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KqqSTp2G8vHWbp91e5g7Xw
還是十幾年前,通州區的一個小區,物業發了通知,說供電局要來更換電表,通知留人在家,防止生意外。
小區建成不到十年,按理說是電表是沒換必更換的。如果不更換,人家領導吃不上回扣,事情可就大的去了。
到了換電表那天,幾個工人熟練地摘下每家每戶的電表,更換上了一款全新品牌的。
遞給工人幾根煙,我就留下了更換下來的電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一直以來就想做一個實驗。
實驗的器材很簡單,一個開關,一段一米長的導線,一個燈頭,燈頭上安裝了一個100瓦的燈泡。
在導線中間,我把剛剛拆下來的電表安裝好,然後把開關打開,燈泡被點亮的同時,我按下了計時器的開關。
根據初中時學習的物理知識,一度電的專業名稱叫“千瓦時”,就是當電流流動一千瓦的時候的計量單位。
按照這個理論,我用一個100瓦的燈泡連續開十個小時,導線上的電表就應該顯示出正好一度電的讀數。
在開始計時的同時,我快速關閉了家裏所有的電器開關,隻讓那個100瓦的燈泡亮著。我注意到,電工師傅剛剛給我家更換的電表也在正常運轉,如果我把那個燈泡熄滅,新換的電表就停止了轉動,這說明當時我家唯一耗電的,就隻剩下那個100瓦的燈泡了。
隨後,我下樓開車去了報社,反正單位有食堂,午飯和晚飯都在食堂解決了。
九個多小時後,我開車回家,趕在計時器顯示正好十個小時的時候關閉了那個100瓦的燈泡。
此時,連接在導線上的電表顯示,那個100瓦的燈泡在點亮10個小時後,總共消耗了1.2度的電。
我沒寫錯,是1.2度。比這個剛拆下來的電表還離譜的是白天師傅們剛剛安裝上的新電表,那上麵的度數是1.3度。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用報社的電話給兩個電表的生產廠家打過去了電話。
新裝的電表生產廠家是北京的,接電話的客服人員估計是早就接到過類似的投訴,沒等我把話說完,就扔給我一個專業的詞匯:“電損!”
意思就是,你雖然是關閉了你們全家的電器,但是你們家還是有用電損耗的,所以你是用了一度電,但是實際上你是用了1.3度,沒錯的。
我當時就急了,大姐,十個小時損耗0.3度電,24小時就是0.72度,30天我們家就要損耗21.6度電。這不叫電損好嘛?這是我們家線路出故障了吧!
這回客服客氣多了:那你去找供電局!
隨後,就是忙音從聽筒裏傳來。
剛拆下來的那個電表是山東的一個廠家生產的,山東人就是仗義,當然可能也是和他們剛剛被供電公司踢出采購清單有關,接電話的那個電表廠負責人直截了當地告訴我:電表是加了轉的,不加轉我們中不了標!
啥叫加轉?不加轉的電表一度電轉一百圈,顯示讀書是1;加了轉的電表轉120圈,顯示讀書是1.2,懂了嗎?
噢!懂了!
轉過頭來采訪供電公司,供電公司外宣那叫一個客氣,詳細地問了我是哪家報社的,姓甚名誰,隨後以了解一下情況再回複給我為由掛斷了電話。
我一邊寫著稿子一邊等著供電公司的電話,結果供電公司的電話沒等來,報社部門主任的電話倒是等來了:你丫是正在做一個電表的稿子嗎?
是啊!
別做了!
為啥?
能為啥?你敢發,他們就敢檢查咱們報社的線路,咱們就得停電,咋編輯?咋排版?咋校對?咋往印廠發電子版?
好吧!我不寫了!
當時報社安排給我的搭檔是老蔣,他的祖父曾經是北京第一家發電廠的創始人,也就是後來被國有化了的北京發電廠。
幾天後,老蔣問我稿子咋沒發,我隻能跟他說一句話:你爺爺的!
後來有一部電影,片名叫《瘋狂的石頭》,具體啥內容早忘記了,但是電影中的一個細節我卻記得非常清楚。
一個飛天大盜為了偷盜寶石,從房梁上懸了一根繩子下來,奈何買繩子的時候遇到了奸商,量的是10米的繩子,實際長度隻有9米,結果大盜和寶石之間還有一米的距離,眼睜睜地看著另一夥小偷把寶石偷走。
當時看那個橋段我還笑得不行,直到多年後的一張圖片才把我拉回到了現實的世界。
那圖片是一個桌麵,幾個不同品牌的卷尺一字排開,卷尺的一段都是桌子的邊緣,但是尺子上所顯示出來的長度卻是長短不一。有的尺子顯示已經是10厘米,但是另外的一把尺子顯示卻是11厘米,也有尺子顯示的長度是9厘米。
當時看到那張圖片,我就飛快地跑去建材商店買了十幾個品牌的卷尺,回到報社找來攝影部的記者一起做實驗。奇怪的是,十幾個品牌的卷尺長度是完全一致的,毫米級的誤差都沒有。
見了鬼了?
後來,還是一個實習生打破了僵局,那個實習生用手機打通了一個卷尺生產廠家的電話,問是否有“訂製尺”賣?
廠家的銷售人員回答:有啊!您是賣什麽的?
