入。也嚴禁外借。明代重要的藏書樓還有汲古閣、絳雲樓等。而私人刻書也逐漸發達,出現的彩印的套印等新工藝,印製的書籍量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也使得書籍的讀者群更為擴大,各種通俗小說的出現也為平民百姓提供另一種娛樂。裝幀方法也得到改進,出現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線裝書。

貞節旌表的製度在明朝成為固定持續的製度,使得女性守貞守節從原本的典範理想成為一般性的風氣甚至規範。而纏足也在明朝逐漸成為社會上較普遍的習俗。此外,晚明社會風氣的開放,使當時成為中國曆史上才女文化最發達的時代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