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婆生於1905年,陰曆3月14日。她聰明好學、才智過人,是來自太姥爺的基因;而曆經磨難的太婆則傳給了外婆自立好強、樂觀自信、堅韌不拔的品德。
外婆名叫吳淩霄,我一直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好:叫著上口,有內涵。想像著這個頗為現代的名字很可能不是出生時的原名,是外婆上學後自己改的。於是特地詢問三姨關於名字的出處。還真猜錯了,是太姥爺給起的。當年太姥爺在書院門和南大街那一帶,不但書法造詣眾人皆知,還常有街坊登門求助為孩子起名。親戚家二代、三代的名字大多都是太姥爺給起的。現仔細琢磨,‘淩霄’這個名字真的與外婆的性格及一生經曆想當契合。
百度詞條:淩霄花是一種攀援性植物,寓意象征中有誌存高遠之意,不管路途多遙遠,多艱難,絕不輕言放棄,要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這次外婆誕辰一百二十年活動,家裏籌劃出一本專輯,我的建議被采納,書名就叫:一路淩霄花。
【2】
作為家裏唯一的女孩,外婆幼年很受雙親的寵愛。但在纏足這個問題上,家裏長輩還是因循守舊。太婆愛女,一直舍不得讓孩子受罪。但架不住太姥爺整天嘟嘟囔囔:那麽大的姑娘了,還那麽大的腳!倆人後來終於統一了意見:給女兒纏足。那是1911年,民國初年。外婆極力反抗:清朝已被推翻,都民國了,還裹什麽腳?太姥爺不退讓:裹腳又不是滿人發明的,那是漢人老祖宗傳下來的。
纏小腳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要把邊上的幾個腳趾骨折斷。第一次纏足,太婆心軟,想循序漸進,所以纏得有點鬆,被外婆三下五除二,拆開了;第二次裹上,外婆用藏在懷裏的剪子把布剪開了。太婆央求道:女娃呀,大腳沒人要。外婆說:沒人要,那我就不嫁人。太姥爺厲聲斥責:不嫁人,你去哪兒?這娘家不能呆!就算一個老姑娘養到這兒,還是要纏腳。第三次纏腳時,太婆使了大力氣。外婆這次索性把那長長的裹腳布剪得粉碎。外婆對太婆說:你裹了腳,有什麽好處?當年從湖北翻山越嶺逃難到陝西,遭了多大的罪!
太婆原本給外婆裹腳就是出於無奈,看她反抗的決心這麽大,於是放棄了原來的念頭。盡管沒傷及到腳骨,但外婆的腳還是從那時起,落下了病根:小拇指被壓在別的腳趾下,走長路了,就會疼痛難忍。
【3】
同當時有辦法家庭(有錢有勢或者有文化)的孩子一樣,外婆的開蒙也是在家裏進行的。跟著太姥爺,她學習認字寫字,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女兒經等。1913年,西安女子模範學校成立,簡稱女模。經過嚴格考試,外婆被錄取。一直到1919年,外婆的高小及初中學習生涯,都是在女模度過的。
女模的管理很嚴格,全體住校,早上統一很早起床,晚上自習到很晚;幾個學生就配置一個專職管理員。紀律約束從每天的穿衣梳頭開始:規定時間完成。當時的著裝從夏到冬:長裙、旗袍、棉袍等,都比較複雜,穿起來很費時,也無法出操。女孩子的頭發從剃了胎毛後,一直不剪,留個大粗辮子(甚至長至腰部),到了出嫁時,才能盤起來,挽個發髻。那些平時在家都有丫鬟伺候的大戶出身的姑娘們每天早上都會手忙腳亂的。外婆當時發起了剪頭發運動。大家都積極響應,破除陋習,剪掉部分頭發,可編成兩條短辮子,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早上梳頭的時間。著裝上她們後來也摒棄了滿人所喜歡的旗袍,改為民國新服飾:大襟衫。夏天時上身短袖,下身裙子。
女模是民國後建立的新型示範學校,辦學的理念是培養日後能在家相夫教子的新女性。所以開設的課程也很有特點,比如:數學、珠算、繪畫,還有勞作課。勞作課的內容包括手工、裁剪、針線活等。外婆在這些課程上並不突出,她在班上真正拔尖的是書法,特別是工筆小楷。她四歲起就跟著太姥爺練毛筆字。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風起雲湧,外婆帶領著她們這批將要畢業的女模學生們嚷嚷著也要出去遊行,管理員梁鳳笙老師,挪動著一雙纏過足的小腳,顫巍巍地急步趕到學校門口,力勸:你們還太小,不能出去啊!
