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馬由韁

隨意塗鴉,記錄人生的點滴瑣碎
正文

從大清官服上的'補子'看等級

(2024-05-23 17:45:43) 下一個

 

 

 

 

 

 

 

 

 

 

 

 


補服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王室成員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

 

 

 

 

 

 

 

 

 

 

 

 

 

 

 

 

 

 

滿清王朝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麵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繡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繡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製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製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相傳補子起源於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製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繡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禦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裏而來。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誌。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朝。明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形的圖案,叫補子。一般用彩線繡製,亦稱“繡補”,也有織造的。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以示差別,是區分文武官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製度的縮影。那麽,清代官服上的補子又有什麽區別呢?


首先,從補子大小上來區分:清朝的補子比明朝補子略小,明朝的補子大者達40公分,而清朝的補子一般都在30公分左右。由於清朝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與明朝織在大襟袍上有所不同,所以明朝補子前後都是整塊,而清朝補子的前片都在中間剖開,分成兩個半塊,王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其次,從色彩和紋樣上區分:明代的補子一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規定的圖案,五彩繡補比較少見。清代的補子則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及深紅色等。又明朝補子的四周,一般不用邊飾,而清朝補子的周圍,則全部飾有花邊。另外,明朝有些文官(如四品、五品、七品和八品)的補子常織繡一對禽鳥,而清朝的補子全部織繡單隻。


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製,不能大量製作。因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曆史價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