實習生告訴我和攝影記者,不同行業買的訂製尺是不一樣的。賣建材的,大多都是買一米=95厘米的;賣繩子、魚線的,買的是一米=85厘米的;賣服裝布料的,買的都是一米=90厘米的。行業不同,訂製尺的長短當然不一樣了。至於實習生為啥知道這些,因為他家就是賣建材的。
實習生也聰明,每個標準的尺寸都買了兩個,並且用支付寶向那個廠家付了款。
幾天後問實習生收到卷尺了嗎?
實習生一咧嘴:采訪成功了就忘乎所以了,一興奮給廠家留的是報社的地址,那個廠家把買尺的錢給我退回來了……
大凡常去市場買菜的家庭主婦,一般都會隨身帶一個小彈簧秤,至於為什麽我就不去解釋了,中國人都懂。
市場上的菜又新鮮又便宜,但是架不住菜販從重量上做手腳,這早已經就不是什麽秘密了。以至於有些市場管理方擺出了公平秤,但是那公平秤也是做了手腳的。
全中國隻有一個地方的人們對於這種做了手腳的秤是欣然接受的,那就是成都。
成都人習慣在冬至節當天吃羊肉湯,那些平日裏被城管看得死死的羊肉湯店家都會在冬至節當天得到特許,在門口的人行道上擺滿桌椅板凳,盡管如此,不管大小的羊肉湯店還是都會排起長隊,畢竟所有人都想在當天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湯。
成都人都知道,那些羊肉湯店的秤是做了手腳的。平日裏,你買一斤羊肉,給你下到湯鍋裏的隻有八兩。而如果到了冬至節前後,能下到湯鍋裏六兩羊肉的都是良心商家。很多商家甚至明確告訴你,我們就是五兩秤,您吃不吃?不吃的話,您後麵還排著幾十位呢。
樂觀的成都人對此是欣然接受的,如果不接受您就自己去市場買羊肉,回家自己煮湯去。當然,市場裏那幾天用的是幾兩秤,誰心理都是清楚的。
至於加油站裏的貓膩,相信早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
我是2014年換的一輛全新的帕薩特轎車,剛到手沒幾天就開著去河北采訪了。
因為是新車,對於油量控製不是很明白,所以回程的高速上油表燈就亮了起來。
在服務區的一個加油站裏,我讓工作人員給我加滿了油箱,當加油槍自動斷開的時候,加油機上顯示我的車加了80.2升的汽油。
我當時就不幹了,因為我的車顯示油箱隻有70升的容積,怎麽就能加出來80.2升的汽油。
加油站的工作人員白了我一眼:你上過學嗎?知道冷縮熱漲嗎?
大爺的,當時正好是六月三伏天,即便真的是汽油冷縮熱漲了,也應該隻加70升以內啊,怎麽還多出了10升啊?
打計量監督電話叫來了當地技術監督局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開的車上就有量筒量杯,直接用油槍往量筒量杯裏加,結果顯示1升油就是1升油,加油機是沒有問題的。
隨後,技術監督局的工作人員給我科普:很多車輛設計的油箱是一個數字,但是實際的油箱會比設計的大一些,所以加多了也正常。
胡扯!大一些和大10升是一個概念嗎?
打電話給大眾的4S店,得到的答複是70升的油箱最多加71升,1升的誤差還是合理的。
無奈之下,把記者證摔到了技術監督局工作人員的麵前,那幾個工作人員馬上跳上車一溜煙就跑了。
我也懶得理論了,直接開車回北京。還沒回到報社,那個服務區轄區的宣傳部的人就已經把電話打進了我的手機裏,求我高抬貴手,網開一麵。
別廢話!你們技術監督局的人和加油站的聯手坑害消費者。
回到報社,還沒找到王林匯報選題,總編室一個大姐已經把我攔在了一旁:中XX一直往咱們報社投廣告,是廣告保護客戶,別寫了。
我知道,這種情況,我是擰不過報社的,畢竟人家是往報社交錢的,我是從報社拿錢的。
後來某地還曝光了一個車主直接用自己的量杯去測量加油站1升油到底有多少,得到的答案是1升油隻有700毫升。
而加油站的工作人員的解釋估計連秦始皇都得氣背過氣去:你自己拿的量杯是計量工具,我們加油站的量杯是測量工具。得以我們測量得為準!
這幾天又有一個兩桶油的官員上了熱搜,有媒體說該官員自己承認加油站裏的1升實際上隻有800毫升,隨即引起軒然大波。
涉事的單位緊急辟謠,說那個官員壓根就沒說過這樣的話,是媒體造謠。
說實話,那個官員說沒說過這樣的話已經無關緊要了。
車主不會相信辟謠的,因為一個又一個被曝光出來的加油站的問題就擺在那裏,有的甚至還沒加油,加油機的讀數就已經開始走了。
但是車主還是要相信辟謠的,因為加油站畢竟是個壟斷行業,你不從他們那裏加油,又去哪裏加呢?
有時候想想,我們泱泱大國是不是到了需要重新製定度量衡標準的時候了?不是我們的計量科技不發達,而是因為一些人的人心壞了。
心壞了,規矩自然就壞了,那方就不是方了,圓也不是圓了,三角形將會出現第四條邊,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也不再是直線了。這些倒還好,大不了影響的就是我們的生活。但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萬一哪一天是和非出現了顛倒,黑和白將再也無法區分,那該怎麽辦呢?
不知道這些心壞了的人如果放在暴秦的時候該怎麽處置?嬴政可不個慣孩子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