外婆從女子模範學校畢業後,直接考取了西安女子師範學院。但在是否繼續讀書這個問題上,外婆與家裏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家裏人認為,女孩子家有女模的學曆已經足夠,盡早嫁人是當務之急,並為她訂了一門親事,對方的彩禮已經收下。外婆堅決不從,一直鬧著要繼續上學。太婆看女兒性格太過倔強,於是去求太姥爺:你叫娃去上學吧,不然她在屋裏鬧,全家不得安寧,我也啥事做不成。太姥爺埋怨太婆:看你連個女娃都管不了,把她給慣成啥了!太婆裏裏外外一把手,操持著整個大家庭,很受太姥爺的敬重。在太婆的反複勸說下,最終太姥爺不得已向外婆妥協:好好好,那你就上去吧,你就是吳家這屋裏的女王!外婆就是帶著‘女王’這個綽號上了西安女子師範。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每當外婆從學校回家,太姥爺總是揶揄道:女王回來啦!外婆晚年總是說,在上學這件事上,太婆給了她很大的支持,是她的堅強後盾。太婆也確實希望女兒在外能出人頭地,作為她今後的靠山,因為兒子生性比較懦弱。
【4】
1920年到1925年,外婆一直在女師讀書,直至畢業。
外婆讀女師的時候,社會風氣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已經進一步開化,於是她們一入校,又是在外婆的倡導下,直接把辮子剪了,都留成短發運動頭。當時流行,男士年紀輕輕就拄文明棍、戴眼鏡。外婆她們商議:為了今後在學生麵前顯示年輕女教師的威嚴,大家一律也戴眼鏡。三姨小時候曾試過她的眼鏡,好奇地問:媽,你這眼鏡是個平光鏡!外婆回答:我的眼睛不近視、不遠視、不散光,戴著它是為了震懾學生。
在女師外婆結識的許多同窗,成為她一生的摯友,在以後的艱難歲月中,她們相互幫助、相互扶持。這些同學大多也是當年學校的風雲人物,與外婆一起,參與組織了許多學生運動,包括:反對新軍閥、要求收回大連旅順港、五卅慘案示威遊行等。這些活動在“西安地方誌婦女篇”中都有記載。文獻中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1923年3月27日,日本強占旅大的所謂‘租借期’期滿,但仍不歸還。是年初,陝西和全國國民為收回旅大的主權,展開反日鬥爭。4月15日,陝西學生外交後援會發出收回旅大示威運動的號召,女師的學生積極響應。女師學生王淑貞、張鶯喬、武彩霞、陳靜清、楊金菊、吳淩霄、彭淑貞等人帶頭高呼口號,沿途講演,參加遊行請願,力爭收回旅大。
女師的最後一年是教學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難題。外婆事先作好了充分的困難準備,將碰到的難題一一列出,供同學們參考,共同研究,商討對策。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生源差異很大:有的來自有錢人家,有的來自貧困人家;有的文化基礎好,有的底子較差;有的聰明反應快,有的相對愚鈍,反應慢。她們在吳家討論時,喜歡旁聽的太婆插話,形象地說:有的娃就是瓷嘛二愣,應該像核桃一樣,砸著吃。大夥兒聞聽,哈哈大笑。
拿出的辦法是將孩子根據程度分別編班,並在西師附小具體實施。三姨至今還記得外婆常提到的幾個聰明孩子的名字:左家猷、左家謀(兄弟倆抗戰期間去了陝北,後來是廳級幹部);還有一個叫王子績,曾任陝西省人民醫院的院長,見到下屬的三姨總是主動打招呼:吳老師的女兒來了。對於程度較差的孩子,外婆她們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 ,並加以個別輔導,讓他們逐步提高,趕上學習進度。這種教學方法,外婆後來一直沿用於她長期執教的生涯中。
【5】
當年偌大的西安就一所專門的女子師範,這裏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學生因此倍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的關注。外婆她們女師的同學後來分化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人:一類就像外婆這樣,成為自食其力的獨立女性;另一類則成為依附於男人的闊太太。而後者的結局大多令人唏噓。比如盧進士巷的王婆婆(她家也是有錢人),嫁給了後來成為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的劉茂恩,婚後整天與大煙槍相伴,早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許多嫁給達官貴人的女生,後來大多遭拋棄,甚至精神失常。
各方麵都很出色的外婆在女師上學期間,到家裏來說媒的自然也是絡繹不絕,為此她同家裏鬧得不可開交。當時家裏曾給她訂了一門親,那家很有錢,是西安地區有名的富戶。差媒人送來重禮,催促盡快完婚,男方之後要趕赴日本留學。外婆堅決反對,沒有任何商量餘地,讓家裏退還聘禮;吃了人家的食品也要重新購買,原樣返還。被鬧得沒有辦法,又是太婆央求太姥爺,找中間人上門,給人家賠禮道歉,硬是退了這門親事。那家人很生氣,不肯輕易善罷甘休,揚言還要過來鬧。事實證明外婆是對的:那個男人去日本前與外婆的一個同學結了婚;但幾年後從日本回來時,又有個日本新太太陪同。
外婆向家裏發誓:婚姻決不讓家裏包辦,同一個不認識的人過一輩子,不可思議!寧願去作續弦,也要自由戀愛!一輩子為了婦女兒童權益作鬥爭的外婆,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沒有禾兒的肯定,似乎缺少了繼續發文的勇氣,哈哈!
至於我嘛,凡人一個,沒什麽讓她老家驕傲的地方,哈哈!
大讚楓雪的外婆,同向淩霄外婆致敬!也覺得楓雪可以寫《白鹿原續》了,真是家史,國史,地方史。。。
《白鹿原》也是我的最愛,特別是小說!
寫《白鹿原續》?俺哪有那水平。
外婆太有個性了,拒裹小腳,剪辮子,堅決要讀師範,後來在嫁人問題上的清醒等等,這種骨子裏的堅韌,執著,勇敢,有思想有追求,注定了外婆的一生就如淩霄花一般誌存高遠,絢麗多彩!
楓兄好文筆,可以寫《白鹿原續》了。《白鹿原》電視劇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劇!